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京劇《沙家浜》“智鬥”一場戲中,阿慶嫂有這樣一段唱詞:“壘起七星竈,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後不思量。人一走,茶就涼,有什麼周詳不周詳?”是啊,開個茶館來的都是客人,可是客人與客人終究是有所不同的。那麼,大家都是“客”,究竟要如何區分作客、做客、座客、坐客呢?它們的區别又分别是什麼呢?
“做客”有多種含義,意思大多是指去别人家,自己當客人;在别人家暫時留宿,成為客居的宿客;在外地經商做生意,成為那裡的商客;表示客氣等。比如“我到外婆家去做客”等等,多用于口語中。“作客”大多是指較長時間地寄居在别處;應邀或自己主動拜訪和訪問别人家;到别人家或别的地方作為客人等。比如“他也是被迫無奈作客他鄉的”等等,多用于書面。
“做客”和“作客”的區别有以下幾點:(1)目的不同。做客通常是因為接受别人的邀請到别人家裡去,目的可能是聯絡溝通感情、交流思想看法等。而作客通常是因為求學、謀生、創業、工作、生活、情感等原因,而主動拜訪、請教、求助别人,或者是寄居在他鄉,或者是應邀作客,其目的功利性比較強。(2)時間不同。一般情況下做客時間較短,而作客時間較長。(3)處所不同。做客一般是家庭或單位,而作客一般是地方或區域。(4)參照對象不同。做客是相對于主人而言的,而作客則大多是相對于當地人而言的。
雖然同樣是“客”,但“做客”與“作客”所享受的待遇不同,内心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做客無論是應邀光臨還是主動拜訪,一般都會受到款待和禮遇,賓主會在良好的氛圍中相處,做客者大多不會産生内心的失落感。而作客就不相同了,除應邀作客外,或有求于人,或四處漂泊,或寄人籬下,尤其是“獨在異鄉為異客”的人,就會有悲哀、冷清、凄涼的感覺。
另外,“作客”與“做客”的起源也不相同,“作客”比“做客”出現得要早一些。唐朝杜甫的《登高》就有:“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這其中的“作客”指的是四處漂泊常年客居異地。可見,隋唐時期甚至更早一些,“作客”就被廣泛應用,後來又引申為離别家鄉在異地經商的意思,比如《拍案驚奇》:“專一走川、陝,作客販貨,大得利息。”等。而“做客”則出現得較晚一些,更加口語化一點。
“座客”的意思是在座的客人。在文言文和書面語言中,我們時常會用到“座上客”一詞,往往用來指那些在席位上受主人尊敬的貴客嘉賓,後來泛指受邀請的客人,比如“您是我們今天請來的座上賓,是貴客”等等。而“坐客”一詞不太常見和常用,含有看客、顧客、搭客、乘客等意思,是指坐在那裡的客人,或者是表示留客入席或入座,比如“她是我們圖書館的一名常來的坐客”等等。座客和坐客的區别主要是在“座”和“坐”上,因為這兩個詞的詞性不同,“座”是名詞或量詞,“坐”是動詞,所以它們所表達的意思和用途也就不盡相同。
綜上所述,無論是作客和做客,還是座客和坐客,除了概念不同外,還是有一定區别的。比如某媒體邀請某人與觀衆見面或交流,就應該使用書面語言“作客”和“座客”比較好,當然也可以使用口語化的“做客”,而不能使用“坐客”了。大家以為如何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