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在土裡找黃金

如何在土裡找黃金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3 10:38:46
金礦識别

自然金礦物在野外基本無法直接識别,因為很少有肉眼能看到的的。所以找金基本是間接手段。

下面是比較專業的找金方法,可以給你點參考。

1、首先應關注矽化帶、石英脈、次生石英岩。這是因為金礦化均與矽化關系密切,可以說無矽不成金。當然不是所有的矽質體都産金,但含金的矽質體大多為煙灰色,水色好。這是因為含金的矽質體均含有或多或少的硫化物,因硫化物極細,故使石英呈煙灰色。特别是頁片狀石英脈(其内可含多條黑色條帶如炭質與細粒硫化物的混合物)含金性好。即便是少硫化物的明金型石英脈,在出現金礦包時,往往都有硫化物如輝銻礦、輝铋礦、車輪礦、毒砂、魚子狀鉛鋅礦等存在。

2、再次關注斷裂構造帶,特别是韌性剪切帶。金礦化無一不與斷裂有關,可以說無構不成金。尤其是要關注超糜棱岩、糜棱岩、微砂糖狀似石英岩、滑石菱鎂片岩,它們往往是富金礦體所在。巨型至大型斷裂帶本身的含金性往往不佳,而旁側的次級斷裂帶往往是金礦體産出部位。

3、第三要注意鐵帽、褐紅色、褐黃色殘坡積物及碳酸鹽的溶溝溶槽堆積物的含金性查定。它們不但本身可成為鐵帽型、紅土型金礦,而且可以指示原生金礦的尋找。

4、第四要注意在銻礦、汞礦、砷礦(特别是雄黃礦、雌黃礦)區找金,就銻礦而言,它既可與金共生構成銻金礦床;也可分離,但相距不遠,故有“不在其中,不離其蹤”之說。部分鉛鋅礦的外圍也可找金,如青城子鉛鋅礦外圍;銅礦床的下部。銅鎳硫化物礦床蝕變帶也是找金的好去處。

5、 與金礦化有關的蝕變除矽化外, 還有鐵白雲石化、 鐵方解石化、鉻白雲母化、黃鐵絹英岩化、冰長石化、細粒黃鐵礦化、砷、銻、汞、铋、铊礦化等低溫蝕變組合。

6、關注基性岩、超基性岩、煌斑岩、堿性岩、偏堿性花崗質岩石、碳矽泥質岩、不純碳酸鹽岩内的斷裂破碎帶及其構造蝕變帶。

7、開展河流重砂、溝系次生暈及各種化探方法工作,以金找金,是目前最主要的找金方法。

8、根據找金的指示元素找金,如汞、銻、铋、砷、铊、硒、鉛、鋅、銅、銀的元素組合異常找金。

9、以物探方法查明斷裂構造及硫化物分布規律來間接尋找金礦。

如何在土裡找黃金(在野外如何找到黃金)1

金礦原石圖片

如何在土裡找黃金(在野外如何找到黃金)2

金礦原石圖片

岩金的找礦方法

岩金找礦工作通常應用的找礦方法有地質學找礦法,地球化學找礦法(簡稱化探法),地球物理找礦法(簡稱物探法),探礦工程法以及就礦找礦法等。當前的找礦工作通常是各種找礦方法的綜合運用。為了适應鄉鎮企業找礦的需要和可能,本節将重點介紹部分簡便實用的找礦方法。探礦工程法将結合岩金礦床的評價一節中叙述。

一、露頭标志找礦

露頭标志找礦是通過尋找、追索和研究工作區内有關的露頭、含礦轉石及舊采礦遺迹等找礦标志以達到找礦的目的。它适用于基岩出露良好的找礦遠景區(如礦山或礦區外圍)。

(一)路頭标志找礦的方法和要求

1.收集工作區範圍的地形圖或簡測地形圖,常用比例尺為1:10 000(亦可由1 :50 000地形圖放大),作為野外用圖。

2.找礦工作采用路線穿越法(剖面法),觀察路線應大緻垂直區域構造線方向,路線的間距原則上以兩相鄰剖面線的地質情況能對比為度,觀察路線應盡可能沿基岩出露良好的山脊及溝谷布設。

3.路線穿越過程中所遇到的岩石或礦石露頭要用地質錘敲打,仔細觀察。注意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沿溝谷找礦時可能出現的含礦轉石。

