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關注
一
澳門特别行政區的區旗是繪有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圖案的綠色旗幟。
澳門特别行政區的區徽,中間是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周圍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别行政區”和葡文“澳門”。
上述兩段文字摘自1993年3月3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别行政區基本法》第十條,未來澳門特别行政區的區旗,區徽均以蓮花作為主體圖案,而蓮花圖案中的三片花瓣則表示澳門由三個地方組成:澳門半島、凼仔島和路環島。
此後,澳門政府在松山東遂道口設計豎立一座中葡友誼紀念物,并于1995年6月10日落成揭幕。此金屬紀念物命名為“蓮花”。
1997年3月,澳門政府環境技術事務辦公室創辦了一份以再造紙印制的環保雜志(季刊)亦以《蓮花》命名。
一個旨在推廣蓮花種植,開展與蓮花有關的文化藝術活動的民間社團于1997年7月乘勢創建。此團體名為“澳門蓮藝文化協會”。随後,由“荷花老人”王其超、張行言教授夫婦主理的“中國荷花研究中心”亦在澳門設立。
1998年6月29日,連貫珠海橫琴與澳門路氹,全長1300米,六線行車,造價高達2億澳門币的跨海大橋正式動工興建,這座具有曆史意義的跨海大橋由中葡關于澳門與内地大型基建協調小組經過反複磋商,最後一緻同意命名為“蓮花大橋”。
······
蓮花,究竟與澳門有何關系?蓮花,作為未來澳門特區的區旗、區徽的主體圖案究竟有何依據?曾經有人表示質疑。然而,根據筆者的考證。可以絕對肯定:澳門自古以來,就與蓮花結下不解之緣。澳門的一系列與“蓮”有關的地名,蘊含着極其豐富的文化内涵,現試從如下四個方面加以論述。
(一)史家記錄的澳門地貌
澳門的地貌,曾有多部古籍作過生動形象的描述。
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1630—1696)在《廣東新語》卷二“澳門”中将蓮花山喻為“蓮莖”,将澳門喻為“蓮葉”:
自香山城南以往(一百)二十裡,一嶺如蓮莖。
嶺而南,至澳門則為蓮葉,嶺甚危峻,稍不戒,颠墜崖下。
江蘇陸希言于康熙十九年(1680)随吳曆入澳學道,撰《澳門記》,内将澳門喻為橫披水面的“荷葵”:
遙望如一葉荷葵,橫披水面。迨其莖,則有關焉。
浙江杜臻于康熙二十二年(1684)奉旨巡視閩粵兩省,二十三年二月莅澳。其《閩粵巡視紀略》将澳門喻為蓮之“菂”(蓮子):
諸島雖為省會之案砂,而周羅環匝,澳門獨居其中,如蓮之有菂,亦一奇也。
清代乾隆六年(1741)舉人、山西暴煜于乾隆十六年(1751)任香山知縣。在其編纂的《香山縣志》卷八“濠鏡澳”将關閘沙徑喻為“蓮根”,将澳門喻為“蓮花座”:
前山南二十裡,陸路沙徑,狀如蓮根;彜人居澳中,自名為蓮花座。
田明曜編纂的《香山縣志》卷八收錄張甄陶《論澳門形勢狀》一文,内将前山喻為“荷根”,關閘沙徑喻為荷“莖",澳門周圍之大小十字門、九洲洋、雞頸頭、金星山、馬驗州等喻為“花之瓣",而澳門則喻為“荷心蓮蕊”:
前山如荷根,山路一線直出如莖,澳地如心。此外如大小十字門、九洲洋、雞頸頭、金星山、馬骝洲、星羅棋布,宛如花之瓣。澳夷男婦共有二千餘人,如蟭螟蠕動于荷花蓮蕊之中······
清嘉慶六年(1801)的《重修蓮峰廟題名碑》記錄了當時的澳門形貌,亦将“濠鏡澳”喻為“蓮花":
(香山)邑東南百裡,重岚疊峨,巋然秀出,為鳳凰山,蜿蜒曲折,趁南一路,為蓮根;二十裡,為蓮花,即濠鏡澳也。
營地大街、關前街、草堆街三街會館内有《三街會館碑》,碑文将澳門喻為“蓮花”:
澳門則如蓮花,其地三面環海······
(二) 詩家描繪的澳門形勝
清初畫壇六大家之一的江蘇天主教徒吳曆,于康熙十九年(1680)冬莅澳,寓大三巴,後著《三巴集》,内有《澳中雜泳》三十首,其一雲及“濠鏡山形可類花”:
關頭閱盡下平沙。濠鏡山形可類花。居客不驚非誤入,遠從學道到三巴。
詩末原注:“山色紫黑,形類花朵。”
康熙番禺詩人汪後來(1678—1752)是武舉人,曆官千總、守備,曾巡視廣東邊海,在《澳門即事》中将澳門地形喻為“蓮花":
蓮花出水地形奇,為問何年借島夷。卻怪伏波征戍日,不将銅柱立江涯。
汪後來又在《初至澳門回柬吳都困阃》詩中言及澳門“勢作蓮花”:
名駒借得不知窮,潦到生涯旅病中。口腹累人闵仲叔,山川成癖米南宮。聲傳海市浮天白,勢作蓮花拔地紅。井澳有門天設險,隻今翻為島夷雄。
道光二年(1822)進士、高要詩人黃德峻于嘉慶十五年(1810)寫了一首《澳門》詩,首句便說“形勝似蓮花”:
傳聞形勝似蓮花,孤嶼南浮水一涯。潮落海門分十字,鐘鳴山寺禮三巴。鲸鲵浪靜通番舶,蛎蛤塘寬占螯家。好是葡萄新酒美,高台風月不須賒。
也有詩人将澳門喻為“芙蓉"(蓮花之别稱)。明代香山詩人黃畿便在《登蓮峰》詩中寫岀氣象瑰麗的名句:“芙蓉千丈海中出”。清代番禺詩人蘇鴻亦在詩中将澳門描繪為“宛似芙蓉岀水浮”。
也有詩人将澳門地形描繪為“蓮葉”。雍正七年(1729)武舉人、順德詩人潘憲勵曾寫下《澳門曲》三首。其中第三首末句便說“蓮莖蓮葉似蓬萊”:
鉗髨欲贖罪難開,漢官番官不愛财。東國共傳有聲教,蓮莖蓮葉似蓬萊。
另一位順德詩人廖赤麟(1775—1823)有《澳門竹枝詞》十首,其第一首次句便将澳門喻為浮在海面的“蓮葉”和“出水”的荷花:
波光錯绮漲晴霞,蓮葉形浮出水花。一角天開航海徑,果然無外是中華。
乾隆元年(1736),居于廣州城南濠畔街的南海詩人馮公亮開設白蘭堂詩社。其後曾來澳門,并寫下長詩《澳門歌》,将“濠鏡”喻為“蓮花座”:
濠鏡由來荒僻濱,今成戎蠻貿易津。十字門中擁異貨,蓮花座裡堆奇珍。
第三任澳門同知張汝霖(1709—1769)在七律《寄椗青洲飯罷抵澳》末句将澳門地形喻為“蓮台”:
樓船鼓角曉風催,載到廚煙翠一堆。山勢不根浮樹出,鐘聲微濁帶潮來。已同納稭孥西至,猶見傾葵戶北開。一段海霞紅蘸處,粉牆高下簇蓮台。
(三) 形家口中的澳門風水
形家,即堪輿家,又稱地理家、地輿師、地師、俗稱風水先生。形家根據地形、環境、方位、山水、氣象諸因素,以相度地形兇吉。曆代形家對澳門的風水大都贊不絕口。據王文達《澳門掌故》一書所載,澳門地脈屬贛粵龍脈入海處之一:
宋代名堪輿家賴布衣······棄官浪遊,沿江西追“龍”南下,至廣東見“龍脈”分為兩支,其一趨向香港與寶安之間,因名該地曰九龍;其一則趨于澳門蓮峰山下,其地岡陵環抱,田畝縱橫,因取名龍環及龍田雲。
龍環遺址現在濠江中學球場處,龍田遺址則在羅沙達街、巴士度街、飛良紹街及文第士街一帶。因龍脈“趨于蓮峰山下”,而蓮峰山貌酷似蓮花,故此地便稱為蓮花地。為強調其地風水佳勝,便冠之以“寶”、“勝”、“福”等吉祥字眼,故又稱“蓮花寶地”、“蓮花勝地”、“蓮花福地"。
