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王朝,一般講究的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換言之就是每個皇帝在位期間,重用的大臣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大臣在老皇帝在位時春風得意,等到老皇帝去世之後,日子就不好過了,比如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還有的大臣,則是能夠得到好幾個皇帝的重用,并且得以善終。
毫無疑問狄仁傑就是這樣的厲害人物,在唐高宗李治時期,狄仁傑就得到李治重用,等到李治去世後,狄仁傑不僅沒有被武則天收拾,反而還得到更多重用,成為當時的宰相,那麼狄仁傑最後是如何得以善終的呢?
狄仁傑出身名門,他的爺爺以及父親都是唐朝時期的命官,因此狄仁傑從小受到父輩的影響,在耳濡目染中對政治有了新的認識與感悟,靠着不錯的出身以及自身很強的能力,狄仁傑在年輕時就已經得到皇帝重用,不過要說狄仁傑真正出名,還要從他四十歲說起。
四十歲之際,狄仁傑被唐高宗李治任命為大理寺丞,從此以後,狄仁傑的人生就像開挂一樣,誰也擋不住。擔任大理寺丞期間,狄仁傑剛正不阿,辦事一絲不苟,僅僅用了一年時間,狄仁傑就解決了大理寺積壓的諸多案件,這些案件涉及到17000多人的根本利益。
難得可貴的是,狄仁傑不僅在短時間内将這些案件處理,還沒有任何人産生怨言,這足以說明狄仁傑是真心辦事,而不是為了政績而糊弄百姓,也就是靠着在大理寺這段時間的優良表現,狄仁傑很快就得到李治得提拔。
事實上各種影視劇中的斷案情節,講得就應該是狄仁傑在大理寺任職這段時間的故事,因為在離開大理寺之後,狄仁傑後期的職位,基本上和斷案沒有太大關系了,僅僅是大理寺一年多時間的故事,就已經被後人那麼津津樂道,要是了解了狄仁傑的整個傳奇人生,也許人們會驚掉下巴。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理寺任職期間,狄仁傑與李治之間有過一次沖突,并且最終李治還是聽從了狄仁傑的建議。這件事情是這樣的,左武衛大将軍權善才以及右監門中郎将範懷義兩人,在對昭陵進行修路之際,不小心砍了兩棵柏樹,砍完之後他們才知道這兩棵樹的重要性,可是為時已晚。
李治得知這件事情之後,憤怒不已,當場就下令要将兩人斬殺,以告慰唐太宗李世民的在天之靈,狄仁傑得知李治的決定後,就私下勸誡李治,跟他說兩人所犯的事情罪不至死,李治聽到狄仁傑的勸誡後,更加火大,說不殺兩人,自己将會落得一個不孝的罵名。
狄仁傑搞清楚了李治的擔憂,就講了當年漢文帝時期的一件事情,一夥盜賊将高廟玉環盜竊了,漢文帝知道後,就要把這群盜賊全部殺掉,可是在張釋之的勸誡下,漢文帝最終沒有違背法律,而是按照法律規定,僅僅殺了帶頭的盜賊。
李治聽完狄仁傑的勸誡之後,也覺得有些道理,最後就按照法律規定,放過兩人一馬。狄仁傑敢于維護法律法規的行為,一直以來都深受後人推崇,不過在我看來,我們需要學習的不僅僅是狄仁傑的敢說真話,更加重要的應該是會說真話,狄仁傑之所以能夠勸說李治成功,本質原因不是狄仁傑敢說真話,而是他會說真話,善于引經據典,善于掌握皇帝心理,要是不會說話,在古代封建王朝中,敢于直言勸誡皇帝之人,沒有幾個有好下場的。
由于狄仁傑在李治時期,就已經表現出卓越的才能,所以到武則天篡位之後,就繼續重用了狄仁傑,從武則天重用狄仁傑一事,其實我們可以看出武則天還是比較重視人才的,可以說狄仁傑能夠得以善終,和武則天本人重視人才的舉動息息相關,要是武則天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昏君,估計狄仁傑早就被人陷害了。
