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雉雞生長環境

雉雞生長環境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02:11:29

珍稀雉雞籠養褐馬雞的孵化與育雛技術

張麗霞

褐馬雞(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屬鳥綱雞形目雉科馬雞屬,是我國特有珍稀雉雞,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屬于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将褐馬雞列為“易危級”鳥類 。褐馬雞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同時也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CITES)附錄Ⅰ物種。

目前褐馬雞種群數量大量減少,分布範圍縮小,與環境變化、栖息地破壞、人類過度捕獵、疾病流行等息息相關。現褐馬雞種群呈斑塊化分布,僅分布于山西呂梁山脈、北京市靈空山地區、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護區、陝西黃龍山地區,地理分布局限以及森林島嶼化現象導緻種群基因交流受阻、種群遺傳衰退、種質資源多樣性流失 。人工繁育褐馬雞是擴大褐馬雞種群數量的有效對策,籠養褐馬雞的孵化、育雛技術決定褐馬雞人工繁育的成功率,本文從孵化育雛環境及孵化前選配、自然孵化與育雛、人工孵化與育雛三方面進行探讨,以期為籠養褐馬雞的孵化、育雛提供理論依據。

1 孵化育雛環境及孵化前選配

1.1 籠舍環境

良好的飼養環境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褐馬雞的繁殖率。褐馬雞繁殖籠舍的外運動場應鋪設沙土地,人工放置繁殖巢箱、食槽、飲水池,設置栖架、木墩、灌叢等豐容設施,給成年褐馬雞提供上架夜宿的條件。繁殖期褐馬雞的籠舍應選擇安靜、少幹擾的場所,籠舍周圍和籠舍之間用竹籬笆隔擋,避免發情期雄性褐馬雞之間打鬥。同時鄰近籠舍的動物種類、數量不宜經常變動,以免聲音和氣味等外界環境變化刺激褐馬雞。遇寒冷、大風、雨雪天氣時要注意對褐馬雞的保護,及時清掃積雪和排除籠舍積水。注意補充沙礫,以供褐馬雞清潔羽毛、消除疲勞、減少體外寄生蟲。根據多年飼養經驗,并參照家雞防疫措施,對褐馬雞進行常規消毒和疫苗接種,以預防疫情的發生。

1.2 孵化前選配

李延清 報道,在野外,處于繁殖期的雄性褐馬雞通過格鬥争奪交配權、占領巢區,雄雞和雌雞形成穩定的婚配關系後成對活動,并交配産卵。關于褐馬雞開始選配的時間,應結合當地實際飼養繁殖經驗及氣候條件靈活制定。

繁殖期籠養褐馬雞應分籠配對飼養,可減少傷亡,提高受精率、産卵率,雌雄配對後如有打鬥現象可适時調換配對象,一般将雄性個體調入雌性個體的籠舍或者領地。

褐馬雞選配時,應結合褐馬雞的最佳繁育年齡和繁殖檔案,選擇 3~8 歲處于繁殖高峰期的褐馬雞進行配對。籠養褐馬雞可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建立現有繁殖種群的譜系關系,掌握褐馬雞間的親緣關系,可以有目的地選擇DNA差異較大、親緣關系較遠的褐馬雞進行選配。為了防止褐馬雞近親交配,可适當将親緣關系較遠的野生褐馬雞個體引入人工飼養種群,擴增稀有等位基因,避免後代形成純合子和近交衰退,保證褐馬雞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和對環境的适應性 。繁殖前期雄雞移動、警戒行為較多,負責保護雌雞;雌雞取食行為較多,為産卵孵化做準備。

雉雞生長環境(珍稀雉雞籠養褐馬雞的孵化與育雛技術)1

2 自然孵化與育雛

2.1 自然孵化

4 月到 5 月初,褐馬雞開始營巢産卵,可适當在籠舍内放置營巢材料,如樹葉、小樹枝、樹皮、小木片和幹草等,産卵時雌雞會在巢内鋪墊羽毛。褐馬雞的繁殖期為每年 4~6 月。籠養褐馬雞一般每年産卵一次,有的雌雞窩産卵數可達到 10 枚以上。褐馬雞卵呈卵圓形,顔色有青白色、灰白色,卵重53~59g,種卵受精率為 42.4%~78.5% 。

