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生物初中中考知識點

生物初中中考知識點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28 21:22:01

生物初中中考知識點(初中生物中考知識點)1

初中生物中考考核的知識内容 50 個

Ø 主題 1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1.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Ⅱ)

(1) 除病毒外,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結構與功能的基本單位。

(2) 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都具有的結構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

細胞壁-具有支持和保護作用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

細胞質-具有流動性,内有各種細胞器

細胞核-内有遺傳物質,控制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液泡-有細胞液,内含各種色素、營養物等

線粒體-呼吸作用的場所葉綠體-光合作用的場所

(3) 細胞小,需要借助于顯微鏡觀察。觀察細胞的材料需要薄而透明,可以制作為臨時裝片。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步驟有擦→ 滴→取→展→蓋→染。

2. 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Ⅱ)

包括單細胞植物(如衣藻)和單細胞動物(如草履蟲,眼蟲等), 可以在一個細胞内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衣藻可以進行光合作用。3.細胞分裂、細胞分化形成生物體的不同組織

(1) 細胞分裂指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 首先是細胞核發生一系列的變化,例如核膜消失、出現絲狀的染色體等,随後細胞核一分為二;最後細胞質也發生一定的變化, 由一份分成大緻相等的兩份,每一份中含一個細胞核。

(2) 細胞分化 即細胞在形态、結構、功能上發生差異的過程。細胞分化的結果即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組織。

4. 綠色開花植物體和人體的結構層次(Ⅰ)

(1)綠色開花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從微觀到宏觀):細胞→組織→器官→綠色開花植物體

(2)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人體

Ø 主題 2 生物與環境

5. 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Ⅰ)

(1) 環境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 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生物能夠适應環境。

(3) 生物間的關系包括種内關系(互助和鬥争)和種間關系(捕食、競争、寄生、共生等)

6. 生态系統的組成(Ⅱ)

(1) 生态系統是在一定區域内,各種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統一整體。

(2) 生态系統包括生産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

(3) 在生态系統中,生物之間通過捕食與被捕食而形成的簡單的營養關系,稱為食物鍊。食物鍊的書寫:起點為生産者;用“→”表示能量流動方向箭頭指向捕食者;食物鍊要完整,消費者到該食物鍊的最高級消費者為止;不出現分解者。

(4) 食物鍊和食物網是生态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生态系統内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渠道。

(5) 有害物質沿着食物鍊逐級積累,頂級消費者體内的有害物質積累最多。

7. 生态系統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自我調節(Ⅰ)

(1) 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都是在生态系統的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反複循環,而且物質的循環具有全球性。

(2) 生态系統中各種生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都需要能量,這些能量最終來源于太陽光能。

(3) 生态系統中能量輸入、傳遞、轉換和輸出的全過程,成為生态系統的能量流動。能量流動單向、逐級遞減。

(4) 生态系統内,各種生物的數量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之間保持着一種動态平衡。這是由于生态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持生态系統自身的穩定性。但是,生态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又是有限的,如果超過了一定限度,生态系統就會遭到破壞甚至難以修複。

8. 人對生物圈的影響(Ⅰ)

(1)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統,是人類與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園。

(2) 人類活動會對生物圈産生影響。

(3) 保護生物圈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控制人口增長、防治環境污染、保護生物資源(對于瀕危物種,可采取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等措施)。

Ø 主題 3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9. 種子萌發的條件和過程(Ⅰ)

(1) 種子的基本結構包括種皮和胚。胚是種子結構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幼小的植物體(2) 由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四部分組成。有的種子中還有胚乳。(3) 單子葉植物種子的營養儲存在胚乳中,雙子葉植物種子的營養儲存在子葉中,在種子萌發過程未長成綠葉前提供營養。

(4) 種子萌發的條件 外界條件:充足的空氣、适宜的溫度和适量的水 内部條件:胚完整;胚具有活性,不在休眠期;儲存有足夠的營養。所以選種對于提高農作物産量至關重要。

(5) 種子萌發時最先突破種皮的是胚根,發育成根;胚芽發育成莖和葉;子葉或胚乳提供萌發所需的營養物質。

(6) 種子在萌發過程中進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當幼苗長出葉片後即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

10. 開花和結果的過程(Ⅱ)

