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唐代科舉制和文學的關系

唐代科舉制和文學的關系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5 07:20:54

點擊右上角關注夢溪筆談小可愛!謝謝~~~

唐代科舉制和文學的關系(文化研究所朝為田舍郎)1

唐代科舉制和文學的關系(文化研究所朝為田舍郎)2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選官制度,從隋唐開始,擁有着千餘年的發展演變史。

這一制度不僅幫助不少寒門子弟步入官場,更為封建王朝囊括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選拔方式,唐代的科舉制度下更流傳着不少的趣事,今天,夢溪筆談科普君上線,一起回顧唐代科舉中的奇聞趣事吧!

官員也要拼顔值

隋唐時期是科舉制度的初步成型期,唐代很多皇帝都非常重視科舉:

唐太宗貞觀時期将考試科目劃分為進士和明經;

武則天時期首創了殿試和武舉;

唐玄宗時期,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内容……

在當時,進士及第可以說是一項很高的榮譽,人稱“登龍門”。唐朝詩人孟郊曾寫過一首《登科後》,一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足以道盡孟郊登科後騎着快馬在京城遊街時春風得意、志得意滿的欣喜之情。

唐代科舉制和文學的關系(文化研究所朝為田舍郎)3

但有一點還要指出,進士及第之後隻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并不能直接做官,具體官職的授予還要通過吏部的考核,吏部選官的标準有四條:

“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證;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悠長。”

唐代科舉制和文學的關系(文化研究所朝為田舍郎)4

用今天的話來講,在唐代要想做官,還得拼顔值、口才、書法和公文寫作。

官員也要拼人脈

唐代流行“投卷”或“行卷”,即在考試之前,士子往往向達官貴人或聞世名流投呈作品,希望博得贊賞,以便先聲奪人。

如李白的《上李邕》就是在他遊渝州谒見渝州刺史李邕時呈交的詩文,然因其“頗自矜”,對年輕後進态度傲慢,李白才寫下“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的千古名句以示回敬。

唐代科舉制和文學的關系(文化研究所朝為田舍郎)5

此外,中晚唐詩人朱慶馀有一首《近試上張水部》的七言詩: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詩文通篇隻寫新婦對公婆的謹慎态度,深究詩題我們才能發現朱慶馀借新婦之意向當時的水部員外張籍試探自己科舉結果。

唐代科舉制和文學的關系(文化研究所朝為田舍郎)6

也由此可見,唐代科舉并不是一味隻看中官員的筆試成績,還有許多其他的因素影響着考試結果。

官員也要拼運氣

在曆時三百年的唐代曆史進程中,科舉考試也存在一個從高官士族逐漸向下層平民轉移的過程。

那麼,唐代每年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有多少呢?

傅璇琮先生《唐代科舉與文學》曾經對《唐摭言》的一段話作過一個分析和統計:學校與各地所送的生員,每年明經是1390人,進士是663人,兩者總和已經超過2000了。

唐代科舉制和文學的關系(文化研究所朝為田舍郎)7

每年2000的舉子有多少能成為幸運兒呢?

據《文獻通考》所載《唐登科記總目》進行統計,整個唐代進士考試共260次,其中登第的人數,在35人以上的僅26次,30人以上的共53次。錄取人數最多的一次是鹹亨四年,錄取了79人,錄取最少的是永徽五年(公元654年)、調露二年和永隆二年(公元681年),各錄取了1人。

唐代科舉制和文學的關系(文化研究所朝為田舍郎)8

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登第人數最多和最少的都在初唐,這恐怕是科舉處于草創階段的情況。

到了中唐,登第人數大抵被規定在20人左右。比如唐德宗在貞元十八年就下诏書說:“自今以後,每年考試所收之人,明經不得過一百人,進士不過二十人。如無其人,不必要滿此數。”

據這個诏令,每年考試所收的人,明經不超過100,進士不超過20,那麼舉子被錄取的機會就隻有百分之一二了,這種情況可以說是真真正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了,比起我們現在的高考,恐怕還要嚴格許多。

唐代科舉制和文學的關系(文化研究所朝為田舍郎)9

看來,唐代通過科舉步入仕途還要拼一點點運氣。

唐代科舉讓越來越多的平民進入官場,為人們提供晉升途徑的同時也為統治階層囊括了天下人才。然而做官并不是那麼容易,除了文采,你還需要顔值、人脈和一點點運氣。

唐代科舉制和文學的關系(文化研究所朝為田舍郎)10

關注夢溪筆談及同名公衆号,收獲最有趣的文化小常識!

本文作者Akako,轉載請标明出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