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我想要找到靈魂伴侶!”這是一位心理咨詢師聽到過最多的話,不管心理咨詢師詹姆斯旅行到世界何處,都會有人要求他協助自己做到這件事。
每次詹姆士都回答說:不是他們找不到靈魂伴侶,而是他們總是把自己的對象吓走,因為他們把不分手的情緣都寄托在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上。
愛情是所有人都欣然向往的,無論這個人表面上多無所謂,渴望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都是一個人本能的訴求和欲望。
可是“靈魂伴侶”這四個字看起來又非常沉重,究竟是怎樣完美的人才能承擔起這四個字呢?或者說這個人是否真的存在呢?
在《親密關系》一書中寫道,每個人都會帶着原生家庭的脆弱和傷害走向社會,他們包裹着一層厚厚的殼,在茫茫人海中尋找自己的“靈魂伴侶”,當愛人出現時,他們又會毫不猶豫地卸掉這厚重的殼,然後将無限的期待投入到對方身上。
他們潛意識裡渴望對方來拯救自己,可是,越是期待,越是傷害,對彼此過度的期待,往往是造成情侶分手的重要原因。
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愛人是我們協助自身成長的伴侶,而不是我們無限索取愛的工具。
想要談一場“不分手”的戀愛,首先需要一顆健康的心态,這是必要前提,其次,我們要利用人性中的弱點去維護我們的愛情,讓他們成為我們真正的“靈魂伴侶”,這就需要借助心理學技巧了。
間歇性強化—永遠保持神秘感衆所周知,男性天生就具有很強的征服欲,他們喜歡在兩性關系當中充當“獵人”角色。
一科學研究對小白鼠進行分配,其中一組公鼠和母鼠長期交配,在漫長的“夫妻”生活中,公鼠逐漸對母鼠失去興趣,而後将其他母鼠和公鼠交配,公鼠的興緻立馬就回來了,随後不斷變換母鼠,公鼠都會努力交配,直至精盡而亡。
所以在生物學界裡,雄性天生就存在“多情和花心”,要想和一個男人保持長久的關系,就必須滿足他的征服欲。
女性不要将自己“全盤托出”,很多人覺得情侶之間不應該藏什麼秘密,彼此應該坦誠。可人終究是獨立的,女人要像一本閱不完的書,讓男人永遠有看下去的動力。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當一個男人對你了如指掌的時候,也是他抛棄你的時候。
戀人熱戀時彼此坦誠是正确的,但我們不能和人性下賭注,就像男生總說女友吃得越胖越好,可是她們真正胖起來時卻遭到嫌棄。
所以女性可以給自己保留一些自我的空間,永遠保持30%的神秘感。
合理化認知—讓彼此愛的更深
研究發現,如果你的态度和行為不一緻,正常情況下你會調整态度去适應行為。所以在兩性關系中,付出多的一方,往往愛越深。
正因為付出得多,所以才會投入更多的情感。很多時候看到情侶分手,男方痛徹心扉。
其實不是男人多麼愛這個女人,而是當他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後,内心會合理化地認為自己是深愛這個女人的,所以聰明的女人都會引導男人為她付出,這一點放在女人身上也是一樣的。
在戀情開始前,許多女人也會利用這個技巧,讓原本不喜歡自己的男人喜歡自己,比如吊橋效應(drawbridging effect),通過制造約會時的刺激氣氛,引導對方心動,對方就會合理化地認為自己是喜歡這個人,所以才會心跳。
同樣在戀情過程中,引導對方做出一些承諾,在自證預言(Self testifying prophecy)當中,一個人内心做了決定後,就會找各種理由去支撐它,這也是利用了合理化原理,可以加深對方對自己的喜歡。
無論是行為還是心态,都可以利用失調效應引導對方合理化,讓對方更喜歡自己。
标簽效應—自尊是關鍵
都說男人是好面子的生物,他們甚至可以為了面子連命都不要,所以男性的自尊心是很強的。自尊每個人都有,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底線。
情侶在吵架,總是無意識說出一些傷人的話,尤其是現在很多女生,不喜歡給男生面子,吵架時總是給對方貼上标簽,男人的自尊心受損,對你的喜愛也會降低。
如果一個男人的愛人總是貶低他,降低他的自尊,而另一個綠茶總是誇獎他滿足他的自尊,最後這個男人有很大概率會選擇後者,不要覺得這是男人犯賤,自尊對一個男人真的很重要。
男人會喜歡什麼樣的女人,這個誰也說不準,但他一定會喜歡給他自尊的女人,這是男人的天性,如果一個女人總是贊美自己的男人,拿他就會越來越自信。所以無論遇到多大的矛盾,都不要給對方貼标簽
競争機制—讓第三者“加入”兩人在一起,彼此就是對方的全世界不就好了嗎?
當然這可能是你的一廂情願,誰也不能保證以後不會有其他暧昧對象加入,回想一下,每次你的對象被别人表白時,你就發現自己居于弱勢了。
女性最容易吃這樣的虧,所以女孩子可以多交一些異性朋友,來激發男性的“競争心理”。
研究表明,當一個男性有衆多異性喜歡時,更愛他的那個女人更容易放棄。而當一個女性有更多異性喜歡時,更愛她的男人更不容易放棄。所以,女性可以時不時讓你的男友吃點醋,這會讓他更加愛你喲。
有些道理其實大家都懂,但有人懂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是因為道理隻停留在了人的意識層面,潛意識層面你不願意去承認。
想要維護好一段關系,就必須将人性的弱點納入潛意識,越早明白越好,否則吃虧的隻能是你自己。
- The End -
作者| 湯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