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雞有多少種?雞被稱為“鑽籬菜”還是“鑽蓠菜”,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菜雞有多少種?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雞被稱為“鑽籬菜”還是“鑽蓠菜”
賴莉
是耶非耶
從春節前開始到現在,北京有很多地方都舉辦了以“雞文化”為主題的各種展覽。中國國家博物館有“鳳鳴朝陽——迎丁酉雞年館藏文物展”,首都博物館有“金雞唱曉——博物館裡過大年”,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牆外有“金雞報曉——丁酉新春雞文物圖片聯展”……這些規模不同、風格各異的展覽,從不同角度介紹了中國源遠流長的“雞文化”,使“年味”中多了不少傳統文化的氣息。然而,有些展覽中出現的一些疏漏,也給觀衆留下了一些本不該有的遺憾。比如國博的“迎丁酉雞年館藏文物展”中,在介紹雞的“仁德”時提到“母雞對子女關懷備至,常叼小蟲或小米給小雞吃”,可是卻将“叼”錯寫成了“叨”;而在沙灘的“丁酉新春雞文物圖片聯展”中,則是将雞被古人稱為“鑽籬菜”錯寫成了“鑽蓠菜”,還有一處是将“野生的原雞”誤寫成了“現生的原雞”……
雞被稱為“鑽蓠菜”,出現在“金雞報曉——丁酉新春雞文物圖片聯展”中。這個展覽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文物報以及甯波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遼甯省博物館等全國20多家博物館承辦。展覽地點雖然是在地處沙灘的“北大紅樓”(現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外牆的櫥窗裡,但大量珍貴的文物圖片、詳實的史料介紹,每天都吸引着衆多路人駐足觀看。令人遺憾的疏漏是在《雞鳴五德:文化寓意》的櫥窗中,其文字是這樣的:“在古代,神采奕奕的雞有許多名字,《莊子》稱時夜、魯雞,《禮記》稱翰音,《爾雅》稱蜀,《古今注》稱燭夜,《清異錄》稱羹本,《論衡》稱酉,《東坡志林》稱鑽蓠菜等。雞從漢代起就有‘德禽’美譽……”然而,查《東坡志林》發現,此處的“鑽蓠菜”應為“鑽籬菜”。
中國的“雞文化”源遠流長,内涵豐富多彩,雞與古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已出現了雞的形象;在距今3300年前的商代都城殷墟遺址,曾出土有被認定的最早的家雞雞骨,甲骨文裡也發現了雞的象形文字。正如展覽中所介紹的,在古籍記載中雞有很多别名,“鑽籬菜”就是雞的稱謂之一。何謂“鑽籬菜”?顧名思義,是因為雞喜歡鑽籬笆的緣故。
“鑽籬菜”典出宋代大文豪蘇轼《東坡志林·卷二·僧文葷食名》:“僧謂酒為‘般若湯’,謂魚為‘水梭花’,雞為‘鑽籬菜’……”在中國古代,佛門弟子是戒食酒肉的,可是有些僧人為了過個嘴瘾,往往偷着喝點酒、吃點肉。吃後喝後為了求得心安理得,又要想法對佛祖有個交代,于是就有了這些“代名詞”。所謂“般若湯”,就是僧人稱呼酒的隐語;“水梭花”則是指魚。其實,蘇轼在《東坡志林》中已抨擊了這些“巧立名目”僧人的虛僞:“但自欺而已,世常笑之。人有為不義而文之以美名者,與此何異哉!”
可見,“鑽籬菜”之“籬”萬萬不可寫成“蓠”。因為籬(籬)是指用竹、葦、樹枝等編成的籬笆,晉代陶潛《飲酒》一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這個“籬”字。“籬”還可以組成“籬栅”、“籬障”等詞。而“蓠(蘺)”字則是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相關的詞語有“江蓠”、“青蓠”等。除此之外,這個展覽中還有一處“筆誤”出現在《天雞破曉:曆史源流》的文字介紹裡:“自然界的雞,在生物學上屬于鳥綱雞形目雉科原雞屬紅原雞種,鹧鸪、錦雞、孔雀都是它的家族成員,現生的原雞、雉雞和馴化後的家雞有很近的親緣關系。”這段描述中“現生的原雞”應為“野生的原雞”。
在衆多“雞文化”展覽中,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鳳鳴朝陽——迎丁酉雞年館藏文物展”規格最高,且突出了“雞文物”的特色。展覽通過 “雄雞報曉”、“金雞祈福”和“酉雞新語”三個部分,展現了不同曆史時期的陶瓷、玉器、青銅器、繪畫和民間工藝等“雞文物”的藝術魅力。但在《雞有五德》的文字介紹中,出現了這樣一段話:“仁德,是儒家治國平天下追求的最高準則。雞見食物不獨自占有,而是呼喚同伴一同啄食;母雞對子女關懷備至,常叨小蟲或小米給小雞吃食。這被古人視為‘仁’的體現。”這段描述中的“常‘叨’小蟲或小米”顯然是“常‘叼’小蟲或小米”之誤,“叼”字錯寫成了“叨”。盡管“叼”和“叨”隻是一筆之差,但意思卻謬之千裡。“叼”在《現代漢語詞典》裡是指用嘴夾住,“叨”則常常出現在“叨唠”、“絮叨”等詞語中,是指“話多、沒完沒了地說”的意思。相關詞語還有“叨咕”:指小聲地私語,“叨念”:指因思念而常談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