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門類。
“一部中國戲劇史,半部在浙江。”作為傳統戲劇大省、南戲故鄉,浙江不僅擁有越劇、婺劇、紹劇等衆多劇種,還擁有馬燈戲、茶燈戲、菇民戲、花鼓戲等地方風情小戲。
10月13日,以“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為主題的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戲劇項目保護發展成果展示展演系列活動在金華舉行。
系列活動包括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戲劇項目保護發展成果展、第四批浙江省傳統戲劇之鄉授牌儀式暨 2017“浙江好腔調”-傳統戲劇保護成果展演活動等。
第四批浙江傳統戲劇之鄉名單公布
從2014年開始,省文化廳組織開展了浙江省傳統戲劇之鄉的評選活動,在全省命名了一批具有地域性、戲劇特色、個性特點的傳統戲劇之鄉。
1/15
紹劇——紹興市人民政府
紹劇,原名紹興亂彈,俗稱紹興大班,是我國亂彈戲劇傳存在紹興的一支,是以唱“二凡、三五七”為特征的浙江亂彈家族中的重要成員。
2/15
紹劇——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政府
紹劇是起源和流行于蕭紹平原的著名地方戲劇,形成于清康熙年間。乾隆年間,紹興亂彈已十分興盛。同光以降,紹劇進入繁盛時期。目前,全國僅有浙江紹劇藝術研究院和蕭山紹劇藝術中心這兩家紹劇專業傳承、研究和演出機構。
3/15
瑞安高腔——瑞安市人民政府
高腔源于南戲,其音樂來自南曲。溫州作為我國南戲的發祥地,具有濃厚的戲曲基礎。高腔正是明中葉以前溫州戲文傳入江南弋陽縣一帶後與當地方言、民間音樂結合并吸收北曲演變而成的。明末清初,受台州亂彈的調腔影響,形成瑞安高腔。
4/15
民間八仙戲——蒼南縣人民政府
蒼南民間向有唱大戲迎新春的習俗。每年春節,各村鎮鑼鼓聲不斷,京劇、越劇、瓯劇、婺劇等各種劇團把蒼南農村鬧騰得紅紅火火。蒼南人演大戲時,經常要演出八仙戲,以祈求平安,讨個吉祥的彩頭。
5/15
台州亂彈——台州市椒江區人民政府
台州亂彈是唯一以“亂彈”命名的地方劇種。2006年被國務院首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早在康熙、雍正時期,亂彈已開始盛興。台州亂彈以台州官話為主,不僅流行于台州本地,在甯波、溫州等地也頗受歡迎。
6/15
茶燈戲,提線木偶戲——衢州市衢江區舉村鄉人民政府
洋坑村茶燈戲盛傳于清順治十五年,從江西婺源傳入。據考證,茶燈戲是宋代延傳下來的一種茶文化表演形式,是當時茶農為慶祝茶葉豐收和企盼來年茶葉好收成而組織的歡慶之舉。
洋坑木偶戲盛于清順治年間,發源地為舉村鄉洋坑村,在當地知名度一直很高,也很活躍,深受廣大群衆的喜愛。
7/15
麗水提線木偶戲——遂昌縣新路灣鎮人民政府
據悉,自唐代起,遂昌人每逢婚喪嫁娶,或于春耕及豐收時節,都會邀請木偶戲班到各村表演,以示慶賀。目前,麗水市共有17個木偶戲劇團,均為民間劇團,新路灣木偶戲劇團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新路灣的木偶劇團曆史悠久,靈巧的操縱技藝,生動的木偶造型,充滿着強大的生命力。
8/15
馬燈戲——衢江區雲溪鄉富西村
馬燈戲的人物造型模仿戲曲人物造型,表演者大多扮演成傳統戲曲中家喻戶曉的人物,一般為劉備、關羽、張飛、趙子龍、馬超五虛将。五匹馬分為紅馬、黃馬、綠馬、白色和黑馬,五個人物按各自的特征分别騎五種不同顔色的馬。表演程式有趟馬、走鞭、雲步、碎步、圓場等。
9/15
開化目蓮戲——開化縣芹陽辦事處岙灘社區
清代,目蓮戲從安徽祁門及江西婺源傳入開化,有正、花兩種。正目蓮五本,以“目蓮救母”為主。花目蓮二本,為倒精忠和順精忠。唱高腔,無管弦,用打擊樂伴奏和後台幫腔。
由于受開化的民間小調和道士音樂的影響,在音樂中便融入民間小調等旋律,出現開化高腔和八平高腔等調戲,因此,稱之為開化目蓮戲。
10/15
處州亂彈——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保定村
處州亂彈興起始于晚清,因流傳于舊時處州所轄麗水(現為蓮都)、慶元、龍泉、雲和、景甯、遂昌、松陽、宣平、缙雲、青田等縣,故稱“處州亂彈”。
