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号。如果您喜歡本頭條号發布的文章,還可點擊左上角關注我的頭條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大英博物館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法國楓丹白露宮中國館内所藏文物大多是從圓明園掠走的
英美博物館内的中國“史迹”
許多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目前都被收藏在英國和美國的多家博物館。例如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
此外,美國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也收藏着大量中國流失文物。這些文物不乏價值驚人的曠世奇珍,社會價值和史學價值更是不可估量。
大英博物館中的《女史箴圖》
中國古代繪畫代表作——《女史箴圖》
年代:東晉時期(公元400年左右)規格:縱24.8厘米,橫348.2厘米流失時間:1860年收藏地:大英博物館
《女史箴圖》原畫作于東晉時期,藝術價值頗高,從問世起就一直是曆代宮廷收藏的珍品,後人也多有臨摹。由于年代久遠,現在世界上僅存兩幅臨摹品,其一為北京故宮收藏,為宋人臨摹,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價值不是很高;另一幅就是這件藏于大英博物館的隋唐時期摹本,是罕見的藝術珍品。
大英博物館的這個摹本是現在尚能看到的最古老的畫卷。它雖是摹本,但依舊是公認的畫中上品,風格古樸,色澤鮮豔,末署 “顧恺之畫”,一直被視作顧恺之傳世名畫的代表作,為曆代皇宮貴族珍藏。曆代學者也對《女史箴圖》極為看重。
《女史箴圖》共有12段,流傳至今的隻有九段,其内容是教育封建宮廷婦女們如何為人,如何自保的一些人生經驗和道德箴條。在這幅長卷中,顧恺之的“遊絲畫法”和“傳神寫照”畫論都得到最充足的體現。因此,西方美術界也把它視為中國古代繪畫的代表作,稱譽它是“一切都達到圓熟境地”的“完美無缺的佳作”。
《女史箴圖》是我國能夠找到的最早的專業畫家東晉顧恺之的傳世之作,也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這幅畫也是最早的一幅“以形傳神”繪畫藝術的傑出作品,因而它除了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之外,還具有其他畫科難以比拟的史學價值和社會價值。
《曆代帝王圖》卷之十後周武帝宇文邕
初唐人物畫最高水平——《曆代帝王圖》
年代:唐代初年規格:縱51.3厘米,橫531厘米流失時間:1925-1931年收藏地: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曆代帝王圖》始作于唐朝初年,唐太宗時期著名畫家閻立本所作,是表現帝王生活的人物畫,又稱《古帝王圖》。
《曆代帝王圖》的藝術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畫的最高水平,在古代繪畫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唐代是中國畫繁榮、鼎盛的時期,在繪畫題材方面傾向面對現實。這一時期人物畫不僅大家輩出,描繪人物的技法也得到了全面發展。閻立本溯源顧恺之又融進恢弘博大的氣度,他在《曆代帝王圖》中,以剛勁而厚實的線條恰當而真實地刻畫出古代帝王的個性特征。
畫卷共包含了十三個帝王及一些侍從的肖像,帝王的上方書寫有廟号、姓名及在位年數。這十幾位皇帝依次是前漢的昭帝劉弗陵,後漢的光武帝劉秀,有才有藝的魏文帝曹丕,憨厚的蜀主劉備,深沉的吳主孫權,統業天下的晉武帝司馬炎,粗野但有策略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外柔内兇的隋文帝楊堅,聰明浮誇的隋炀帝楊廣,美才兼備的陳文帝,以及軟弱無能的陳宣皇帝陳顼等。
總體來講,《曆代帝王圖》作為中國肖像畫的經典作品,把帝王的氣勢和内心世界體現無疑,畫家的色彩審美水平完全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都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康熙玉如意
制造時間:清康熙年間流失時間:1860年現藏地: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如意是随佛教自印度傳入的佛具之一。最初原型結合如意的頭部呈彎曲回頭之狀,被人賦予了“回頭即如意”的吉祥寓意。
如意造型的變化和發展在清代達到最高水平,不僅在數量上大大超越前代,而且更加注重材質、工藝及紋飾。清代如意的形制十分豐富,單柄首就有葵瓣、雲頭、蓮花、靈芝等不同樣式。
