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香港《南華早報》9月27日文章,原題:從 “耐克”到“皮卡丘”和“魔鬼”:為何日本父母回避傳統嬰兒名字成為一種社會變化标志對前幾代考慮為新生兒起名的日本父母來說,求穩最重要。畢竟,無論在這個國家的商界、學校、社會還是生活的其他方面,諺語“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都無異于金玉良言。然而,對兒童名字趨勢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如今的日本父母開始尋求為其後代起一個獨特的個性化名字。這種逐漸脫離長期習俗的轉變,顯示了日本社會的其他領域也在發生廣泛變化。
這項研究報告由東京理科大學助理教授荻原勇治撰寫,基于對1979年至2018年日本全國各地起名趨勢的調查,發表在最近一期的學術期刊《生态與社會心理當代研究》上。根據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險公司的年度調查,1979年,最受歡迎的男孩名字是“大輔”,女孩名字是“友子”。到2018年,這些傳統名字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相關日本漢字,其中男孩最常用的是讀作“Ren”(“蓮”)的漢字,女孩是讀作“Yuzuki”(“結月”)的漢字。
荻原的研究表明,非傳統名字在上世紀80年代有所增加,他指出許多原因,包括财富增長、城市化、社會流動性增加,以及日本公衆開始在教育和經濟環境中接受個人主義概念。有些名字與美國運動服裝品牌“耐克”聽起來一樣,甚至“皮卡丘”和“漩渦鳴人”等動漫角色也成為名字。該問題在1994年走上極端,一對夫婦要求東京都昭島市政當局為其長子登記意為“魔鬼”的名字。
荻原說:“對1979年至2018年在市政當局時事通訊中發布的嬰兒名字進行分析後發現,過去40年來,日本獨特名字的比例呈上升趨勢,這說明越來越多的人追求獨特和奉行個人主義。從上世紀80年代就看到這種上升趨勢,表明這并非新現象,但随着時間推移,日本文化已變得越來越講究個人主義。它現在更強調獨特性和獨立性,而非一緻性和相互依存性。”
這也與荻原此前的研究結果相吻合,即日本過去更加同質化,如今,該狀況正發生變化。獨居人數逐漸增多,核心家庭(通常指父母與未婚子女的兩代人家庭——編者注)比例減少,以及離婚率上升都是例證。荻原指出:“這些結果表明日本的家庭結構變得更以個人為基礎,說明日本文化正朝着更大程度的個人主義邁進。”
這些變化在日本就業中得到體現。過去,日本人追求“終身雇傭制”的安穩性。如今,荻原的研究表明,過去30年來,日企逐漸開始采用績效薪酬制,同時勞動力也變得更具流動性,人們頻繁跳槽和更換職業。
“新出現的證據表明,獨特和與衆不同在日本變得比以前更重要”,荻原說,“如今‘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正變成‘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包括“鶴立雞群”的名字。”“獨特名字有許多好處”,他說,“例如,它會吸引其他人的更多注意,還有可能增加該名字被記住的可能性。擁有非同尋常名字的人更可能被視為獨特且獨立的人。”
當然,非同尋常甚至古怪的名字并不僅限于日本,例如,埃隆·馬斯克為其女兒起名“X Æ A-12”。荻原說:“在這個複雜世界裡确實很難預測未來,但我認為日本父母将繼續為其孩子起獨特名字。這是因為日本經濟及社會環境發生變化,從而繼續鼓勵日本文化變得更傾向于個人主義。”(作者朱利安·賴亞爾,丁玎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