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糧食加工環節減損

糧食加工環節減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18:21:40

糧食加工環節減損?每年損失達150億斤——糧食加工環節如何減損,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糧食加工環節減損?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糧食加工環節減損(我國糧食加工環節的損失每年達150億斤)1

糧食加工環節減損

每年損失達150億斤——

糧食加工環節如何減損

本報記者 劉 慧

中辦、國辦日前印發的《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明确提出,要提高糧食加工轉化率,提升糧食加工行業數字化管理水平,發展全谷物産業,加強糧食資源綜合利用,在加工環節節糧減損取得實效。

加工環節是糧食損失浪費較重的一個環節。據估算,我國糧食加工環節的損失每年達150億斤。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孫輝認為,消費觀念引導滞後、成品糧過度加工問題突出、新理念新技術推廣不足、加工工藝不規範、加工副産物利用率低等因素是造成糧食加工環節損失的重要原因。

從過度加工向适度加工轉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者一度陷入過度追求“精米白面、主食精細化”的飲食消費誤區。糧食加工企業為了迎合市場,過度加工情況較多。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市場供應的精米占90%以上,細面超過70%,加工精度更高的麥芯粉、雪花粉等産品的市場份額也在不斷擴大。

“過度追求精米白面,不僅損失了大量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等營養物質,而且增加了能耗,極大浪費了水電資源,降低了成品糧出品率。長期食用精米白面也有可能出現因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素缺乏導緻的‘隐性饑餓’,對居民身體健康有潛在風險。”孫輝說。

可喜的是,随着消費市場不斷升級,人們的消費觀念從“吃得好”向“吃得營養”“吃得健康”轉變,不再追求“精米白面”,對全谷物的消費量明顯增加。适應新需求,糧食加工企業也從過度加工向适度加工轉變。

湖北武漢興正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正生告訴記者,以前企業采用的是常規流程加工大米,即4台米機、5台抛光機的加工工藝,造成大米過度碾磨抛光,碎米多,膳食纖維流失嚴重。現在改進工藝流程後,隻保留了3台米機、減少抛光機的使用,增加了涼米裝置、潤糙裝置、大米精選設備、雲色選機等,縮短了大米加工工藝流程,對大米進行适度碾磨抛光,降低了破碎率,增加了出品率,同等稻谷經過改良工序可多産出大米2%左右。

“标準在引導糧食企業從過度加工向适度加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孫輝說。以前,糧油産品标準中以表征加工精度的指标作為定等指标内容,加工精度越高産品等級越高。2018年修訂發布的大米國家标準降低了加工精度的要求,提高了出米率。新修訂的小麥粉國家标準調整了灰分的限量要求,由不高于1.4%調整為不高于1.6%,相對提高了出粉率,減少小麥粉價值損耗。

近年來,我國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制定了“中國好糧油”系列行業标準,突出綠色優質、營養健康、節糧減損。各地以此為基礎制定地方好糧油标準,積極引導糧食加工企業從追求加工精度導緻的過度加工向生産優質糧油産品的适度加工轉變。

據介紹,實施适度加工可以提高糧食出品率。以大米為例,若适度加工,粳米出米率約為70%,籼米約為68%。據調查,目前我國粳稻出米率平均為65%左右,籼稻為63%左右。應用适度加工生産技術,出米率可提高3%至5%,一噸稻谷可增加30公斤至50公斤大米産量,以大米每公斤6元計,每噸可增加效益180元至300元。按2019年1.59億噸食用稻谷加工量計算,可增加出米量470萬噸至790萬噸,以畝産470公斤計算,相當于增加了約1000萬畝至1600萬畝耕地的稻谷産量。而且,适度加工可以降低企業能耗,提升企業經濟效益。

