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樂琦教授(中)和留學生讨論漢字話題。
2010年,聯合國新聞部宣布啟動聯合國語言日,倡導并促進6種官方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在聯合國的平等使用。其中,“中文日”定在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的“谷雨”,以紀念“中華文字始祖”倉颉造字的貢獻。
今年4月20日是第13個“聯合國中文日”,中國駐外使領館、中文教育機構等開展了相關紀念和慶祝活動。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與中文聯盟也攜手舉辦了第三屆“國際中文日”活動,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中文學習者、愛好者共同慶祝。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教育,76個國家将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超過25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的人數接近2億。中文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在這個重要的日子裡,本版邀請在海内外從事中文教育的專家、一線教師以及在海外的中文學習者等,請他們講述中文帶來的無限可能。
假如“一”字會說話
樂 琦
認識一個漢字,就像認識一個人。假如漢字會說話,它會告訴你:漢字,蘊藏着中國人對天地萬物的體驗與認知,蘊藏着古人的智慧。愛上漢字的不僅僅是中國人,瑞典漢學家高本漢投入巨大精力探讨漢字的古今演變;他的學生林西莉所著的《漢字王國》風靡全球;美國人斯睿德用心研究漢字,創辦了漢字字源網,被稱為“漢字叔叔”;日本人京盛在“我與漢字”演講大賽的舞台,講述他與漢字“京”的不解之緣……
正值第13個“聯合國中文日”,漢字“一”通過講述自己的故事來和大家共同慶祝這個節日——
我是漢字“一”,沒有漢字比我更讓人一目了然,也沒有漢字比我更苗條。如果我做一個90度的旋轉,就像阿拉伯數字的“1”了。我是最小的正整數,常用來表示人或事物的數量。
我是一個指事字。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指事字呢?指事字是一種抽象的造字法,也就是當人們沒有或不方便用具體形象畫出來時,就用一種抽象的符号來表示。大多數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減少筆畫或符号。
在人類文化中,我被賦予萬物之始的意義,即世間萬物都從“一”開始。
我不是一個多音字,如果查找新華字典,我的讀音隻有一個,是“yī”。但是,在中文口語中,我可以讀第二聲和第四聲。這裡涉及到“變調”——人們在說話時,字和字連起來,其中有一些音節的聲調會互相影響,從而發生改變,這種現象就稱為“變調”。
我是最簡單的漢字,卻充滿豐富的意義——從順序的開始到第一、一流等。當我作形容詞時,可以表示“全”“滿”,比如“他出了一身汗”,“一身汗”就是“滿身汗”的意思。我還可以作副詞,放在重疊的兩個動詞中間,表示行為、動作短暫,比如“聽一聽”“想一想”。此外,我還有“如果”的意思,人們常用“一旦”“萬一”表示假設。
我還要為大家介紹清代文學家陳沆的一首《一字詩》:
一帆一槳一漁舟,
一個漁翁一釣鈎。
一俯一仰一場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
在這首《一字詩》中,一共出現了10個“一”字。詩中的“一”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有“數量一”“滿”“全”等意義,而且發生了變調,繪聲繪色,很有詩情畫意。
我是一個常用字,我能組成的成語有很多,比如,一呼百應、一言為定、一表人才、首屈一指、背水一戰、千鈞一發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成語有兩個。
第一個成語是“一字之師”。這個成語典故出自唐朝。唐朝有個和尚,法号叫作齊己。有一次,他寫了一首詩,叫《早梅》,其中有這麼兩句:“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詩人鄭谷認為這首詩意境很好,情緻也很高,相較“數枝”,改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更能體現“早”之意。齊己虛心接受了鄭谷的建議。因為鄭谷隻提出一個字的修改意見,所以叫“一字之師”。後來,詩文經過改換一個字後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之師”。
第二個成語是“一鳴驚人”。這個成語典故來源于戰國時期,楚莊王統治朝政3年,沒有發布一項政令。于是大臣問他:“有一隻鳥3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這是什麼鳥呢?”楚莊王回答:“雖然還沒飛,一飛必将沖天;雖然還沒鳴,一鳴必會驚人。”半年後,楚莊王就大刀闊斧整治國家,最終稱霸天下。後來就有了“一鳴驚人”這個成語,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希望大家都能遇到自己的“一字之師”,在學習中、工作中也能“一鳴驚人”。
我是漢字“一”,是你們的好朋友。一字一世界,一字一乾坤!讓漢字成為一個紐帶,帶着你走進中國曆史與中華文明。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