在野外,5 月褐馬雞進入孵化階段。自然孵化包括親鳥孵化和“義親”孵化,孵化期為26~29d,孵化率為 50%~64%。褐馬雞卵的孵化溫度為 36.5~36.7℃。雌雞孵化期間,雄雞在距巢 50m 左右負責警衛。孵化期間應盡量創造安靜的孵化環境,避免異常聲音的刺激和個體的幹擾,否則雌雞會亂飛亂撞,甚至離巢、棄巢,造成孵化失敗。在孵卵過程中會有晾卵的行為,多在中午或午後天氣暖和時進行,晾卵時間每次為 30~60min。

部分籠養褐馬雞會啄食自己産下的卵,也有隻産卵不孵化的情況發生,這時可利用健康、戀巢性強、性情溫順的雌雞做為“義親”代孵,如家雞、白鹇、烏骨雞等 。代孵前,孵化場所、孵化巢箱、巢内墊草、孵化雌雞用 5%的新潔爾滅消毒 20min;待坐巢穩定後,放入大小勻稱、色澤均勻光滑的褐馬雞卵8~12 枚,做好标記;表面幹淨的種卵可直接放入巢中。“義親”代孵的優點在于幹擾因素可控性強、管理相對容易,出雛率高、成活率高、幼雛抵抗力強;缺點在于尋找理想的代孵雌雞比較困難,孵卵量有限,且要飼養儲備代孵雌雞。孵化過程應每天觀察卵的情況,測試種卵上表最高溫度(孵化溫度)和最低溫度(晾卵溫度),孵化 7d時,通過在暗室利用照蛋器照蛋可判斷其是否受精,發育正常的胚胎可以觀察到似蜘蛛網狀的卵黃囊上的血管,無精蛋蛋内透明,觀察不到任何生命迹象。由于褐馬雞卵為有色卵殼,照蛋時有時不太容易分辨,因此也可待孵化期到 10~14d 時,再次照卵查看。

2.2 育雛

孵化到 26~27d 時,開始聽到由弱到強的鳴叫聲,直至雛雞出殼。雛雞破殼時從卵的鈍端 1/3 處啄開裂紋,呈梅花形或具不規則形狀,再沿逆時針方向啄開,然後用頭頂開蛋殼,接着奔出殼外,全程9~26h,甚至更長。若雛雞鳴叫聲出現由強變弱的異常情況,應根據情況酌情人工剝殼,在卵鈍端 1/3處剝去一小塊,手要輕、動作要慢,剝殼到最後時要觀察卵黃的吸收程度,要讓雛雞自身把卵黃完全吸收,不能強行分離,否則會影響雛雞的抵抗力、成活率。雛雞啄殼後,經常存在血管未發育完全的情況,所以人工輔助剝殼時,一定要小心謹慎。6 月上旬,雛雞陸續出殼,雛雞體重為 35~60g。剛出殼的雛雞尚未建立恒溫機制,出殼 20d内由親鳥在籠舍内自然育雛,及時注射疫苗。1~7 日齡雛雞所需溫度保持在 32℃左右,随後逐漸下降。由“義親”哺育的褐馬雞雛,對環境溫度要求不太嚴格。褐馬雞為早成鳥,剛出殼時不能站立,鑽進親鳥或“義親”翅下暖幹潮濕的絨羽,在雌雞的誘引下即能緩慢活動且有覓食行為,雛雞出殼後 24h 可喂水、喂食。1~2 日齡雛雞的飲水(溫開水)中可加入 5%的葡萄糖粉,以增強雛雞體質;2 日齡時,雛雞可随雌雞進行小範圍活動;到 3~4 日齡時,雛雞能離開雌雞獨立活動。剛出殼的雛雞多不食或隻是少食;3~4 日齡可采用雛雞顆粒料飼喂,添加面包蟲飼喂效果更好;雛雞出殼 20d 後可到室外活動,加喂新鮮蔬菜、水果;60 日齡後飼糧逐漸過渡為顆粒料和成雞飼料的混合飼糧;4 個月時即可以飼喂成雞飼糧,每天飼喂 2 次,适當調整日糧中不同品種蔬菜、水果的配比,以保證褐馬雞在飼養條件下擁有良好的營養供給。