4、要依靠和發動當地群衆報礦、找礦。

(二)遇到找礦标志應做的工作

1.對露标志頭

(1)用“碗金法”檢測其含金性。“碗金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定量試金方法,簡便易行。主要工具為一把錘和一個直徑約12-15c

m的粗瓷碗,最好先磨去碗裡面那層光滑的釉,要求沒有滑感。具體操作如下:采取露頭上可能含金的岩(礦)石或鐵帽樣品(約半個拳頭大小),在平整的大石塊上砸碎并用手錘碾磨成粉末狀石把磨好的樣品粉末掃入碗内,在水中攪拌,漂洗去泥沙砂質細粉,反複淘洗數次,直至碗内隻剩下少量暗灰色重砂後,轉搖動瓷碗,使金聚集在重砂的中心(注意,這時在碗裡隻留下能浸滿重砂粉的水量)。然後,雙手緊捧兩廁碗邊,象簸箕那樣搖動。由于水的重力分選。金粒向碗的上方集中,如果含金,就能在上方尖端看到,若金粒過細,可借助放大鏡觀察。

(2)采集露頭樣品送實驗室作化學分析或光譜分析。對低含金的或微細粒産出的含金地質體,用“碗金法,很難檢測出明金。鐵帽露頭也由于金及其他金屬礦物可能幾乎完全從一些原地鐵帽裡淋失,而不能從鐵帽中淘洗出金礦物。因此,需采取必要的樣品,送作化學分析或光譜分析。采樣前要對出露的含礦露頭沿含礦地質體的走向,向兩側追索、觀察,了解其出露的規模、産狀。由于金礦化的不均勻性,為獲得較可靠的金礦化信鼻,采樣要求沿着含礦帶厚度的方向,按上、中、下部位分别采取(可用打塊法),每件樣品重量約500-1

000g。沿食礦帶走向,視出露情渾具40-80m間距采3一5排樣。

對氧化露頭(如鐵帽),除按上述要求采樣外,應借助探槽或淺井工程揭穿氧化帶至原生帶。采集氧化帶不同深度的樣品及原生帶樣品送化驗分析,了解其含金性及金與有關元素的富集規律。

近年來,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推出“WJ一型便攜式野外快速測金箱,”可現場定性一定量測定各種岩石的含金情況,捕捉含金目标,配合樣品灼燒、标準計量、标準色階,可進行快速定量分析,其品位測定下限至少為0.5g/t,能在半小時測出岩石礦物的含金品位。适用于野外地質找礦、礦山生産探礦及礦石品位的測定。

(3)将露頭标志和出露範圍,根據地形、地物(可用羅盤交彙定點),用彩色鉛筆标注在地形圖上,并注明觀察點編号。

(4)作文字描述,記錄産狀要素。所采樣品應統一編号,注明采樣位置。

(5)對規模較大的含礦脈帶,按其走向産狀,推測可能延伸到相鄰剖面的大緻地段。

以引起下步找礦的重視和實地連接相應含礦脈帶的地表界線。

2.對舊采礦遺迹

(1)追找,調查舊采老酮、廢礦堆等分布、形狀、規模及數量。查明所開采的對象及其産狀和大緻規模。

(2)對舊采老銅和廢礦堆,按要求分别采樣淘洗和采取化學分析樣品。

(3)在老銅調查、采樣時,要特别注意安全,如掉塊、崩塌和暗碉等。同時要了解碉為積水深度和湧水情況。

(4)文字描述、記錄、标注及編号等按前述要求進行。

3.時含礦轉石

找礦中遇到的含礦轉石,往往預示周圍可能存在含礦地質體,應仔細觀察轉石的類型和所含的金屬礦物。根據周圍地質地貌條件,判斷轉石可能的來源方向,進行追索.發現含礦露頭後即按前述要求工作。

二、覆蓋區找礦

在基岩出露條件差,植被土壤覆蓋厚的有望找礦區(諸如殘一坡積砂礦産區、砂金礦床可能的源區及已知金礦區外圍等)找礦時,運用露頭标志找礦已不能奏效。為了縮小找礦範圍,直接尋找原生金礦,根據地形條件和找礦需要,可選用殘一坡積重砂法或土鑲測量法。現将這兩種找礦方法的野外工作和要求作一簡單介紹。

(一)殘一坡積重砂法

殘一坡積重砂法,對找金來說是一種成本低、速度快、效果佳的簡便方法,它是根據殘坡積層中金礦物及重砂礦物形成的機械分散暈(流),再進一步尋找原生金礦。殘一坡積層中重砂的富集,主要受地形的影響,坡積重砂一般選擇在幹谷谷底、谷口或窪地,