珍藏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的這件如意是臣子吳敬進獻給乾隆的,表達了他希望天下太平、五谷豐登的祈願,更主要是對皇帝的歌功頌德。
玉如意,曆次拍賣會上的拍賣價格非常驚人,動辄以百萬論身價。不說皇家禦用如意,就連普通如意端頭如同靈芝草形狀,圖案呈心形或雲形帶長把的,按玉料成色分,價格都在十萬到幾十萬元之間。
永樂大典
創作年代:1403-1408年流失時間:1860-1900年收藏地:大英博物館、英國圖書館、劍橋大學圖書館、牛津大學圖書館、倫敦大學東方語言學校等地
世界上首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初名 《文獻大成》,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百科類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産。全書包括正文22877卷和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 《永樂大典》在書籍中可以稱得上是龐然巨著,每本相當于現在普通書籍的兩倍大小,全部用毛筆工楷書寫,總字數約3.7億字,體積達40多立方米。
《永樂大典》完全是保存古代的典籍,在編篡時,不改古書的一字,是對傳統文化一次空前規模的系統整理,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宏偉的百科全書。它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同時也對後人了解曆史原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永樂大典》作為明初以前珍品秘籍集大成的曠世大典,比法國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書》還要早三百餘年。它是一部古今中外所罕見的大型書,是中國古代最成熟、最傑出的“百科全書”。因此, 《永樂大典》不僅在中國古代文化遺産中名聲顯赫,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
北魏孝文帝禮佛圖
龍門石窟的精華——帝後禮佛圖
制造年代:始建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流失時間:20世紀30年代現藏地:被盜鑿的帝後禮佛圖包括兩部分,其中的北魏孝文帝禮佛圖現藏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文昭皇後禮佛圖現藏于美國堪薩斯市的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帝後禮佛圖的内容分兩部分,北段雕刻的内容是孝文帝頭戴冕旒,身穿衮服,在諸王、中官及手持傘蓋、羽葆、長劍、香盒的近侍宮女和禦林軍的前導和簇擁下,緩緩行進的場面。
南段構圖與北段相似,刻着文昭皇後蓮冠霞帔,一手拈香,後随兩個戴蓮冠的貴婦,在衆宮女的前導、簇擁下迎風徐行,方向與北段相對。
與雲岡石窟的浮雕相比,帝後禮佛圖已經開始擺脫古印度的犍陀羅風格,而加強了本土的藝術語言色彩。作品變得單薄平淺,高浮雕的圓潤光影不複存在,線條成了藝術形式表現上舉足輕重的角色。人與人的空間、人體的曲折起伏都用線勾勒,特别是衣紋的處理,格外舒展流暢、疏密有緻,頗有漢代畫像破以線求形的神韻,表現出中國民族文化與外來佛教藝術的很好融合。
龍門石窟在賓陽洞中被挖去的“帝”和 “後”兩組禮佛圖,是整個雕像群的中心和最精彩的部分。此外,從圖中人物的衣冠發式和傘蓋、羽葆等儀仗制度看,孝文帝推行漢化的政策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因此,這件作品也具有重要的曆史文獻價值。
所以,無論從藝術史、宗教史的角度去考察,還是從曆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去估量,帝後禮佛圖都是當之無愧的國寶。
名稱:青銅器象尊 年代:殷商晚期 收藏地: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
名稱:虎卣 年代:商代晚期 收藏地:法國池努奇博物館
中國文物“鎮館”法國博物館
法國是繼英國之後歐洲收藏中國文物的第二大中心。在法國,國家圖書館、池努奇博物館和楓丹白露宮均收藏大量中國文物。盧浮宮博物館收藏中國文物達3萬件以上,尤以原始社會的彩陶器、商周青銅器、瓷器為主,收藏量達6000多件。
法國國立圖書館收藏敦煌文物達1萬多件,包括北魏的絹寫本、隋朝的金寫本、唐代的絲繡本、唐代金書、明萬曆刻本、大清萬年地圖、圓明園的40景詩絹本等。其中敦煌書畫的三種唐拓本均為孤品、稀世珍寶。