(1) 花的主要結構是雄蕊和雌蕊。雄蕊由花藥和花絲兩部分構成,花藥裡有花粉粒,花粉粒裡會産生精子。雌蕊由柱頭、花柱和子房三部分構成,子房裡生有 1 個或多個胚珠着生在子房壁上。(2) 當花發育成熟後,花冠和花萼綻開,露出雄蕊和雌蕊,這一過程就是開花。開花有利于植物傳粉。(3) 傳粉:開花時,雄蕊上成熟的花藥裂開,花粉粒散出并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傳粉有兩種方式,即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 異花傳粉主要有蟲媒傳粉和風媒傳粉。(4) 受精:成熟的花粉粒經過傳粉落到雌蕊柱頭上,不久就會 萌發出花粉管。花粉管沿花柱向下生長,直至胚珠的内部。在伸長的花粉管内有兩個精子。當花粉管伸入到胚珠内部後,釋放出兩個精子,其中一個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另一個精子與極核結合,形成受精極核。這個過程就是綠色開花植物普遍具有的雙受精現象。(5) 形成果實和種子:受精完成後,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和分化,在胚珠中發育成為胚。受精極核發育成為胚乳,胚乳中貯存有營養物質。胚珠的珠被發育成種皮;子房壁發育成為果皮。果皮和種子構成果實。

11. 綠色植物主要通過根吸收水和無機鹽(Ⅰ)

(1) 綠色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需要多種無機鹽(需求量較大的是含 N、P、K 的無機鹽)。 2) 綠色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在根尖。根尖是從根的頂端到長有根毛的部位。根毛是根尖特定區域的表皮細胞(根毛細胞)向外突出形成的, 大大增加了根的吸收面積。根尖上生長根毛的區域是吸收水和無機鹽最活躍的部位。(3) 細胞吸水和失水:當細胞液濃度大于細胞周圍溶液濃度時, 細胞吸水;當細胞液濃度小于細胞周圍溶液濃度時,細胞失水。(4) 根吸收的水和無機鹽由導管運輸,在木質莖中導管位于木質部中,葉中的葉脈也有導管;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由篩管運輸,在木質莖中篩管位于韌皮部中,葉中的葉脈也有篩管,所以形成兩根上下聯通的管道。

12. 植物的蒸騰作用及意義(Ⅰ)

(1) 蒸騰作用是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動力。(2) 蒸騰作用:植物體内的水可以不斷地以氣體狀态通過氣孔散失到大氣中,這個過程稱為蒸騰作用。(3) 蒸騰作用的意義:為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提供動力;降低了植物體表面的溫度,防止高溫對植物體的傷害;植物的蒸騰作用能夠提高大氣濕度,增加降水,在地球的水循環過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3. 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過程及原理在生産上的應用(Ⅱ)

(1) 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陽光提供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澱粉等有機物,同時把光能轉變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稱為光合作用(2) 在氧氣的參與下,細胞内的葡萄糖等有機物會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釋放出有機物中儲存的能量,這個過程被稱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發生在細胞内的物質氧化分解過程, 主要在細胞的線粒體内進行。3) 實質光合作用的實質:合成有機物,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能量。 呼吸作用的實質:分解有機物,化學能轉化為生物能釋放能量。(4) 意義①光合作用:産生的有機物不僅是植物自身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 養物質,也是人和動物的食物來源;把太陽光能轉變成澱粉等有 機物中貯存的能量,是植物、動物和人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煤 炭、石油等能源物質所含有的能量,也是古代綠色植物通過光合 作用所儲存的太陽能;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對于 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②呼吸作用:為生命活動提供動力。(5) 影響因素 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農業生産是人們為了獲得光合作用産物而進行的種植活動。農作物産量的高低與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多少具有直接關系。①陽光 通過合理密植或間作套種等措施充分利用陽光有效促進光合作用;增加光照時間、一定範圍内提高光照強度能促進光合作用。②二氧化碳濃度 一定範圍内增加二氧化碳濃度可以促進光合作用。③溫度 溫度影響酶活性從而影響光合作用。影響呼吸作用的環境條件:①溫度 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内,溫度升高,呼吸作用就會加強; 溫度降低,呼吸作用就會減弱。②種子的含水量 種子的含水量對呼吸作用的影響也很大。當小麥種子含水量小于 13%時,呼吸作用非常微弱,種子處于休眠狀态。當含水量超過 13%時,呼吸作用就會逐漸加強。當含水量超過 17% 時,呼吸作用強度相當于含水量 13% 時的 20 多倍。因此, 糧食入倉前一定要曬幹,使種子的含水量小于 13%。③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濃度 氧氣充足時,能促進植物的呼吸作用; 氧氣的濃度降低或者二氧化碳的濃度升高,可減弱植物的呼吸作 用。當二氧化碳的濃度升高到 1% 時,植物的呼吸作用将會受到抑制。

