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要的就是喜慶、熱鬧。剛剛過去的這個元宵節,40支來自全市各縣區的唢呐班社粉墨登場,激越高亢的唢呐聲響徹宛城,讓2017年春節的年味空前濃郁。
一根唢呐,可以凝聚四個人、八個人,甚至更多;一首唢呐曲,可以感動一個人、一村人,甚至一城人。為時兩天的市第二屆十大唢呐狀元大賽,吹響了南陽人新一年奮鬥的号角。
唢呐狀元賽歡樂鬧春
農曆正月十五上午10時許,在市體育場南廣場,10個大紅燈籠形狀的擂台擺開陣勢,10個唢呐班社首先登場,他們同時演奏、各展其能、各不相讓。這邊吹的是豫劇,那邊吹的是宛梆;這邊年近六旬的唢呐手連吹一個小時不停歇,那邊隻有5歲的小娃娃也上了台,更有女唢呐手巾帼不讓須眉,甩開膀子使勁吹。他們越戰越勇,台下觀衆如潮水,一會兒流向東,一會兒流向西,一會兒流向南,一會兒流向北,掌聲叫好聲一浪高過一浪,大家隻恨眼睛耳朵不夠使。
社旗縣楊金瑞唢呐班的唢呐手楊金瑞已56歲了,一曲《歡慶鑼鼓》,他時而雙管齊奏,時而用鼻子吹,時不時還蹦着吹、跳着吹,演奏激情感染着台下的觀衆。西峽縣呂家唢呐班是唢呐世家,一家三代都是吹唢呐能手,呂家5歲的小孫子呂沛松登台獻技絲毫不怯,吹起唢呐神氣十足。這個小娃娃可是見過大世面的,他參加過江蘇衛視兒童才藝脫口秀節目《了不起的孩子》,除了唢呐技藝超群,小家夥還伶牙俐齒,讓孟非、韓磊、昆淩等娛樂大腕都贊歎不已。孟非、昆淩贊道:“百鳥朝鳳,後繼有人。”
正月十五“唢呐鬧春”是南陽的傳統,從1982年以來,我市多次在正月十五舉辦唢呐比賽。特别是1994年,我市舉辦了第一屆十大唢呐狀元大賽,使一大批青年演奏者脫穎而出。此次舉辦的第二屆十大唢呐狀元大賽,更是吸引了衆多民間唢呐高手,現場絕技、絕活不斷,這些從普通百姓中走出來的選手,坦誠、樸實,他們為人們展示的技藝與夢想更是閃耀舞台,打動了評委和觀衆的心,也吹響了南陽人新一年奮鬥的号角。
鄉村嘹亮通透的嗓音
據民俗專家介紹,唢呐在民間俗稱為喇叭、大笛、大号等,分為高音唢呐、中音唢呐、低音唢呐三種,演奏技法多樣,音色粗犷高亢,音量較大,在民間很受歡迎。在南陽,唢呐的吹奏曆史悠久,400多年前在南陽已有唢呐吹奏活動。近百年來,唢呐曲的演奏不斷改進,已形成較穩定的形式,一般是4至7人為一個班社,主要伴奏樂器有笙、梆子、小镲等。
唢呐,一直以來被認為是鄉村最嘹亮通透的嗓音。有人說,唢呐和笙一陽一陰,合在一起,便可演奏出各種基調的曲目,歡快如百鳥朝風,悲傷如雪梅哭靈,讓聽衆随着不同的曲子時喜時悲,完全沉浸到樂曲的氛圍之中。南陽有許多唢呐藝人,三五人聚到一起,便可組成一個唢呐班社,這些唢呐班社多活躍在農村,他們走村串戶,誰家有了紅白喜事,便會請他們前去演出。一代代的唢呐高手,吹響了十裡八鄉,吹出了農家院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
回歸傳統文化的魅力
2016年,電影《百鳥朝鳳》一度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電影中的唢呐聲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發了大家對這門傳統藝術傳承的思考。
一度紅白喜事都是喇叭唢呐,吹的是一種氛圍,吹的是一種心态。那時候,唢呐班子一到,大家必然肅然起敬,一根唢呐,全憑着吹奏者一張嘴,紅事就喜悅,一吹起來,院子就更熱鬧了;白事就哀鳴,連旁聽的村人都默默抹眼淚。進入上世紀90年代,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演出團隊多了,有些團隊用的是現成的音響裡放出來的音樂,音響直接一放,各種嘈雜的熱鬧充斥,當時不少人認為這是一種時髦。值得慶幸的是,這種所謂的時髦并未持續太久。在看似平淡無奇的農村,一群看似沒有什麼文化的唢呐藝人,用最本真的淳樸和最執着的堅持,通過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和技藝,保住了唢呐班社的市場并不斷壯大自己的隊伍。
據了解,當下僅方城縣就有唢呐班社200多個,專業從業人員1000多人,在本屆十大唢呐狀元大賽中,有三個班社最終通過決賽獲“十大唢呐狀元”稱号。
方城劉旭唢呐班,成員為劉旭、劉洋兄弟和他們的妻子。此次參賽的主吹唢呐手是劉旭的妻子戚紅傑,她巾帼不讓須眉,演奏功底紮實,現場範兒十足,兩場演奏下來,征服了評委和現場觀衆,獲“十大唢呐狀元”第一名。獲“十大唢呐狀元”第二名的是方城王全勝唢呐班,這個班社的成員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主吹唢呐手王全勝是科班出身,演奏中技能技巧表現得更多。這些優秀的唢呐演奏員多是多面手,會吹唢呐會吹笙,有的還會演唱,他們在大賽中不但展示了自己的風采,彰顯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在鄉村的全面回歸。
記者 王 平 文/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