形家對澳門風水的直接記錄似乎難得一見,但藉着詩人的筆錄,仍可窺見片麟隻爪。
例如清代香山詩人吳亮珽在《澳門》二首之二的“十載興衰客慣論”句末加注雲:“指形家言澳門為蓮花地,當十年一消長。”可見風水先生早已有“澳門為蓮花地”之說。
風水先生所說的“蓮花地”,是指永無血兵之災的福地。曆史真乃巧合,澳門開埠至今的四百多年間,中國雖經多次改朝換代及戰争浩劫,但澳門卻能一一度過危機,不染血兵之災。
澳門近代名人鄭觀應(1842—1921)頗好形家之道,曾拜師學過堪輿學,亦曾親身考察過風水。他的名著《盛世危言續編》卷十五“雜著",收錄了他寫的多篇有關風水的文章和信劄,如《望氣尋龍訣》、《緻王爵棠方伯論考地師書》、《緻陳盤溪地師論風水書》、《與歐陽偉南地師書》等。光緒十一年(1885),鄭觀應為其在澳門下環媽閣街龍頭左巷十号的新居留下《題澳門新居》二首。其一雲:
群山環抱水朝宗,雲影波光滿目濃。樓閣新營臨海鏡,記曾夢裡一相逢。
作者于末句自注:“先榮祿公夢神人指一地曰:此處築居室最吉。後至龍頭井,适符夢中所見,因構新居。”詩中以“山"、"水"、“雲影"、"波光”描繪新居環境之秀麗風光,末句借神人托夢,以形家之風水觀念,道岀澳門之地“築居室最吉”。
鄭觀應在《題澳門新居》之二中更以形家兼詩家的觸覺,盡道新居環境之幽清祥端,并直呼澳門為“蓮花地”:
三面雲山一面樓 , 帆牆出沒繞青洲。侬家正住蓮花地 , 倒瀉波光接鬥牛。
比鄭觀應早二百多年的順治進士、工部尚書杜臻(?-1703),曾奉清廷之命與内閣學士石柱巡視粵閩沿海,有長篇七言古風《香山澳》傳世,開篇六句為:
香山之南路險巘,層巒疊嶂号熊羆。濠鏡直臨大海岸,蟠根一莖如仙芝。西洋道士識風水,梯航萬裡居于斯。
詩中雲及“西洋道士識風水”,其實是作者的風水意識透過“西洋道士”而折射出來。連“西洋道士”也認為澳門利于居住、利于貿易,故不遠萬裡而選擇“居于斯”,足證澳門是一塊風水寶地矣。詩中第四句形容澳門的地形如一枝莖部蟠曲的仙靈芝,這較之以“蓮莖”、“蓮花"喻澳門地形更為别開生面。杜臻在《粵閩巡視紀略》稱澳門“形如靈芝,廣二十裡,長半之。正北一石埋貫大海而屬于前山寨,廣十餘丈,長六裡,如芝之有莖。”此言直可作為第四句詩之最佳注腳。
光緒庚子年(1900),順德詩人梁喬漢于澳門設館授徒,并于教餘作(鏡湖雜谏》五十首,其詩序盡道澳門風水之來“龍"去“脈”,指出澳門“向号蓮花出水之地”的由來:
近自前山城白石村來龍,脈沉海底,有随龍砂由北山嶺出,蜒蜿數裡,是名高砂。護障東海,到頭突起。青盩(洲)山在西北作迎龍,跌斷,複由砂岡上。脈起紅毛山(又名金字岡),開帳;再起柿岡,連複開帳;南走大廟及龍嵩廟,至風信廟,高聳轉側,出西望洋山,結馬角廟。一路起伏活動,是為正榦龍,發祖自青盩山。其右邊由紅毛山帳角,拖出白鴿巢山,為右迎龍。對正青盩山,為顧祖回龍之局。其左邊起蓮峰山,在正北方為左迎龍。東走望廈岡、金菊岡,轉折南走豬頭岡,起東望洋山,出雀仔園山至南灣花園。盡結一帶,隴斷岡連,行度屈曲,皆為榦龍作護障東海之勢,補其空缺,是為枝龍。故全澳向号蓮花出水之地。其發脈處為蓮峰,下為蓮溪,外接高砂如蓮梗,内繞衆山如蓬如葉,正結馬角山則為蓮花,石瓣透露,如附萼相銜,誠逼肖矣。
《鏡湖雜
》有多首詩作提及澳門的山石地形宛若蓮花或花瓣。例如開篇之作即描寫了龍脈結穴處的"馬角"(即“媽閣")正是“滿山蟠結蓮花石”的真龍靈地:
神母風帆擇地來,靈祠馬角郁佳哉。滿山蟠結蓮花石,占盡真龍海島迥。
又如雜第十五首描繪了澳門數裡之地宛如重重的蓮荷花瓣:
蓮峰古廟接來龍,濠鏡全窺入首蹤。直榦癡蜒經數裡,平陽開放瓣花重。
(四)佛家眼裡的澳門淨土
佛家眼裡的淨土,是充滿祥和甯靜、無災無劫的蓮花世界。可以說,蓮花是佛教的吉祥物。在中國影響至深、信仰最廣的佛家如來之一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光世音,唐朝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而簡稱觀音)的造像,均以蓮花為座。此座台便稱為蓮花座、蓮座、蓮台等。澳門有八座觀音堂分布于蓮花三島之上,最早的是建于明代天啟七年(1628)的望廈觀音堂(即普濟禅院),已有370年的曆史,足證澳門人對此信仰之悠久普及。信奉佛教的人,往往将佛家的修行勝境比喻人間的佛國淨土,以引發信徒參禅禮佛,共證菩提。澳門有不少詩聯将澳門喻為蓮花地或蓮台、蓮座,将澳門當作想像中的佛國勝境而加以描繪和贊美,使澳門這塊“蓮花地“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媽閣石刻詩中有一首署名“布衣”的五言七律。此“布衣”是否賴布衣?不可考。詩中充滿禅味,将澳門喻為佛家的蓮花世界:
古木涵江影,峰奇拏石亭。魚龍沾佛法,鳥雀帶仙靈。水鏡雲磨碧,山屏雨洗青。蓮花開世界,煙霭遍南冥。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任香山知縣的許敦元,在巡視澳門媽閣廟時,寫了《遊海角石下》詩兩首,其一描繪了海覺石周圍的美景,并将澳門喻為“蓮花”似的吉祥“佛地”:
石磴盤纡入,山阿結小亭。蓮花開佛地,蓮島宅仙靈。老樹千年碧,中州四面青。鴻蒙原一氣,天水共冥冥。
清代道光癸卯(1843),廣東大鵬協副将、自号翰墨将軍的張玉堂,在澳門媽閣廟留下了拳書“名岩"二字及七律一首。其詩風格豪邁,岀語不凡,飄然有道佛之氣,當然亦少不了“蓮花”之語:
何須仙島覓蓬萊,海覺天然古刹開。奇石欲浮濠鏡去,慈雲常擁鲎帆來。蓮花湧座承甘露,榕樹蟠崖陰玉台。謹向名山留妙筆,淋漓墨潑破蒼苔。
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黎中嶽在廟内觀音閣題撰了一副木刻聯,佛味更濃,且不忘“蓮花座”上的“妙香”:
南海善慈悲,楊柳瓶中生,生意滿;
西方大歡喜,蓮花座上妙,妙香來。
此聯與蓮峰廟天後殿陳子清撰書的木刻聯稍有不同:前者為贊頌西方佛家之聯語,而後者則贊頌中國沿海的天後女神。然兩者均與“蓮座”或“蓮台”發生了關系:
德可配天,現蓮台大造;
儀鹹奉母,惠鏡海群生。
類似的對聯,在澳門三島的廟宇中有十餘副。或曰“蓮座”、“蓮花座”、“座下蓮花”、“座湧蓮花”,或曰“蓮台”、“蓮華台”、“白蓮台”,或曰“蓮華妙法”、“蓮花說法”等等,通過各種方式将佛家的“蓮花”與“澳門”,牢牢地連在一起。
綜上所述,可見澳門與“蓮花”之緣是多個不同文化層面的融合,其内涵豐厚而悠久,其影響深遠而廣泛:史家從地貌角度指岀澳門形似蓮花;詩家既從陸路上描繪澳門的蓮花莖和蓮花山,又從海面上描繪澳門如“出水”之“蓮花”,依山而築的白色建築物又如“蓮瓣”擁“蓮台形家從風水角度宣揚澳門為吉祥宜居之“蓮花寶地”;佛家則将澳門視作佛門修行的蓮花勝境······這些文化層面雖各有不同,淵源各異,但将澳門視作“蓮花”卻是一緻的。如是,澳門開埠幾百年來,不斷受到這些不同的文化意識的浸淫,其結果必然會将不同文化層面的“蓮花”意念深紮于澳門的土壤之中。澳門有衆多的“蓮”字地名,其主因亦源于此。