山凹的坡積層中布設樣點,而殘積重砂通常選擇在凹凸不平的基岩表面上取樣。殘—坡積重砂取樣多用網格法。通常果用的測網密度。

殘—坡權重砂采樣深度一般自腐殖層向下20—50c

m,樣品重最約20kg野外用淘洗盤淘洗至灰色重砂(灰砂重量應不少于15g)裝入有編号的小白布袋并晾幹。最後将灰砂樣品統一整理登記,填寫送樣單,送實驗室精溝,鑒定。

(二)土壤測量法表

土壤測量法又稱土壤金屬量測量,是通過發現殘坡積土壤中的金屬量異常(或次生暈)來尋找原生金礦床。土壤測量要求測線應垂直區域構造線方向,取樣間距視不同比例尺而定,至今仍沒有統一标準。通常采用的各種比例尺土壤測量網度。上壤測量的取樣對象為土壤層和殘坡積層。在開展工作前最好作取樣深度試驗,選取效果最适宜的深度取樣。若不進行取樣試驗,通常要穿過上層(腐殖層),在中間層(淋積)中取樣。取樣深度約2

0-30 c m,重量不少于200g.野外樣品加工粒度一般采用用60目或小于60目,要用尼龍篩過樣。加工後樣品 重量應大于30g,樣品送化驗室分析。

土壤測量的送樣分析項目.應考慮所在工作區和可能出現的礦床類型而定。但Au和Ag是最佳的指示元素.具有普遍意義。一般土壤中Au含量超過。0.01pp

m、Ag含量超過0.7ppm就稱為異常區,有可能找到金礦床。此外,根據國内外許多地區找礦經驗,最佳指示元素除Au、Ag外,主要有As、Sb、Bi、CU、Pb_Zri等,而Co.

Ni. Mo及Hg等元素在某些地區有效。

在覆蓋區應用上述方法找礦,對發現和圈定的異常,應根據異常的規模,形态和展布特點,判斷原生金礦可能賦存的大體位置。然後布設探槽、淺井揭露驗證,以發現和圈定原生金礦體,查明其分布特征。

三、就礦找礦

(一)在金礦山(或金礦區)外圍找礦

已知金礦山(礦區)研究程度較高,積累了許多地質資料,對金礦床産出特征,金的富集規律和找礦标志均具有較客觀的理性和感性認識。可以運用類比法開展在礦山及其外圍找礦。如河南小秦嶺地區,含金石英脈廣泛分布,通過開展礦山外圍的找脈、查脈深入評價,金礦床不斷發現。要提及的是,礦床評價期間,由于地質工作程度所限,往往在某一評價礦區,不可能對所有含礦脈帶都達到詳細評價。尤其是一些被認為規模不大的小礦脈,也隻能做到初步了解。因而,對一些金品位變化極不均勻,礦化連續性差的礦脈,稀琉的地表探槽很難圈定工業礦體,無疑會存在漏礦現象。一些規模小的含金脈帶,有的常常含金很富,構成小而富的金礦床,特别适宜地方小金礦開采,應引起找礦的重視。在長期開采的金礦少,也不能忽視進一步在礦區外圍和深部開展找礦。在己知礦山(區)及其外圍找礦,要注意擴大找礦視域,尋找不簡類型的金礦.一旦發現金礦化顯示地段,要敢于進行地表揭露,系統來樣分析,搞清金礦化的變化特點,以期發現新的金礦床。

(二)在古采礦遺迹地區找礦

古采礦遺迹是重要的找擴标志,通過進一步工作,常能取得很好的找礦效果。

(三)在有色金屬礦山及外圍尋找伴生金礦和獨立金礦

金常與銅、鉛鋅及砷、銻、汞等金屬礦床伴生,并作為副産品回收。國内外許多有色金屬礦山,有伴生金産出并作為副産品回收,有的伴生金儲量達到大型規模。許多有色金屬礦山,還發現具獨立工業意義的金礦或紛合性的金一多金屬礦床。例如,湘西沃溪,原來開采銻礦,現已成為綜合性的金一銻一鎢礦山,贛西北洋雞山多金屬礦山,發現金具獨立開采價值頂作為金礦開采。金與汞礦床在空間上常顯示有規律的分布,或者金、汞共存于同一礦床内,汞礦化賦存于較高部位,或者叠加在金礦化之上。因此,通過檢查目前正在開采或停采的有色金屬礦山以及開展外圍找礦,往往可以發現具獨立工業意義的金礦或綜合性的金一汞、金一銻和金一多金屬礦床。

