前幾天,收到一位讀者的來信。
她在信中說,自己是一個有兩個孩子的雙職工家庭。
她每天會早起鍛煉,丈夫則每天晚上加班。
所以,他們兩個的時間剛好錯過,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沒有互動,彼此隻剩下無休止的争吵。
丈夫指責她沒時間陪自己,她覺得丈夫沒有好好陪孩子。
她理解彼此上有老、下有小,壓力都很大,但最後還是沒忍住心裡積攢的委屈。
她想跟丈夫在難得的空閑時間分享一周的安排,丈夫卻躺在沙發上隻顧玩手機,連看都沒有看她一眼!
“我好累,更感覺自己不被理解,不被人愛。
“我好希望我們兩個人能調整好狀态,不亂發脾氣,可以好好溝通。”
是啊,一邊是生活的壓力,一邊是育兒的責任。
獨自承擔的委屈加上漸行漸遠的親密關系,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成為情緒決堤的導火索。
職場媽媽,隻能小心翼翼地維持着平衡。
日劇《坡道上的家》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女主角被選為一樁母親虐女案的陪審員,剛開始的時候,她極力譴責這個母親的殘忍,完全不能容忍這樣的行為。
但在一次次的出庭中,當她聽了這位母親的丈夫、婆婆,甚至生母的說法後,她漸漸改變了自己的想法,甚至開始同情對方。
身為家庭主婦,她好像從這位母親身上看見了自己的掙紮。
在宣判的時候,她說道:
“我們與她之間似乎隻有一條窄窄的紅線,一旦崩潰,便會如她一樣直直地墜入深淵。”
事實似乎也正是如此。
一線城市、二胎、職場媽媽、上有老下有小、喪偶式育兒……
疊加在這些詞彙下的中年職場女性,誰不曾經曆過類似的崩潰和絕望呢?
為什麼工作與家庭的沖突
一定要職場媽媽來承擔
《向前一步》中寫道:
“對于女性來說,最粗魯的問題不是‘你體重多少’,也不是‘你今年多大了’,而是‘你是如何兼顧生活與工作的’。”
是的,職場媽媽們的“工作”永遠不會停下。
因為她們下班回家之後,馬上就要開始第二輪“工作”——
既需要在工作上投入足夠多的時間,又要承擔起絕大部分的育兒和家務職責。
可男性從來不會被問到“生活與工作的平衡問題”。
因為他們根本不需要兼顧——很多父親既不分擔家務,也不幫忙照顧孩子。
凱特琳·柯林斯在《職場媽媽生存報告》中寫道:
“媽媽們需要的,不是被空洞地贊美承擔照顧工作多麼偉大、重要、光榮。”
這個世界本應更加友善、更加平等、更加公平地對待職場媽媽。
但遺憾的是,這樣的友善目前尚未到來:
老闆不會主動為女員工懷孕而高興;
HR不會放下對候選人是否有“生育風險”的考量;
丈夫們不會為分擔妻子的家務而主動放棄手機、球賽和遊戲;
......
我們必須承認,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承受的壓力,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
那與其被動地等待改變發生,不如自己先做出改變。
媽媽不是全能的“神”
記得我剛生完大寶時,恨不得24小時圍着她轉。
連上廁所都是把嬰兒車推進衛生間,親自看護,生怕有所閃失。
一個周六下午,我迫切需要剪個頭發,于是把娃哄睡着之後讓爸爸看着,自己出門了。
不到1小時,我剪完頭發還沒走到家,就看見娃她爸抱着娃在小區門口等我。
娃哇哇大哭,腦袋上還頂着一個大包。
原來,娃她爸自個兒睡着了,娃一翻身就從床上跌了下來。
發生這麼危險的事情,我立馬感到特别後悔和自責:
我怎麼能把孩子交給這麼粗心的爸爸呢?
我為什麼非要離開呢,難道頭發就非剪不可嗎?
當時我隻有一個強烈的信念:
作為孩子的媽媽,隻要孩子出問題,都是我的錯。
後來,我接觸過很多父母,我發現在職場媽媽這個群體裡,“我應該”和“不得不”的想法并不少見。
比如:
既照顧好家庭,又做好自己的工作,是我應該做的;
如果孩子學習不好,那就是我的失敗;
我不得不親自來做,因為爸爸不靠譜、爺爺奶奶很溺愛、阿姨不會真正關心孩子;
别人都能做到,我為什麼做不到?