二
筆者從方志、史書、筆記、雜志、掌故、詩集、圖冊甚至石刻、楹聯中嵬集了廿七個澳門“蓮"系地名,其中有作為特指的局部地名,也有作為泛指的澳門雅稱。值得注意的是:可以用作泛指的澳門地名,有些是屬于史地書籍的用名,具史與性;有些隻是文人騷客在吟詠時運用借代手法,以小喻大,将專指的地名轉為泛指的文學性雅稱,這是需要加以區别的。
(一)蓮花山
此名屬專指地名。
清代乾隆九年(1744)擔任首屆澳門同知的印光任,曾與張汝霖合著《澳門記略》,其“形勢篇”有雲:
出(前山寨)南門不數裡為蓮花莖,······莖盡處有山拔起,跗萼連蜷,曰蓮花山。
乾隆十年(1745)二月,分巡廣南韶連道薛観巡視澳門,并撰寫《澳門記》,内雲:
斷亘沙堤如長橋,曰蓮花莖。莖末,山又特起,名蓮花山。
又據王文達《澳門掌故》所載,此山“所以名曰蓮花,除了在地形上它在蓮莖的盡處,突然拔起,宛如花球外,而它亦多奇石,千形百态,舊日其山頂的岩石,遠望之如一位觀音立在蓮瓣上,其他岩石拱托如雲,更像是蓮花盛開。
《昔日澳門》明信片集中有多幅蓮花山舊貌照片。其中一幅攝于1890年,内有中葡說明文字,均提及“蓮花山”之名:
從馬交石炮台馬路眺望螺絲山(近處)及蓮花山(遠處),可見黑沙環海灘全景。
另一張明信片說明文字為:
從漁翁街遠望黑沙環馬路及位于蓮花山的望廈城堡。
嶽銘于1978年仲夏出版的《濠江溯源》,内有作者所撰七律三首。其《銅馬像二首》之一首句便有“蓮花山”一名:
蓮花山下起倉惶,骠馬悍夷氣嚣張。澳督有心擴地界,清兵無力保家鄉。村夫奮臂斷酋首,壯士從容赴法場。為解敵軍攻寨急,挺身就義一肩當。
蓮花山因座落望廈村,故又名望廈山;又因葡人于1849年在此修築炮台,并派膚色黝黑的來自葡國在非洲殖民地的雇傭兵把守,故又名黑鬼山。
(二) 蓮華峰
蓮華峰即蓮花山之異名。華,讀如花,通花。此名見釋純謙之《重遊澳門普濟禅院與秉上人》詩。釋純謙,字涉川,曾為廣州海幢寺住持著有《片雲行草》。秉上人即澳門普濟祥院秉機存禅師。詩雲:
數載曾經望廈村,黃花晚節喜君存。遠鐘聲徹三巴寺,番舶帆收十字門。萬裡潮音來有信,一輪蟾影澹無痕。蓮華峰上披襟坐,共向清宵話故園。
(三) 蓮葉峰
蓮葉峰即蓮花山之别稱,因山上巨石似蓮葉而得名。此名見南海詩人黃呈蘭(1705—?)《雲谷詩草》之《澳門》詩:
蓮葉峰頭抹紫霞,煙開濠鏡百蠻家。星占牛女仍分野,地盡東南尚有涯。海市遠通門十字,蜃樓高聳寺三巴。怪來異域乘潮至,争說中原盛物華。
(四) 蓮峰山
蓮峰山是蓮花山之别名。此名見廣東花縣詩人黃秀松寫于1951年的《冬夜懷龍思鶴先生》詩:
蓮峰山下一詩人,霭霭風光九十春。梅鶴雙清超絕代,魔高十丈存其真。
首句原注:“公寓居蓮峰山下。”詩題的“龍思鶴先生”自号“雙清白齋",能詩,曾任粵軍總司令許崇智參謀、廣東茂名縣縣長,晚年居澳門,與夫人劉均皆為基督教信徒。
來源:《嶺南文史》1999年 第3期
作者:鄧景濱
選稿:耿曈
編輯:劉言
校對:孫欣儀
審定:耿曈
責編:周辰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衆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