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篇第15章
子遊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子遊:即言偃,“孔門十哲”之一,孔門唯一的南方弟子。
吾友:我的學友,《論語》中還出現過一次“吾友”,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其中的“吾友”應該指顔淵,可見,孔門弟子們稱呼同學、同門皆為“吾友”。
張:形聲字。從弓,長聲,始見于金文,讀作zhāng、zhàng。
張的本義是拉緊弓弦,與“弛”相對。《說文》:“張,施弓弦也。”《詩·小雅·吉日》:“既張我弓,既挾我矢。”
張後來引申義指開、展開等。如《道德經》:“将欲翕之,必故張之。”《禮記》曰:“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又羅取鳥獸曰張。《周禮·秋官·冥氏》:“掌設弧張。”
張也指大,《廣雅》:“大也。”《詩·大雅》:“孔修且張。”《書·康王之诰》:“張皇六師。”
又計物之數曰張。《左傳·昭十三年》:“子産以幄幕九張行。”《後漢·明帝八王傳》:“寵有彊弩數千張。”
張也指張狂、乖張,如《書·無逸》:“民無或胥,譸張為幻。”司馬貞《補史記序》:“其中遠近乖張。”
張讀第四聲時,指自大,如《集韻·漾韻》:“張,自侈大也。”《左傳·桓公六年》:“漢東之國,随為大;随張,必棄小國。”
張又指姓。《廣韻》:“本自軒轅第五子揮,始造弦,實張網羅,世掌其職,後因氏焉。”
本文的“張”指孔子的弟子子張。子張即颛孫師,春秋戰國時期陳國人。颛孫師出生于公元前504年,比孔子小48歲,小子遊2歲,大曾子1歲。
難能:不易做到,如王安石的《賀運使學士轉官啟》:“恬於所守,人之難能。”
難能也指“做不到”,如徐特立的《工讀》:“然迫令讀書四年,或有難能。”
難能也簡作“難”,如《論語》:“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意為:一個人所說的話如果都能無愧于心,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然而:表示轉折關系連詞,意思是指從另一方面來說。
如《左傳·昭公十五年》:“臣豈不欲吳,然而前知其為人之異也。”西漢桓寬的《鹽鐵論·刑德》:“昔秦法繁於秋荼,而網密於凝脂,然而上下相遁,奸僞萌生。”
清· 袁枚《祭妹文》:“然而汝亦不在人間。”
未仁:沒有達到“仁”人的境界。想達到“仁”的境界有多難?孔子曾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可見,想達到“仁”,必須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孔子還說過:“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谏而死,殷有三仁焉!”孔子認為:整個殷商隻有三個“仁”人。
子張曾問孔子:“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愠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孔子說:“忠矣。”子張又問:“仁矣乎?”孔子說:“未知,焉得仁?”孔子認為令尹子文不算“仁”者。
子張又問“崔子弑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孔子認為陳文子也沒達到“仁”,孔子認為管仲、伯夷、叔齊算是“仁”人。對于孔子自己很崇拜的子産,他也隻能算“惠”人。
孔子的弟子當中有“仁”者嗎?有一次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仁乎?”孔子回答:“不知也。”孟武伯又問。孔子說:“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再問到冉求、公西赤時,孔子都含蓄地說他們都不算“仁”人。
不過,孔子認為顔回勉強可以算一個“仁”人,他曾贊揚顔回“三月不違仁”。
孔子自己算不算“仁”人呢?他曾自我評價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
全文理解為:
子遊說:“我的學友子張做得很是難能可貴,但是還沒有到到仁的境界。”
本章為子遊對子張的評價。曾子也曾評價過子張:“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
朱熹注曰:“子張行過高,而少誠實恻怛(dàn)之意。”
子張是孔門弟子中非常突出的一個人,由于太年輕,所以沒有被孔子列入“孔門十賢”,後人把他和曾子、有子一起列入了“孔門十三哲”。
子張曾說“士見危緻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這其實是對孔子提出的“君子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的補充。
子張也是最善于向孔子提問的學生,他曾問過:“行”、“仁”、“政”、“幹祿”、“惑”、“崇德”、“善人之道”等。
孔子去世後,儒分八家,“子張儒”是八家之首,可見子張對儒家文化的貢獻之大。
康有為曾為子張抱不平,他說:“後人誤尊曾子,遂抑子張,是非白黑,颠倒高下,此孔道所以不明也。”康有為甚至認為《論語》乃曾子學派傳人所記誦。
子遊敢對子張進行客觀的評價,毫不避諱地稱他“未仁”,說明他們的關系非同一般,他們不但是學友,又是“诤”友。
左伯桃與羊角哀
五代時期的李昉、徐铉合著的《太平禦覽》以及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的《喻世明言》中都講述了一個故事:
戰國末年,楚元王(虛構人物)崇儒重道,招賢納士,天下讀書人都聞風而至,燕國有一位賢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雙亡,勉力讀書,學成了濟世之才,安民之業。
當時的左伯桃已經快上50歲年紀了,因鑒于諸侯間行仁政者少,恃強霸者多,所以一向沒有做官的念頭。
聽說了楚元王慕仁為義,遍求賢士,乃攜書一囊,辭别鄉中鄰友,迳奔楚國而來,迤逦來到雍地。
時值嚴冬,雨雪霏霏,再加一陣陣如刀如刺的狂風,左伯桃走了好幾天天,衣裳都濕透了,勉強忍住寒冷前進。
一天,眼看天色漸漸黑了下來,遠遠望見遠處竹林之中,有一間茅屋,窗中透出一點燈亮來。
伯桃大喜,就跑到這茅屋前去叩門求宿,屋裡走出一個書生來,四十多歲年紀,知道了左伯桃的來意後,便一口歡迎他進屋去。
左伯桃進得屋内,上下一看,隻見屋中家具簡單,而且破陋不堪,一張床上滿堆了一些書卷,左伯桃請教那人姓名,知道是羊角哀,也是自小死了父母,平生隻愛好讀書,二人三言兩語,便十分投機,大有“恨相見之太晚”之意。
兩人便結拜做異姓骨肉。 左伯桃見羊角哀一表人材,學識又好,就勸他一同到楚國去謀事,羊角哀也正有這個心思。
一日天晴,兩人便帶了一點幹糧往楚國而去。 曉行夜宿,眼看幹糧将要用盡,而老天又降下大雪來,左伯桃兀自思量:這點幹糧,若供給一人受用,還能到得楚國,否則兩個人都要餓死。
他自知學問沒有羊角哀的淵博,便情願犧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功名。想罷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去搬塊大石來坐着休息。
等羊角哀把大石搬來,左伯桃已經脫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凍得隻剩了一口氣,羊角哀大恸而号。
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幹糧帶走,速去求取功名,言畢死去。
羊角哀到了楚國後,由上大夫裴仲薦于元王,元王召見關角哀時,羊角哀上陳十策,元王大喜,拜羊角哀做中大夫,賜黃金百兩,綢緞百匹。羊角卻哀棄官不做,要去尋左伯桃的屍首。
羊角哀把左伯桃的屍首尋着之後,給左伯桃香湯沐浴,擇一塊吉地安葬了。羊角哀便在這裡守墓。
左伯桃的墳和荊轲墓相隔不遠,相傳荊轲因刺秦王不中,死後精靈不散,見左伯桃葬在他的旁邊,鬼與鬼便起了糾紛。一夜:羊角哀夢見左伯桃遍體鱗傷而來。訴說荊轲的兇暴。
羊角哀醒來之後便提劍到左伯桃墳前說道:“荊轲可惡,吾兄一人打不過他,就讓小弟來幫你的忙吧!”說罷,自刎而死。
是夜,狂風暴雨,雷電交作,隐隐聞喊殺之聲。天明後,荊轲的墳爆開了。
這消息給楚元王知道之後,給他們建立了一座忠義祠,勒碑記其事,至今香火不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