Ø 主題 4 生物圈中的人

14.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Ⅰ)

(1)人體的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肝髒是最大的消化腺。胰腺内還有胰島細胞,可以分泌胰島素,調節血糖濃度。

15. 食物的消化和主要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Ⅱ)(1) 食物中含有有機物(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和無機物(如水、無機鹽等)。水是構成細胞的主要成分。無機鹽中的鈣和磷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鐵是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重要成分。蛋白質是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組成物質,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組織細胞更新的重要原料。蛋白質還是構成酶和某些激素的重要物質。葡萄糖等糖類物質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脂肪是貯存能量的主要物質。2) 消化 食物中的澱粉、脂肪、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在消化酶的作用下轉變成能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稱為消化。(3) 小腸是消化的主要器官。澱粉在口腔分泌的唾液澱粉酶作用下即可以進行初步消化成麥芽糖;蛋白質在胃液中的胃蛋白酶作用下初步消化成多肽;小腸内有腸液、胰液等多種消化液,腸液和胰液裡含有能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的多種消化酶,因此小腸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各種大分子的營養物質最終在小腸内被徹底分解成小分子的營養物質,其中糖類被消化為葡萄糖, 蛋白質被消化為氨基酸,脂肪被消化為甘油和脂肪酸。食物中的水、無機鹽和維生素不必經過消化,在消化管内可以直接被吸收。(4) 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水、無機鹽、維生素等小分子物質通過消化管壁進入血液和淋巴的過程,稱為吸收。其中,大部分營養物質進入毛細血管,一部分脂類物質進入毛細淋巴管。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直接被小腸上皮細胞吸收。

口腔和食管 基本上沒有吸收營養物質的功能

胃 能吸收少量的水、 無機鹽和酒精

小腸 能夠吸收 大量的水、無機鹽、維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大腸 能吸收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 從吸收營養物質的種類和數量來看,絕大部分營養物質是被小腸吸收的。因此,小腸也是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

(5) 小腸适于吸收的結構特點:小腸是消化管中最長的器官(5-6米);在小腸的内表面有許多環形皺襞;皺襞的表面又有許多細小的突起——小腸絨毛;小腸絨毛表面由一層柱狀上皮細胞構成,内部分布有毛細血管網和毛細淋巴管。這些結構擴大了小腸的吸收面積,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

16. 均衡膳食與食品安全(Ⅰ)

(1) 正處在生長發育旺盛時期的青少年,合理的營養膳食是保證身體正常生長發育的基礎,其中對蛋白質的需求量更大。(2) 均衡膳食 首先,能量的攝入和消耗要平衡。能量主要來自食物中的澱粉、脂肪和蛋白質。其次,各種營養物質的攝入量要均衡。由于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物質,所以攝取食物要多樣化。(3) 食品安全是關系着人民群衆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國民經濟健康發 展、國家安定和社會發展與穩定的重大問題。

17. 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Ⅰ)人體的循環系統包括心髒、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運輸氧氣、二氧化碳、營養物質、廢物和激素等物質。

(1) 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闆。其中,血漿的主要作用是運載血細胞,運輸營養物質和廢物;紅細胞富含血紅蛋白(一種含鐵的蛋白質),能運輸氧氣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細胞能吞噬病菌和異物;血小闆能促進止血和加速凝血。(2) 人體的血管有三種: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動脈将血液從心髒運出逐級分支到各器官;靜脈将各組織髒器的血液彙合運回心髒;毛細血管連通最小的動脈與最小的靜脈,可與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三種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相适應,如動脈管壁厚、彈性大, 管内血流速度最快;靜脈管壁薄、彈性小,管内血流速度慢,四肢靜脈的内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靜脈瓣;毛細血管數量多、分布廣,隻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僅由一層上皮細胞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适于進行物質交換。(3) 心髒是人體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主要由肌肉組織組成。心髒由四個中空的腔組成,包括兩個心房和兩個心室。心髒各腔與不同的血管相連。血液在心髒中的流動方向是靜脈→心房→心室→ 動脈。

