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上海入伏是哪天

上海入伏是哪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4 01:08:32

昨日,上海正式入伏,最高氣溫達到37-38℃,相比去年提前五天進入伏期。

據上海氣象局預測,未來一個月上海天氣以晴熱為主,将出現持續35℃以上的高溫,極端最高氣溫38℃左右,可能出現在13-15日。

上海入伏是哪天(上海已正式入伏)1

未來一周上海天氣

什麼是入伏?

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三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中國傳統用 “夏至三庚數頭伏”确定入伏日期,一年中碰到六十花甲子的第三個“庚”字,就迎來了初伏日。

從夏至第三個庚日後數到第四個庚日是初伏,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6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今年申城伏期将有40天,初伏從7月12日至7月21日,中伏時間為7月22日至8月10日,末伏則從8月11日持續至8月20日。

上海入伏是哪天(上海已正式入伏)2

“伏”是民間的一種說法,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有避暑之意。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期。由于從春分開始,夜短晝長,每天吸熱多,散熱少,近地面的溫度在積累中一天比一天高。當地面吸收的熱量等于散發的熱量時,地面溫度達到最高,就進入了三伏。之後,地面吸收的熱量少于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

古人入伏的習俗?

據文獻記載,從秦朝開始,人們把入伏日作為節日慶祝,稱 “伏臘節”,主要蘊意是慶祝夏糧豐收。

在三伏來臨之際,古人會舉行“賜冰”儀式以供消暑,即在伏日将去年臘月窖藏的寒冰取出。不過,這大多隻是富貴人家的“專利”。而對于政府官員,則由朝廷專門 “賜冰”。

上海入伏是哪天(上海已正式入伏)3

古代“冰箱”冰鑒

據史料記載,伏日掘井藏冰的做法從我國西周開始就有。約到晉十六國,伏日賜冰的宮俗出現。晉《邺中記》說,在彭德府臨漳縣有銅雀、金虎等三座井台,十六國君王石季龍曾于“井台藏冰,三伏之月冰賜大臣。”從此開始流行這種宮俗。唐代方式衆多,長安有“冰盤”、“冰瓜”等,豪富們會舉行“冰宴”。據《天寶遺事》記載:“楊家(楊貴妃家)直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成山,周圍于宴席間。”宋代朝廷從初伏日開始,“每日賜近臣冰,人四匣”。 明代文學家鐘惺在《夏冰》中對此有詳細的記載。清朝時期,朝廷三伏期賜冰已普及,還會按照官員等級發放“冰票”。

“暑月遊船”也是當時的民俗之一。舊時的南京人在這一時期,乘船夜遊,“呼茗清談,賞月觀景,風光無限。”北京、杭州、南京的人們會在傍晚時分,出門欣賞新開的荷花。

古人入伏的食俗?

大約到了漢代,伏日開始與食俗聯系在一起。《漢舊儀》中有“漢魏伏日有酒食之會”,即記載了三伏天飲酒聚會的習俗。

《漢書》中載:“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鬥酒自勞。”。按說,在炎熱的天氣食羊肉不太合常理,但這一方面是因為羊肉有大補身體的作用,另一方面是顯示其重視。在漢代,除了民間會這樣做,宮廷同樣也有賜肉的宮俗。

古人很注重飲食上的養生調理,北方稱之為“貼伏膘”。在三伏期,北方人的習俗是吃面條、餃子等。而在南方除了一些吃食,樂善好施者還會在門口普送藥物。

北方有句俚語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伏日吃面,這一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上說,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面。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 五月是惡月,六月靠近惡月,故應“辟惡”。除此之外,人們用面粉煮湯吃可以促發出汗,借以驅病。

上海入伏是哪天(上海已正式入伏)4

網絡圖片

除了熱湯面,古人伏期還會吃過水面。将煮好的面條浸入涼水再撈出,拌上些蒜泥,澆上鹵子,刺激食欲,又能“敗心火”。

吃“炒面”也是伏期的一種食俗。漢代人會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面食之,而唐宋時期則普遍用鍋将面粉炒幹、炒熟,用水加糖拌着吃。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洩,實大腸”。

頭伏吃餃子更是傳統習俗,每逢伏天往往食欲不振,而餃子在中國人看來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本文綜編自新華網、人民網等相關網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