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外文翻譯在哪找的

外文翻譯在哪找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30 00:52:49

外文翻譯在哪找的(不懂外文的翻譯家)1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個不懂外文的翻譯家──林纾。

林纾的身份很多,文學家、翻譯家、詩人、畫家,但他的出名在于他的翻譯外國小說,更在于他反對“五四”白話文運動。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廬,福建閩侯人。少孤,生平嗜書,沉酣求索。1882年考中舉人,後七次上京參加禮部會試,然屢試屢敗。從此絕意于仕途,專心緻志地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

起初,他的涉獵非常廣泛,經史子集無不披覽。中年以後,立志鑽研古文,花了8年時間讀《漢書》,8年時間讀《史記》。韓愈的文章,則前前後後學了40年。他讀書的方法非常特别──先把一篇文章貼在桌上,把它蓋起來,每天打開讀一遍,讀了再蓋,這樣反複幾個月,才換另外一篇。他說,讀這些書,就像飽食一頓豐盛的酒席一樣,是一種享受。

他對古文的造詣精深,提出了“論文十六忌”“應知八則”等主張,編過許多古文選本,寫了《韓柳文研究法》《春覺齋論文》等研究古文的著作。他自認自己的古文是歸有光之後六百年來第一人。

林纾涉足譯界是極為偶然的事。清朝末年,國人走出國門留學或做事情的人多了起來,通過朋友介紹,他認識了從法國歸來的魏翰、王壽昌等。當時恰逢林纾母親去世,接着又是妻子病故,幾位好友為幫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譯書。林纾起先再三推脫,最後才接受了這一請求,開始翻譯第一部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王壽昌照法文原本《茶花女》口述,逐字逐句把意思說出來,林纾坐在一旁,迅速用古文寫成文章,兩人合作很快完成了翻譯。林纾曾用“耳受手追,聲已畢止”八個字來形容翻譯的速度。《巴黎茶花女遺事》1899年1月在福州畏廬刊行。

來自異域的文學作品不僅有我們聞所未聞的奇聞轶事,也有着我們想未敢想的觀念意識。國人從中看到了奇異的風俗、纏綿的愛情、奔放的自由、誘人的富庶、無畏的抗争。人類固有的獵奇心使林譯小說一時風行全國,備受譽揚。譯作的暢銷大大鼓舞了林纾的熱情,接着他受商務印書館的邀請專譯歐美小說,先後共譯作品180餘種。介紹有莎士比亞、狄更斯、托爾斯泰、易蔔生、雨果等著名作家的的作品。跟林合譯美英作品者有魏易、曾宗鞏、陳家麟、毛文鐘等,合譯法國作品者有王壽昌、王慶通、王慶骥、李世中等。

當時另一個比他小一歲的翻譯家嚴複有詩贊他:“孤山處士音琅琅,皂袍演說常登堂。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甲辰出都呈同裡諸公》)康有為也說:“譯才并世數嚴林”。

“林譯小說”受到了當時許多年輕人的追捧。魯迅對林譯小說每本必讀,郭沫若說:“那也是我最嗜好的一種讀物”。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參加廣州起義前寫給妻子的絕命書《與妻書》,文辭纏綿悱恻,感情真摯動人,既有對愛情生活的美好回憶,又有對未來的憧憬,表現了一個革命者的濟世情懷,文章的筆法屬于典型的“林譯風格”。在林譯小說中,影響最大的是《巴黎茶花女遺事》《黑奴籲天錄》《塊肉餘生述》《撒克遜劫後英雄略》《吟邊燕語》《拊掌錄》《迦茵小傳》等,這些小說譯作充分體現了古文的雅潔之美,譯文的質量有的超過了原作。

無獨有偶。在西方,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詩人兼翻譯家,他在翻譯中國詩歌的時候,也不懂中文,但他翻譯的中國詩歌也令西方人如醉如癡。此人就是美國意象派詩人龐德(EzraPound,1885—1973)。他翻譯了大量的中國古詩。李白詩《長幹行》的譯詩《TheRiver-merchant’sWife:ALetter》,曾入選《美國名詩101首》,進入美國大學課堂“美國現代詩歌選讀”課程,被譽為20世紀美國“最美的詩”之一。

龐德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國愛達荷州的海利鎮,從未到過中國,也不懂漢語。20世紀初,他讀到翟理斯(HerbertA.Giles)所著《中國文學史》,對中國古詩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憑一種詩人的敏感,體悟到中國古詩的獨特韻味。于是他根據翟理斯的譯文,“重譯”托名漢武帝的《落葉哀蟬曲》和班婕妤的《怨歌行》,并将其收入自己的詩集《Lustra》。這些“譯詩”推陳出新,“化腐朽為神奇”,引起了讀者的濃厚興趣。

龐德的詩才引起了未亡人瑪麗·費諾羅沙(Mary Fenollosa)的注意。這位夫人的亡夫厄内斯特·費諾羅沙(Ernest Fenollosa,1853—1908)是一位語言學家,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後來前往日本研究中國、日本的古典藝術和詩歌,不幸病故,留下17本研究筆記和其他手稿。龐德得到這些遺稿後,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1913至1914年,壓根兒不懂漢語的龐德,憑藉他僅有的中國印象以及詩人之心,鑽研費諾羅沙的遺稿,反複領會,加上自己的想像,于是就有了開創美國一代詩風的《華夏集》(Cathay,1915)的出版。龐德翻譯的中國古詩,就像那些被改良了的中國菜肴,色香味俱佳,非常符合老外的口味。

當代最傑出的知識分子之一,不列颠學會會員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在論及龐德對中國詩的翻譯時,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不懂相關的語言反而會有一種悖論似的優勢”。

龐德的翻譯在英美引發了一場意象派詩歌運動,林纾的翻譯在中國激起了一場小說革命,兩位不懂外文的翻譯家為何能做出獨特的貢獻?個中玄機值得思考。(張壬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