18. 血液循環(Ⅱ)

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包括體循環和肺循環。體循環是血液從左心室出發,經主動脈、各級動脈,到達全身各處毛細血管網,再流到各級靜脈,彙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在體循環中,血液由動脈血變成靜脈血。心髒本身的血液供應由冠脈循環完成,冠狀動脈位于主動脈基部,冠狀靜脈流回右心房,因此屬于體循環的一部分。肺循環是指血液從右心室出發,經肺動脈到肺部毛細血管網, 再經肺靜脈回到左心房。在肺循環中,血液由靜脈血變成動脈血。體循環和肺循環同時進行,相互聯系。

19. 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Ⅰ)

(1) 人體的呼吸系統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從空氣中獲取代謝所需要的氧氣,排出代謝所産生的二氧化碳。(2) 人體的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不僅能保證氣體順暢通過,還能溫暖、濕潤和清潔進入肺部的空氣。(3) 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依靠膈肌和肋間肌的收縮和舒張實現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20. 發生在肺部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Ⅱ)

(1) 肺通氣 當呼吸肌(肋間肌和膈肌)收縮時,胸廓容積擴大,肺随之擴張,肺内氣壓低于外界氣壓,外界氣體進入肺,這就是吸氣的過程;當呼吸肌舒張時,胸廓容積縮小,肺随之縮小,肺内氣壓高于外界氣壓,外界氣體從肺排出,這就是呼氣的過程。(2) 肺泡與肺泡外毛細血管之間氣體交換 吸入的氣體到達肺内支氣管最細的分支末端形成的肺泡,其外包繞着豐富的毛細血管,由于氣體的擴散作用,肺與血液完成氣體交換:肺泡中的氧氣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同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進入肺泡,然後随着呼氣的過程排出體(3) 組織細胞處氣體交換 進入血液的氧氣與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結合,最終運輸到人體各處的組織細胞。

21. 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Ⅱ)在細胞的線粒體中進行呼吸作用:有機物在氧氣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供細胞生命活動需要能量。

22. 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Ⅰ)

(1) 人體排出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餘的水分和無機鹽的過程稱為排洩。排洩主要有三條途徑徑,包括排出尿液、排出汗液和呼氣。(2) 人體的泌尿系統包括腎髒、輸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排出廢物和多餘的水。(3) 腎髒是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腎髒形成尿液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腎單位包括腎小體和腎小管,腎小體包括腎小球和腎小囊。

23.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Ⅱ)

(1) 尿液的形成包括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兩個過程: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腎小球和緊貼它的腎小囊内壁起濾過作用,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小分子物質進入腎小囊中,形成原尿;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無機鹽等被腎小管重吸收, 進入包繞在腎小管外面的毛細血管中,剩下的水和無機鹽、尿素等形成尿液。(2) 腎髒形成的尿液經過腎盂、輸尿管暫時貯存在膀胱中,當達到一定量就會刺激膀胱壁内的感受器産生神經沖動傳到中樞神經系統,經過神經調節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

24.人體神經系統的組成(Ⅰ)

(1) 人體的神經系統由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組成,前者包括腦和脊髓,後者包括腦神經和脊神經。(2) 腦由大腦、小腦和腦幹組成。大腦是神經系統的最高級部分,有運動、感覺、語言等多種生命活動的神經中樞;小腦維持身體平衡;腦幹下部與脊髓相連,有調節心跳、呼吸和血壓等人體基本生命活動的中樞。(3) 脊髓是腦與軀幹、内髒之間的聯系通路,能對外界或體内的刺激産生有規律的反應。(4) 神經包括由腦發出的腦神經和由脊髓發出的脊神經。(5) 人體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神經細胞,又稱神經元,它由細胞體和突起組成,能夠接受刺激,産生并傳傳導興奮。

25.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Ⅰ)

(1) 反射是人體神經系統調節的基本方式。(2) 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内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稱為反射。(3) 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纖維、神經中樞、傳出神經纖維和效應器五部分。(4) 反射的類型有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兩種。非條件反射( 簡單反射)是人生來就有的,其神經中樞在大腦皮層以下;條件反射(複雜反射)是後天形成的,其神經中樞在大腦皮層。