武則天時期的狄仁傑,不僅身居宰相之位,而且還繼續保持自己一絲不苟的做事方式,因此得罪了以陷害他人為主的酷吏來俊臣等人,于是來俊臣就想要除掉狄仁傑,并且借機構陷狄仁傑。
當時的來俊臣,算得上權勢滔天了,所以狄仁傑很快就被來俊臣陷害,當來俊臣拿着誣陷狄仁傑的證據出現在狄仁傑面前時,狄仁傑很快就認罪,促使來俊臣左右為難,因為按照唐朝的規定來看,隻要犯人迅速認罪,就可以免除死罪,要是犯人拒不認罪,則可能被酷刑所殺,狄仁傑深刻明白這個道理。
他以退為進,先認罪留住自己性命,再找機會讓自己兒子把自己的事情告訴武則天,武則天得知狄仁傑被關押之後,親自審問狄仁傑的案件,經過武則天的親自過問後,來俊臣想要殺掉狄仁傑的陰謀最終破産。
被放出來後,狄仁傑自然不能繼續當宰相了,而是被武則天安排去當甯州刺史,狄仁傑對這個安排很是滿意,畢竟自己能夠大難不死,已經十分幸運了,現在還能夠繼續當官,更是幸運中的幸運。
當了幾年刺史後,由于唐朝邊境遭受契丹以及突厥的侵擾,因此武則天再次想起狄仁傑,并且想給狄仁傑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于是安排狄仁傑帶兵去收拾一下契丹以及突厥,在狄仁傑的帶領下,契丹不戰而退,突厥更是聽聞狄仁傑的名聲之後,就主動選擇退兵。
由此可見,狄仁傑不僅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還是一個相當優秀的軍事家,有了戰功之後,狄仁傑再次得到武則天重用,讓他重返宰相之位,在狄仁傑生命的最後時間裡,他一直都身居宰相職位,就算狄仁傑多次想要請辭回家養老,武則天都舍不得他離開,因為當時武則天太需要狄仁傑這種敢說真話的臣子了。
也就是在狄仁傑生命的最後關頭,他開始把精力集中在武則天立儲一事上了,當時武則天在立武姓後人為太子與立李姓後人為太子之間猶豫不決,狄仁傑的一番話,讓武則天下定決心,從而立了李顯為太子,為後期李家重獲唐朝江山奠定基礎。
當時狄仁傑是這樣勸誡武則天的,他說自古以來,隻見過親生兒子将母親供奉在高廟之中的,卻從來沒有見過侄子将姑姑供奉起來的事情。武則天聽完之後恍然大悟,親生兒子肯定比侄子要親,于是武則天才下定決心傳位李顯。
可以說狄仁傑的這個建議,不僅保證了武則天将唐朝江山還給李家,還保證了武則天晚年的安危,我們可以結合武則天最後的結局分析一下,在神龍政變之後,武則天就被迫退位了,可即便她退位之後,身為兒子的李顯,依舊沒有虧待武則天,但凡當時武則天傳位給武三思等人的話,恐怕武則天也會落得一個凄涼結局的,畢竟沒有了血緣關系之後,誰會在乎武則天死活呢?
勸誡完武則天立儲之事後,狄仁傑沒有多久就去世了,享年71歲,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為其辍朝三日,并且追贈狄仁傑為文昌右相,算是對狄仁傑最大的肯定了,就算在後期武則天遇到問題時,依舊會想起狄仁傑,足以說明狄仁傑的厲害之處。
狄仁傑之所以能夠得以善終,除了他能力夠強之外,最重要的還是政治覺悟以及情商夠高,不管是他勸誡李治、主動向來俊臣認罪,亦或者是勸誡武則天還政于李家的經典事迹,都能夠看出狄仁傑的智慧所在,這樣的人,能夠得以善終,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備注: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歡迎留下有趣的思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