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民間故事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民間故事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1 02:50:47

張仲景是東漢時期的名醫。他的醫術很高明,不管什麼病,都能手到病除,妙手回春。人民們稱他是“醫聖”。

有一年冬天,寒風刺骨,張仲景從外面行醫回家,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看到這種悲慘景象,張仲景心裡很不是滋味。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将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人每到東至這一天,人們就仿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漸漸變成了今天的“餃子”。人民說吃了東至的餃子,就不會再凍耳朵了。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民間故事冬至吃餃子的由來(民間故事冬至吃餃子)1

啟示:

張仲景之所以成為“醫聖”,受到後人的敬重,處理醫術高明外,還在于他有愛心。他的愛心體現在“祛寒嬌耳湯”中:他以溫暖的關愛、高超的醫術,給窮人們驅除寒冷,消除病痛。

愛心是寒冷冬天一輪暖暖的太陽;胎心是身處危境時伸來的救助之手;愛心是人性美好的永恒記憶。正因如此,當“嬌耳”演變成餃子時,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也 成為佳話,而張仲景這段助人的事迹,也被人們永遠牢記。

知識拓展: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确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确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曆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确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