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的典藏中,青銅器象尊屬最為罕見的稀物。從該尊背部的開口形狀判斷,其原先應有一個蓋,遺憾的是頂蓋已失,象鼻也大部分被毀,但它仍不失為目前世上所知的動物型尊中最大的一件。
如同同時代的大部分尊的風格,象尊應該屬于殷商晚期的作品,甚至可追溯到西周初期。傳說該尊出土于湖南長沙,但無處查證,不過其自然寫實的造型和紋飾風格使得專家判斷更傾向于“它出自長江流域中部盆地的工匠之手”。
如稱該尊為鎮館之寶,可能不為誇張,而其背後也不乏坎坷經曆。1903年6月,法國收藏家卡蒙多伯爵以3000法郎将其收入手中。卡蒙多過逝後,該尊被轉入盧浮宮,成為國家不可轉讓變賣的财産。
不幸的是,1914年盧浮宮遠東分部将其歸入 “緬甸或高棉的雕塑”中;到1922年,象尊才找到自己的正式位置,被納入“中國雕塑”範圍。 2004年,象尊曾被借到上海博物館,首次與中國觀衆見面。
名稱: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年代:清 收藏地: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
《圓明園四十景圖詠》集中再現了圓明園盛時景觀,被業内專家稱為“迄今為止最權威、最全面展現圓明園盛時景觀的精品藝術畫冊”。該作品現藏于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
《圓明園四十景圖詠》是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皇帝令宮廷畫師沈源、唐岱依據圓明園實景繪制。當時圓明、長春、绮春,三園共計約有百餘處景群,但昔日僅繪制此四十景,更突現出此四十景的顯要與華蓋群芳。
這套四十景彩繪圖冊直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才最終裱成呈進,前後曆時十一載有餘,足見其成圖之不易。
《圓明園四十景圖詠》記載了圓明園昔日之輝煌,是人們了解、認識圓明園原有風貌最直觀、最形象的文化遺存,亦可稱之為國寶。 “四十景圖”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圓明園鼎盛時期建築和園林的風貌;“四十景詩”則以叙和詩的形式揭示了圓明園四十景的曆史、政治和文化内涵。
據說法國楓丹白露宮中國館内所藏文物中隻有一小部分是1861年暹羅大使進獻的禮品,而大部分都是1860年法國從圓明園掠去的文物,件件都是無價之寶。該館所藏的圓明園文物至今未正式公開,參觀者亦不允許拍照,許多情形不得其詳。
在中國館内最顯著的位置擺放着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銅鎏金,通體各層鑲嵌着綠寶石。塔的左右擺放着一對象牙和一對青銅雕龍,與故宮、避暑山莊等處皇帝寶座前放置的青銅龍形制一樣,說明這對青銅龍應是圓明園正大光明殿皇帝寶座前的擺放之物。
我國古代的鎏金器物流傳至今極為稀少,主要是由于曆代以來戰亂損毀,再加上器物中有金成份,很多盜墓賊不知鎏金的藝術價值,就按重量賣給打金匠,熔煉為金塊或金元寶,所以被破壞的鎏金器物不可勝數。
圓明園鎏金佛塔是為數不多的後世保存下來的鎏金器物,顯得彌足珍貴。
法國池努奇博物館以收藏中國的青銅器而聞名,其中堪稱稀世之珍的“虎卣”是鎮館之寶。
虎食人卣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青銅器珍品,出土于湖南省安化、甯鄉兩縣交界處,當時出土有兩件基本類似的虎食人卣,但現在分别流失到了日本和法國。
虎食人卣是一種極特别的酒器。它所表現的意象觀念和所要表達的圖騰,至今仍是衆口不一。有的說 “虎食人反映了虎食鬼的神話,以威猛的虎來驅禦兇魅惡鬼以辟不祥”;有的說“虎食人是視覺上的誤會。人是正在作法的巫師,他正在借助虎的力量溝通天與地、人與神”;有的說是“象征着人的自我與具有神性的動物合一”。
名稱:圓明園鎏金佛塔年代:清 收藏地:法國楓丹白露宮
名稱:《阿彌陀西方淨土變圖》
年代:盛唐時期收藏地: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
在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所藏的中國繪畫中,出自敦煌盛唐時期的 《阿彌陀西方淨土變圖》、《普賢菩薩騎象》和《行腳僧像》代表了盛唐藝術影響佛教界的傑作。 《阿彌陀西方淨土變圖》為絹畫,是八世紀初的作品,屬于描述極樂世界最早的一件畫作。畫中,阿彌陀佛居中,上為華蓋,旁有觀音和菩薩,下方舞樂齊奏,蓮花寶池在前方,無數化生童子遊玩其中,寶樓閣則巍立于天界上方。整個畫面色彩斑斓,堪稱傑作。
作者:章磊 朱靜遠
文章來源:解放網-新聞晚報,版權歸作者所有。
聲明: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