生長至 6 個月的褐馬雞,其頭頸部的顔色、形狀、尾部的尾翎長度、兩翅及背部的羽毛顔色、光澤,大體上已近似于成年褐馬雞的形态。

雉雞生長環境(珍稀雉雞籠養褐馬雞的孵化與育雛技術)2

3 人工孵化與育雛

3.1 人工孵化

采用孵化機進行人工孵化。孵化前用甲醛-高錳酸鉀溶液對孵化機進行熏蒸消毒10~15min,通風1h;然後開機調試,試運行2~3d,機器運轉一切正常後,可以放入種卵,開始孵化。入孵前,将種卵稱重,用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消毒,瀝幹後裝入盤内,測量,編号。孵化期為 26~29d,孵化率為 46.2% 。

褐馬雞人工孵化的關鍵在于控制好溫度、濕度等孵化條件。褐馬雞人工孵化的初始孵化溫度為37~38℃,随着種蛋孵化日齡的增加,孵化溫度逐漸降低 0.5℃,濕度 50%~60%。孵化過程變化如下:第1~10 天,溫度 37.5~38.0℃,濕度 55%~60%;第11~25 天,溫度 37.3~37.7℃,濕度 50%~55%;第 26天至出殼,溫度 36~37℃,濕度 65%~70%。孵化 22d可開始晾卵,晾卵時間為 5~30min。在孵化過程中,每 2h 翻一次卵,翻卵角度不小于 90°,孵化後期應充分晾卵,避免散熱不足引起胚胎死亡。孵化過程中注意孵化機的通風,孵化後期通風孔全部打開,保持褐馬雞胚胎的正常氣體代謝。孵化到第 7 天、第 14 天、第 21 天、第 25 天時,通過在暗室利用照蛋器照蛋來判斷是否受精和胚胎發育情況。及時淘汰無精蛋和死胚蛋,并且根據胚胎發育情況,适當調整孵化溫度及濕度。

3.2 育雛

雛雞出殼後,在孵化機停留24h,然後轉入育雛箱,保持育幼箱中的通風和潔淨。育雛箱溫度為:1~7 日齡為 32~35℃,7~14 日齡為 30℃,14 日齡後為 26~28℃,逐漸下調溫度,直至雛雞适應,天氣溫暖的情況下可到室外活動。1 月齡内每天飼喂 6次,飼喂商品用雛雞顆粒飼料,添加面包蟲。随着雛雞日齡增長,飼喂次數逐漸減少,投食量逐漸增加,16 周後每日飼喂 2 次。雛雞在育雛室内經過 6周的飼養,脫溫後可轉入籠舍飼養,配備飲水盒和飼料盒,供其自由飲水和采食。為了降低籠舍轉換的應激,在飲水中可添加禽用多種維生素。飼養場設置沙池,以供褐馬雞啄食和“沙浴”。育雛期間,飼養員應保證飼養環境的清潔衛生,籠舍和所用設備都要定時進行消毒。在育雛過程要定期進行預防免疫,防止感染禽類傳染病。育雛結束後,逐步将飼料過渡為成年褐馬雞飼料。

雉雞生長環境(珍稀雉雞籠養褐馬雞的孵化與育雛技術)3

4 結論

籠養褐馬雞孵化、育雛技術的提高對提高籠養褐馬雞種群數量和遺傳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自然孵化的關鍵是加強種雞的飼養管理和提供安靜的環境,人工孵化的關鍵是控制好溫度和濕度。育雛應保證适宜的、穩定的溫度,同時保證營養均衡和加強疫病防治。人工孵化、育雛對于挽救珍稀物種意義重大,但是從自然行為、後代繁殖、野外放歸等方面考慮,技術人員應在籠養條件下盡量引導褐馬雞的自然孵化、育雛行為,加強譜系管理,防止近親繁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