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許多省份相繼公布了2021年的人均預期壽命,從17個已經公布的省份數據看,有三個顯著特點:
一、在疫情大環境下,世界多國人均壽命下降,美國比2019年下降2.26歲,而我國卻增長了0.9歲。
二、人均壽命逐步增長,上海增長較快,以人均84.11歲居于首位。
三、女性人均壽命顯著高于男性,并且有逐漸增大的趨勢,差值最大的是廣西,男女相差達到7.28歲。
不同省份的人均預期壽命不同,主要與以下5個因素有關:
一是GDP,總的來看,各省的GDP水平與預期壽命呈正相關。全國GDP排名前10的省份中,有6個省份的人均預期壽命也排在前10名之内,比較顯著的有北京、上海、浙江等城市,但GDP并不是最關鍵的因素,比如天津GDP雖然較低,但人均壽命卻明顯增高。
二、健康意識及公衆對健康的重視程度,一般來說,經濟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的健康意識自然會加強,相關部門對健康投入的相對較多,大衆健康宣傳等更容易普及。當人重視心腦血管病、腫瘤等的預防管理後,人的平均壽命自然會增長。
三、文化水平與知識層次。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等城市受教育程度相對較好,人們的健康素養較高,對疾病的重視程度也就較高,以農業為主的省份健康文化普及相對較差,農村的老百姓很少“三高”的控制,吸煙、喝酒等不良習慣居多,對人均壽命有負面影響。
四、氣候環境影響。寒冷、缺氧、幹旱等自然環境,同樣影響人均壽命,不同省份的空氣污染、水源質量、各種飲食的污染程度,對人的健康影響很大,雲南、甘肅、青海、西藏等的人均壽命明顯偏低和氣候環境影響有關。
五、醫療資源分配起決定性作用。在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等人均壽命排名靠前的省市,均有着較為豐富的醫療資源,三甲醫院雲集,醫療水平領先,能大幅延長慢性病的生存時間。大城市的急救體系健全,大大提高了危急重症的救治水平。
從數據分析看,全國男女壽命差距越來越大,2015年女性人均壽命較2010年增長2.66%,而男性僅增長1.74%。2021年上海女性人均預期壽命為86.56歲,而男性隻有81.76歲。女性“活的長”的原因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一是在家庭承擔的責任與壓力不同。在我國家庭分工上,男性要承擔更大的家庭和社會責任,所承受的負擔更重,各種工作壓力、房貸壓力、子女上學壓力等,對男性的影響更為明顯,男性的“三高”發病率、腫瘤發病率較高,對預期壽命有直接影響。
二是健康保健意識不同。總的來說,男性對健康的意識弱于女性,更多的男性抽煙喝酒,經常聚餐等不良生活習慣,會引起心腦血管病,影響男性的預期壽命。
人均預期壽命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健康的意識,良好的生活環境,正确的生活習慣等,有時比經濟的影響更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