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春悲秋,自古以來都是文人的常見作派,春光的流逝和秋日的寂寥都會讓人的内心泛起絲絲憂愁。古今之文人筆下從來不乏傷春之作,就像杜甫就曾寫下“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而蘇轼也有“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之語。
對于文人墨客來說,春光易逝,所以更值得珍惜,而當它悄無聲息地流逝,難免就給人以無聲的觸動。而本期要分享的這首詞卻完全不一樣,同樣是傷春,辛棄疾這首詞充滿了争議,讀者讀來總能會心一笑,但是卻有大文豪評價這首詞“令人生厭”,這到底是是怎麼回事呢?
《粉蝶兒·和晉臣山賦落花》
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一枝枝不教花瘦。甚無情、便下得雨僝風僽。向園林、鋪作地衣紅绉。
而今春似輕薄蕩子難久。記前時送春歸後。把春波、都釀作一江醇酎。約清愁、楊柳岸邊相候。
大家都知道辛棄疾是宋詞豪放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詞中之龍”之稱。所以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辛棄疾的詞應該是壯懷激烈,詞句應像“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般氣勢磅礴。但是這首詞顯然不是這種風格,畢竟是傷春之作,倘若傷春還依舊豪放激烈,那屬實就有點違和了。不過豪放派詞人畢竟是豪放派詞人,哪怕寫傷春之作,哪怕也有也有淺淺的憂愁,但是付諸于筆端卻總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可謂将寫爛的題材寫得不落窠臼。
這首詞上阕起首兩句描寫的是春光燦爛之時的景象,但是詞人沒有直接描寫,而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将春光絢爛比作13歲的小女子學習繡花,繡出來的花都是豐滿厚實。這樣的比喻可謂貼合,畢竟女子剛學習繡花,這個時候哪有疏密相間、濃淡相宜的考慮,一心都是往大繡往鮮豔繡,這和春光絢爛時百花争豔的場景可謂是相得益彰。接下來幾句則是反轉,本是一片大好春光花團錦簇,但是轉眼間老天爺便變得無情無義,風雨交加,園林中的春花被打落地面,隻剩狼藉一片。
下阕則是對于春将去時景象的描寫,也是和上阕春光燦爛時的對比。春去時便如同輕薄浪蕩子,沒有絲毫留戀,這也正好和呼應上阕的13歲繡女。接下來詞人則是将春拟人化,記得去年就曾送春歸去,一江春水如同醇酒但也難解哀愁。詞人不僅将春拟人化,便連自己的愁緒也拟人化,還要和憂愁一起在楊柳岸邊為即将歸去的春送行,不可謂不有趣。
簡單的傷春之作,卻能寫得如果送别老友,辛棄疾的這首詞讀之不僅不讓人傷感,相反還有博人一笑的感覺,在我看來這首詞可稱得上出彩。不過清代文壇巨匠陳廷焯卻覺得這首詞太俗,甚是不喜,在《白雨齋詞話》中評價這首詞中“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而今春似輕薄蕩子難久”這兩個比喻”殊覺纖陋,令人生厭”。
對于辛棄疾這首别具一格的詞作,大家怎麼看?是覺得不俗還是令人生厭呢?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看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