一項對雙職工家庭的深度訪談,也揭示了這樣的情況:
母親常常會因為工作對家庭造成了影響而倍感自責,但父親通常不會。
職場媽媽們就這樣不由自主地把所有的責任扛在肩上,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
這些“應該”和“譴責”就像一個無形的枷鎖,給她們帶來巨大的壓力。
這些壓力又讓她們陷入另一種自我懷疑:
“當初為什麼要結婚?”
“為什麼一定要生孩子?”
“要是沒養孩子,我是不是會過得更好?”
......
漸漸地,這些壓在心底的“為什麼”就會轉化成壞脾氣,發洩給周圍人。
怨天尤人,時間一久,身邊連願意跟自己說句貼心話的朋友都沒有了。
所以,解決職場媽媽壓力過大的第一步便是:
“停止譴責自己,我不需要為所有的事情負責。”
爸爸不是無能的“擺設”
自從娃她爸犯了這種不靠譜的錯誤後,我更不放心把孩子交給他。
像很多家庭一樣,他變成了吉祥物般的存在。
但後來看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我才意識到,爸爸帶娃也有不一樣的好處。
比如:
父親比母親更放得開,更能鼓勵孩子勇敢探索、不畏艱險,父親的嚴肅也會讓孩子更趨于獨立和講規則。
所以從父親的角度看,他們隻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帶孩子。
而這些方式,在母親眼裡被解讀成了“不靠譜”和“不着調”。
如果家裡有一群老人和女人圍着孩子轉,父親自然而然地會被推開,因為“他不擅長”。
總是被嫌棄、批評和打擊的爸爸們,隻能變成躺在沙發上玩手機的工具人。
這時候,媽媽們就會在心裡抱怨說:“看,爸爸就會玩手機!”
所以有些時候,不是爸爸不擅長,是他不擅長用你的方式去做;也不是爸爸做不到,而是媽媽擔心爸爸做不到。
就像謝麗爾·桑德伯格說的:
“如果希望另一半變成真正的人生拍檔,首先得把對方看成與自己地位平等(也同樣有能力)的好夥伴。”
這就意味着,媽媽們不能做承擔額外責任的抱怨者,而是要允許另一半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承擔帶孩子的責任。
這不僅是為了解放自己,也是為了在家庭中形成更好的合作夥伴關系。
當然,任何關系都是動态的。
要和另一半維護好這種夥伴關系,需要不停地溝通,保持坦誠和寬容。
夫妻之間
應該有一座溝通的橋
夫妻間很容易産生誤會,越覺得自己了解對方,越容易用固有的思維看待對方。
就比如,周末是孩子們難得的戶外活動時間,但我一般不太想出門。
因為我和孩子們在平時已經相處很長時間了,所以我想在周末擁有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但是,我老公會極力勸說我跟他們一起出去——
“辛苦一周了,一起出去嘛”;
“孩子們也很想讓你一起出去”;
......
我覺得,這是在對我進行道德綁架——
明明是他搞不定孩子,才會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拉我去幹活。
所以,我鄭重地跟他表達了我的需求:
“我很需要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喘息一下。”
他還半信半疑地問我:
“你是真的不想去呀?我隻是覺得我們在外面happy,把你一個人扔在家,你會覺得不公平。”
在确定我是真的不想去之後,他開心地帶着孩子們出去了,我便安靜地在家享受獨處時光。
我一直覺得,媽媽是家庭中的晴雨表。
媽媽開心,家裡才會洋溢開心的氛圍。
所以,想要有一個“常晴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媽媽要學會關注并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不揣摩别人,也不讓别人去猜。
不要以為另一半是你肚子裡的蛔蟲,你想什麼他都能或者應該猜到。
如果你想要對方幫你,就請直接告訴他。
不要用眼神、情緒、冷暴力表達你的不滿,因為這樣的表達他根本看不出來。
溝通是一座雙向互動的橋,何必把它變成一面猜聲辨位的牆呢?
寫在最後
都說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是人生中最無力和最艱難的時刻。
正是因為無力,才需要停止譴責自己,正視自己的需求,重新找回與自己的連接。
正是因為艱難,才需要尋求親密且值得信任的支持,執子之手,相濡以沫。
每個人有自己想要的家的樣子。
當我們真正開始思考并為之行動,我們才能更好地忠于自己,繼續生活。
作者:Mia教練。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有意思教練(ID: EmpowerLeaders),圖源:《坡道上的家》,二次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授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