從低值化向高值化轉型

糧食深加工副産物利用水平是反映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标志。近年來,我國糧食加工副産物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升,小麥、稻谷和玉米三大谷物加工副産物麥芽、麥麸、碎米、米糠、稻殼、玉米胚芽,不僅廣泛應用于釀酒、調味品、飼料行業,而且被加工成代餐食品、固體飲料、烘焙以及面制品等食品。但由于加工技術與裝備落後等原因,仍有大量糧食加工副産物被低值化處理或者被抛棄。

推動糧食加工副産物利用從低值化向高值化轉型,提高糧食附加值,是糧食加工企業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赢”的重要途徑。

山東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構建小麥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全産業鍊經營模式,用小麥生産出10大系列500多種優質産品,對每一粒小麥“吃幹榨盡”。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付蕊介紹,在小麥初加工時,他們僅提取小麥30%最精華部分,生産各類高檔功能專用粉,次粉和中路粉進入深加工,開發蛋白粉、特級食用酒精、變性澱粉、胚芽油、麥胚多肽、膳食纖維等系列産品;以液态酒糟為主要原料,與鮮貯玉米、麥麸等通過科學配比,生産純糧液态飼料,全部用于生豬養殖;養殖産生的糞污制作沼氣,将糞污轉化為清潔可再生能源;在黃河岸邊建設了2000畝蔬菜種植基地,施用沼渣、沼液作有機肥料。

不過,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糧食加工副産物綜合利用水平還較低,如米糠綜合利用比例不足20%,而日本可達90%。專家認為,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大多數糧食加工企業加工方式比較粗放,如稻谷過度碾磨、油料高溫壓榨等,直接導緻産品優品率低,産業鍊條短,附加值不高;另一方面是因為雖然糧食加工副産物利用的技術已經過關,但投入大、産出低,産業化進展慢,一些企業不願意投資。

糧食加工副産物含有豐富的功能性成分,合理高效高值化利用存在較大空間。農業農村部鄉村産業發展司有關負責人表示,随着《糧食節約行動方案》的實施,要盡快啟動實施“國家全谷物行動計劃”,綜合利用碎米、米糠、稻殼、麥麸、胚芽、玉米芯、餅粕、油腳等,開發米粉、米線、米糠油、胚芽油、膳食纖維、功能物質、多糖多肽等食品或食品配料,提高糧油利用效率。

從軟要求向硬支撐轉變

如何解決我國谷物過度加工的問題,如何提高加工副産物綜合利用水平?專家認為,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強化技術減損,采取更加具體、更加細化的舉措,提升糧食加工技術與裝備研發水平,使糧食加工環節節糧減損工作從“軟要求”向“硬支撐”轉變。

近年來,我國糧食加工環節節糧減損技術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糧食加工從過度加工向适度加工轉型。針對糧食加工過精過細問題,“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圍繞大宗面制品、米制品和油料适度加工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及示範,突破綠色加工、适度精煉技術、高附加值制造技術以及質量安全控制等多項關鍵技術,助力解決我國糧油過度加工導緻的營養素流失、蛋白質功能損傷等問題。

如果為追求“适度加工”而犧牲口感,消費者也很難買賬。孫輝認為,推進加工技術向适度加工轉變,需要多措并舉:一是加大糧食安全及其高品質營養健康科普宣傳力度,改變消費者飲食習慣。過度抛光大米看上去很亮,但并不代表好吃,相反,抛得越亮食味下降越多;二是細化不同類糧食“适度加工”的内涵及評價指标,如大米的适度加工應該是在盡力保持口感和營養水平的前提下提高出米率,要明确用什麼指标表征這個“度”;三是在糧食加工過程中,要提升此類指标的檢測技術、在線智能化控制技術和工藝裝備水平,建立全産業鍊精準營養适度加工技術集成示範,并推廣應用;四是利用生物技術突破解決糧食加工副産物高效高值化利用的技術瓶頸,如提升産品品質的發酵工藝技術、功能物質提取和産品研發、分類利用技術等;五是加快建立健全全谷物加工技術新體系,包括加工工藝技術裝備研發、口感改善和營養保持技術、保質技術等。

來源: 經濟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