(四)在砂金産出地區找礦

對河床、階地等沖積型砂金礦區,必須研究金與其共生的重砂礦物組合。不同成因類型的岩金礦床,形成砂金一時常具有不同的重砂礦物組合。例如,常見的石英脈型金礦,重砂礦物組合以自然金和含金的金屬硫化物為主;與火山岩中有關的金銀礦床,其重砂礦物組合常出現銀金礦、自然金、輝銀礦、辰砂及輝銻礦等,與基性一超基性岩有關的金礦床,常與磁鐵礦、钛鐵礦、鉻鐵礦以及鉑族元素礦物共存。因而,通過砂金礦的共生重砂礦物組合以及粒度、晶形等分析,可大緻判斷原生金礦的類型和搬運距離。結合周圍地貌特征和成礦地質條件,選定找礦方向,追根溯源,以期發現原生金礦。

在殘一坡積砂金産出區,尋找岩金礦床更有希望,因其距離源區不會很遠。

砂金的找礦方法

砂金的找礦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5種: ①自然重砂法,②工程重砂法,③舊采調查,④地質地貌分析,⑤物探與航空新技術方法 。其中前3種方法是通過取樣調查,了解是否有砂金的存在,并直接确定是否成礦,屬于直接的找礦方法;後2種方法主要是通過成礦條件分析及評價、研究環境及沉積物某些特點,來推斷是否可能成礦,屬于間接找礦方法,其中地質地貌調查,是砂金找礦分析的基礎。通常在确定到哪裡去找砂金礦和在何處何部位布置取樣工程方面,主要是由地質地貌分析提供依據。以下分别介紹砂金找礦的具體方法。

一、自然重砂法

自然重砂法是根據砂金顆粒密度(比重)很大,用淘洗盤就能直接選别出來的特點,在松散碎屑沉積的表層或不深處挖坑取樣,在野外淘洗直接确定是否有砂金存在的一種方法。取樣包括水系沉積的河流重砂取樣、階地砂礫層沉積露頭取樣和山坡的殘坡積層重砂取樣。前二種取樣,可以了解水系沉積物的含金性、砂金的大緻分布範圍、階地含金層的品位及厚度。山坡殘坡積層中的取樣,是在已知有砂金的小溝山地範圍内,用于追尋砂金來源,通過在山坡和坡腳,按一定間距挖掘淺坑取樣淘洗,根據見金結果圈定分布範圍,縮小岩金找礦靶區。這三種取樣中,應用最廣的是河流自然重砂法。

河流自然重砂法取樣工作,一般是沿水系上遊或沿含金的中小支谷由下而上進行。其優點是:工具簡單(隻要一把鍬、一個淘洗盤),取樣工作量小(挖淺坑0.3-0.5m深,樣重20-40k g ) ,簡便易行,一個人也可以幹,很快就可以直接獲得近地表處的砂金信息。缺點是:由于樣品取在淺近地表處,不能反映深處的砂礫層含金情況,而砂金通常主要富集于砂礫層下部靠近基岩處,因此近地表處的河流重砂測量結果,在找礦中一般隻有定性意義。自然重砂取樣效果取決于取樣點位和層位的選擇。在平面範圍内,取樣點應布于有利于砂金富集的地方,如河流突然變寬處,河流轉彎凸岸處,河床淺灘的砂礫沉積區,近主、支流交彙處,河床中岩坎石灘卞方,岩釁的上方,邊灘或心灘處,水流中大障礙物前面,河床坡降由陡變緩處,“關門山,河谷上方或“迎門山”前方堆積區等處。在垂直剖面方向上,以靠近底岩的砂礫層底部位置為最好。在砂礫岩區,應取在切割砂礫岩層的支溝細谷的下方河床沉積中。在有多級溝網發育的山區,應優先在支谷中取樣。取階地沉積露頭樣品時,應盡可能取在砂礫層的底部或近基岩面處。每個樣品樣長0.2-0.5m。樣品重量最少不小于20kg或按體積取0.01m3。(約相當于1标準船形淘洗盤滿盤砂樣)。沿河流取樣時,間距視溝谷規模決定,不必機械固定。确定取樣點,應以地質地貌條件有利為原則。三五公裡長的小溝,可大緻按800m間距取樣,十公裡左右長的溝谷可按1600m間距取樣。取殘坡積樣時,按平行山坡等高線布置取樣點,點距80-40m。所有取樣層位都盡量取在砂礫層或含粘土砂碎石層中,避開純粘土層。舊采尾砂堆應從近上部表層直接取樣,采坑深0.3—0.5m。各種重砂采樣都要計算祥品的重量或體積,以便計箕品位。樣品在野外淘洗後送實驗室。

