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因為喜歡翻滾賣萌,近年來在網絡上獲得了“滾滾”這一萌萌的外号。“滾滾”其名,帶有網友們“知之深,愛之切”的戲谑成分,這可是熊貓最新的名稱吧。
△大熊貓寶寶 張志和/攝影
自古以來,熊貓或是或非的名稱很多,就讓我們來梳理一下熊貓的幾個名稱吧。
“熊貓”這個詞早在1915年編成的《中華大字典》上就有出現,字典裡是這麼說的:“熊貓,獸名,似貓而善升木”,說的是有一種哺乳動物,像貓而且爬樹很厲害,叫做熊貓。然而仔細看它旁邊配的一張插圖,畫的卻是一隻小熊貓。這說明最開始的“熊貓”指的就是現在的小熊貓。
一開始小熊貓的英文名是panda(熊貓)。在1869年,著名的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到了四川寶興鄧池溝第一次發現了熊貓,當時他給熊貓取的名字是“黑白熊”,還專門取了全世界通用的拉丁名,這個拉丁名翻譯過來就是姓“熊”名“黑白”。後來法國的另一位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黑白熊的骨架和牙齒更接近小熊貓,認為黑白熊和小熊貓是一家,是大号的小熊貓,因此黑白熊的英文名變成了giant panda(大熊貓)。而本來叫做panda(熊貓)的小熊貓因為名氣沒有大熊貓高,大家管大熊貓叫giant panda久了後,panda這個英文名就慢慢被大熊貓占用了。名氣沒大熊貓高的小熊貓隻好把英文名改成了lesser panda(小熊貓)或者直接改成了red panda(紅熊貓),而其中文名也因為被大熊貓占用,随英文名一起被改成了“小熊貓”。
大熊貓自古以來就在中國生活,那麼古代人一定是見過大熊貓的。古人會給它取什麼名字呢?關于熊貓古代的名字,流傳較廣的有“貘”和“貔貅”。
△古書《爾雅》和《尚書》
“貘”從夏商周就開始有了記載。中國第一本辭典《爾雅》裡面就記錄了一種叫做“貘”的獸類,給出的解釋特别簡略,就兩個字“白豹”。那時候的人們可能都明白“白豹”是什麼動物,但是經過曆史的變遷,到了晉朝,這個時期的人們就已經看不懂“白豹”是何物了。于是有位叫郭璞的晉朝科學家通過自己的調查并查閱了大量書籍,給“貘”加了一條注釋:像熊、腦袋小、腿短、黑白相間、能舔食銅鐵和吃竹子;骨頭特别硬,皮毛能防水;又名“豹”,其中白色的又叫做“貘”。看到黑白相間和吃竹子,基本就能鎖定是大熊貓了。但是到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了一篇《貘屏贊并序》的小賦,裡面說貘長着大象鼻子、犀牛眼睛、牛尾巴、老虎腳。這種描寫,怎麼看都不像大熊貓,倒是和以前中國就有分布的馬來貘特别像。這馬來貘确實有個短短的象鼻;明顯區别于熊貓的眼睛,倒是和犀牛的小眼睛很貼近;尾巴也是像牛一樣的長尾巴,而不是熊貓那種短短的尾巴。
另外,其他書上說的貘也是更像馬來貘而不像大熊貓。加上郭璞最後的補充,很有可能是他确實見過大熊貓并仔細觀察過,覺得大熊貓和同樣黑白相間的馬來貘可能是同一種東西,讓大熊貓占用了貘的名字。而馬來貘又漸漸從中國滅絕,那麼到底是貘占用熊貓的名号,還是熊貓占用了貘的名号, 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同樣是一種上古神獸“貔貅”,很多人也認為指的就是大熊貓,并且在當年幫助黃帝在阪泉之野打敗了炎帝。然而當年幫助黃帝的是以熊、老虎、貔、貅等猛獸為圖騰的部落氏族,其中貔和貅是指兩種動物,直到後來郭璞所處的晉朝才出現貔貅合在一起用的。貔貅被認為是熊貓是由于清朝的時候一位叫王士桢的人寫了一段描述:峨眉有一種動物叫做貔貅,黃白相間,像狗一樣但行動遲緩,看見人也不害怕。然而王士桢這段話不是原創,是抄襲一位四川人胡世安所寫的文章。而胡世安說其實熊貓在峨眉被叫做“皮裘”,用四川話說起來和貔貅讀音相近,就故意改成了貔貅,這樣念起來好聽一些。到此,貔貅說法真相大白。
為何從古至今熊貓有各種名号?熊貓為了避開人類,利用面積廣大的竹林栖身,藏在深山人不知。而正是熊貓的隐蔽,讓偶遇熊貓的人隻能憑自己的想象和前人的隻言片語來描述,不免産生了這些誤會。(來源:《看熊貓》雜志 作者:劉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