處州亂彈興盛期主要流行于麗水、溫州、金華三個地區,而戲班以麗水的碧湖一帶居多,清末一些班社進入江西、福建二省毗鄰城鄉演出,故外地有“碧湖調”“浙調”等名稱,也可以說它是麗水(蓮都)(碧湖)戲。
11/15
慶元唱燈——慶元縣濛洲街道姚家村
“唱燈”的全稱叫唱茶燈戲,是慶元獨有的民間唱小戲形式,自清代就已開始流行。現在的唱燈經曆幾代老藝人再創作再發展衍化而成,具有典型的山區特點,洋溢着濃郁的山區生活氣息。
12/15
滑稽戲——杭州滑稽藝術劇院演藝有限公司
滑稽戲是20世紀40年代初葉,滑稽藝人廣泛采用文明戲的表演技法和部分劇目,綜合各地方戲曲、曲藝的營養,不斷創新發展而形成的一種獨立的新興戲劇樣式。流行于江、浙、滬的各個地區。
杭州滑稽藝術劇院,是全國七大專業滑稽劇團之一,浙江省唯一的國有市屬專業滑稽院團。
13/15
杭劇——杭州滑稽藝術劇院演藝有限公司
杭劇,又名武林班,是杭州市唯一的地方戲曲劇種,也是全國唯一使用杭州方言表演的戲曲劇種。它起源于杭州宣卷,曾流行于浙江省杭州、嘉興、湖州、甯波、紹興、金華及上海、江蘇省宜興、常州、無錫、鎮江等地。
14/15
昆劇——浙江昆劇團
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蘇昆山一帶,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藝術傳統的戲曲形态,是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的瑰寶。
浙江昆劇團成立于1956年4月1日,是由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周傳瑛、王傳淞、朱國樑等,在原民間戲班“國風昆蘇劇團”的基礎上組建而成,是當時全國唯一的昆劇藝術表演劇團。
15/15
京劇——浙江京劇團
京劇于清同治年間傳入上海,在上海盛行後,很快流傳到杭、嘉、湖地區。同治十三年,上海丹桂園的一班演員到杭州演出,深受觀衆喜愛。自此,京劇很快在杭州地區流行起來。
1952年,杭州成立專業京劇團(此前有其它京劇團存在),原名杭州人民京劇團。至浙江京劇團成立前,杭州京劇團形成了以陳大護(餘派)、宋寶羅(高派)、張二鵬(蓋派)、趙麟童(麒派)、鮑毓春(蓋派)、劉雲蘭(梅派)、李瑛(張派)、陳幼亭(蓋派)等八人(時稱“八大頭牌”)為主的穩定的演出陣容,常演劇目300餘出,是流派紛呈、實力強勁,在國内享有較高知名度的京劇藝術表演團體。
接下來,小布帶您來回顧一下前面三批浙江省傳統戲劇之鄉↓↓
浙江傳統戲劇保護成效顯著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各級文化部門在傳統戲劇保護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與積極有效的探索,浙江省瀕危劇目得到有效保護,優勢劇種不斷傳承創新,形成了地方戲劇傳承發展的“浙江模式”。
☼
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2005年以來,浙江先後公布5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共886項,其中傳統戲劇項目58項,涉及保護地區76個。
目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中,浙江擁有昆曲和中國皮影戲(包括海甯皮影戲)兩項傳統戲劇項目。
☼
傳統戲劇代表性傳承人
省文化廳認定和公布傳統戲劇代表性傳承人169名,其中39人被文化部認定和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戲劇代表性傳承人。
☼
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力度
2015年,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财政廳印發《浙江省傳統戲劇保護振興計劃》,每年安排1620萬元用于傳統戲劇非遺項目的傳承和越劇藝術的振興發展。
編輯:沈波
責編:王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