二、 工程重砂法

是使用砂鑽或探井工程穿透松散沉積層并系統采樣,了解松散沉積含金情況和直接确定含金層品位的一種有效方法。由于砂金及工業砂金層主要賦存于松散沉積層的底部,所以工程重砂法可以查明深部砂金富集情況,提供直接找礦信息。采用此法的基本要點是布置取樣工程點要有較充分的依據和具備施工可行性,其次不論何種取樣主程一律要打穿含金層并控制基岩面以下至少0.2m深。

使用取樣工程進行砂金找礦,必須以地質地貌條件分析為基礎,根據找礦标志和線索,在成礦有利區段内選定有利部位,按一定工程網度布置工程。有利部位應根據砂金富集與成礦規律确定。

三、砂金舊采迹與民采調查

很多砂金區的河流上遊或支溝細谷内都常見有砂金手工舊采迹,它們是砂金找礦的有效标志。根據舊采迹,進一步開展外圍找礦,常常能收到良好效果。較大規模的手工舊采區尾砂堆,也常常是具有工業價值的礦體。另外,通過民采調查,可以獲得許多有關本這内砂金成礦地質特征、規律及找礦線索等方面的寶貴資料,所以砂金民采調查具有重要的找礦意義。

四、地質地貌調查

是砂金找礦的基本方法,主要用于砂金成礦條件分析和成礦有利地段的預測上。

在找礦階段,主要是進行河谷路線調查。其中地質調查可采用自然露頭法,河流碎屑觀察法,用區内已知的産金溝的岩石作對照類比,同時采一些自然重砂樣,了解含金性。間接或直接地确定有否砂金補給以及補給的貧富程度。在調查中,要注意了解溝谷的構造背景和與金礦化有關的地質現象。

地貌觀察主要劃分河谷類型各種地貌單元并确定其分布,了解其規模、成因,沉積物特征及其含金性等,并在1:50000或1:25000比例尺地形圖上勾繪地貌第四紀地質草圖,繪出主要地貌單元的邊界線,為布置取樣工程和以後圈定礦體提供參考依據。

五、民間尋找砂金礦的某些經驗

我國砂金主要産區,開采曆史悠久,民間尋找砂金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根據地貌和砂金富集規律确定遠景區段

1.看“三山”、“四不露”,一即“座山”、“關門山”、“迎門山”、“溝前不露口”“溝後不露堵”、'溝中不露風”和“全溝不露骨”。

“座山”為河谷上遊的産金山。它以高大(不露堵”)和“馬牙石”脈(石英)多為特征。經驗認為,有座山存在在河谷中形成砂金金礦的可能性就越大。

“關山門 ”即河谷鉗形山,又稱“關門嘴子”。“迎門山”為河谷轉彎處河流的迎面山,又稱“不露嘴”,“不露口”。這種地貌都是砂金成礦的有利标志。在“關門山”的上方或“迎門山”前方的河谷内,都是砂金富集的地段。 “不露風”又稱“不露腰”,産砂金的河各兩側山要比較高些,“風”好似刮不出去。“不露骨”指河床底闆的岩石不出露,表明河谷處于堆積階段。

2.“小溝出嘴”、“大溝有腿”、“不大不小在肚裡”。小溝指長度在3km以下的小溝谷。“小溝出嘴”是講要注意在小溝出口處尋找砂金礦。長度在lOkm以上時為大溝。“大溝有腿”即在較大的河谷中發現了砂金礦,那麼在其上遊的某些支谷裡也有可能找到砂金礦。反之,如支谷有砂金礦,在主谷裡也可能有砂金礦存在。不大不小(中溝)長度3-10km,主要成礦在本谷内。

3.“金出陰坡”。據寒凍地區民間經驗,沖積砂金礦,特别是階地礦,多分布于河谷陰坡一側。即東西走向的河谷,在河谷南側谷坡的階地上砂金礦多,而在北側很少,對南北走向的河谷,礦金礦多分自于西側階地上,東側成礦很少。

(二)河流重砂取樣找金

沿河流采取重砂樣品進行砂金找礦,是民間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主要經驗是:

1.取樣點要合理,并具一定的代表性,通常取樣線間距以200-300 m為宜。

2.取樣位置要選擇河流改變流向(轉彎)的内側部位;河水流速顯著變緩地段;河床中大障礙物體的前方;主支流彙合的旁側。

3.注意取樣層位。當泥(粘土),砂和礫石都有的情況下才可以取,三者缺一時效果不好。

4.在老探坑或舊采尾砂堆上取樣時,應先剝去表土部分,但不要挖探過大,最好找有基岩碎塊的砂礫取樣,對單純的水洗砂礫部位不能取。

5.不能水中撈樣。 

來源:新疆礦業投資,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