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 )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據史料記載,文天祥為江西吉安人,出生于宋端平三年(1236)。寶佑四年狀元及第,同年丁父憂,居家守孝三年。開慶元年( 1259)赴京,朝廷補授承事郎、簽書甯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鹹淳五年(1269)知甯國府(今安徽宣城),九年為湖南提刑。德祐元年( 1275)起兵勤王,抗擊元軍。此後,一直率軍轉戰江蘇、浙江、廣東等多地直到祥興元年( 1278)被捕入獄。被囚達三年之久,屢經威逼利誘,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明代時追賜谥号“忠烈”。(《山堂肆考》卷135《制谥下》)
一、文天祥為何初名“雲孫”
文天祥先祖姓劉,後裔姓雲或文。文天祥的先祖是廣德(今安徽省廣德市)劉文靜後裔,廣德曆代志書沒有詳細介紹劉文靜的身份。但記載了其簡單遺址:
明聞人诠、陳沂《南畿志》:“劉文靜故宅,在州北三十裡,今唐聖寺,舊有人于廢井中得古銅器,上有款,識其寺前有劉相公廟,相傳文靜捨宅為寺,故朝祀之,今廢。”
明李賢彭時修《明一統志·卷十七·廣德州》:“劉相公廟,在州城北三十裡,宋興寺前,俗傳唐劉文靜舍宅為寺,故廟祀之。”
《江南通志卷·四十一》“唐劉文靜墓,在州治北三十裡唐興寺(今邱村老小學附近)側”。除了志書記載,還有劉文靜幼時常随母到靈山寺敬香拜佛,至今在靈山還留有讀易洞或讀易處等民間傳說。
劉文靜何許人也?
劉文靜母親為南朝陳國郡主,父親為郡馬戰将,隋兵南下時,因戰陣亡,陳國滅亡時,其母親陳氏帶劉文靜及遺腹子投靠廣德陳氏娘家,劉文靜自小聰明好學,在母親的指教下熟讀經書,胡文铨《廣德州志·卷三·山川》:“靈山,州南七十裡。”“上有靈山寺。”“武梁下有小雲錦,有劉文靜讀易(經)處。”由此,《靈山寺劉文靜相關傳說》被列為廣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
劉文靜學有所成後,文靜投靠了他在朝廷的表妹夫做了官,好景不長,因奸人所害被貶還鄉。為了不讓官場對頭陷害,劉文靜後代改姓雲或文(取劉文靜名),其弟後裔依舊姓文。為躲避仇家,雲氏大部分後裔先後遷出廣德,文天祥的祖輩投靠五代後唐時期遷到吉州廬陵的文氏宗親。
二、文天祥對先祖居地的情感
以名寄情。前述文天祥父輩改劉姓為文姓,而文天祥不忘祖籍,初仍以雲姓為名,曰雲孫,是有根據的。
以詩寄情。文天祥在《送曹大著知廣德軍》“暫屈瀛洲客,來臨汭水民。山川歸史記,嶽牧屬詞人。館舍朋簪舊,都門祖帳新。儒林官可紀,何止吏稱循。”中,以此詩自述,“暫屈瀛洲客,來臨汭水民”,既隐晦地說出自己根是桐汭(廣德古稱),又表達了先祖居地(今邱村鎮趙崗一帶,汭水邊村莊)的情感。
尋宅寄情。文天祥在知甯國府期間,多次到祖居地趙崗老宅子探尋,并在老屋牆題文紀念。可惜,題字于上個世紀70年代被毀(也有說還依存,筆者沒有機會去實地考證)。可見他寫“館舍朋簪舊,都門祖帳新。”這句詩不是無中生有。
以序寄情。廣德誓節鎮天平村廣德陳氏第二十九代孫一陳姓村民現存《陳氏家譜》,其中有文天祥為此家譜做序。
綜上所述文天祥祖籍應該是廣德,但由于年代久遠,資料缺失,本文觀點與正史不符,希起抛磚引玉之作用,需文史研究者進一步考證。撰寫本文時,廣德有關熱心人士提供了重要線索和資料,一并緻謝。(徐厚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