26.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取信息(Ⅱ)

(1) 人體的視覺感受器位于視網膜。眼球壁外膜由角膜、鞏膜組成,中膜由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組成,内膜為視網膜,視網膜上分布着對光線敏感的細胞,形成視覺感受器。光線經過角膜、瞳孔,以及晶狀體和玻璃體的折射,形成物像到視網膜上,刺激視網膜上的感受器形成神經沖動再沿視神經傳遞到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産生視覺。(2) 人體的聽覺感受器位于耳蝸。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組成, 内耳的耳蝸中有對聲音敏感的細胞,形成聽覺感受器。聲音以聲波的形式經過耳郭和外耳道,使鼓膜産生振動,振動經過聽小骨的傳遞和放大,到達耳蝸,刺激耳蝸内的聽覺感受器,形成的神經沖動 再經聽神經傳遞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産生聽覺。(3) 視覺、聽覺異常近視-物像落到了視網膜前方,原因可能是眼球前後徑過長或晶狀體曲度過大且不易恢複原狀,矯正方法可以佩戴相當于凹透鏡的眼鏡。遠視-物像落到了視網膜後方,原因可能是眼球前後徑過短或晶狀體曲度過小且不易恢複原狀,矯正方法可以佩戴相當于凸透鏡的眼鏡。引起視覺、聽覺異常的器質性原因可以分為兩類,即折光光系統、傳導性結構發生病變和神經性結構發生病變(神經性視覺異常——視網膜、視神經、視覺中樞等;神經性聽力異常——耳蝸、聽神經、聽覺中樞等)

27.人體的激素參與生命活動調節(Ⅰ)

(1) 人體内分泌系統産生的激素,直接進人體内的毛細血管,并随血液循環到達相應的細胞發揮作用,調節生長、發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動。(2) 人體的内分泌系統包括垂體、甲狀腺、胰腺、腎上腺、胸腺和卵巢、睾丸等。垂體分泌生長激素,缺乏或分泌過多會導緻侏儒症(成人的肢端肥大)或巨人症;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缺乏或分泌過多會導緻呆小症和地方性甲狀腺或甲狀腺功能亢進;胰腺中的胰島細胞能分泌胰島素,調節血糖濃度,缺乏會導緻糖尿病; 卵巢和丸分泌性激素,調節生殖器官的發育并激發、維持人體的第二性征。

Ø 主題 5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28.動物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Ⅰ) (1)動物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2)運動是動物區別于其他生物類群的顯著特征之一。運動對于動物的意義:動物通過運動才能夠完成攝取食物、逃避敵害、尋找配偶、進行繁殖等活動;保證個體得以生存,種族得以延續。

29.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Ⅱ)

(1) 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身體結構,主要是運動系統。哺乳動物和人的運動系統主要由骨、關節(骨連結)和肌肉(骨骼肌) 組成。(2骨的結構和成分都是與骨的功能相适應的:骨的結構分為骨膜、骨質、骨髓,具有既輕便又堅固的特點;骨的成分包括無機物和有機物,使得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韌性。(3)運動中起支點作用的結構是關節。關節由關節面(分為關節頭、關節窩)、關節囊、關節腔組成,關節具有既牢固又靈活的特點。(4)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組成,骨骼肌至少跨過一個關節通過肌 腱附着在不同的骨上,肌腹受到刺激時能夠收縮,為運動提供動力。(5運動的實質是骨骼肌收縮,牽拉着骨圍繞關節活動。(6人和脊椎動物的運動僅靠運動系統是無法完成的,要在神經系統和内分泌系統的調節下,由身體多個系統(如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協調配合才能順利完成,并需要消耗能量。

30.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Ⅰ)

(1)動物的行為是動物在身體内部和外部的刺激下所産生的活動表現(如運動、鳴叫、身體姿态或顔色變化),受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受遺傳物質的控制,這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2)動物的行為依據其功能可分為不同的類型:取食行為、防禦行為、攻擊行為、領域行為、繁殖行為、節律行為等。(3)某些群居動物還具有社會行為,即其群體内部形成一定的組織, 受精地點 胚胎發育的起點 胚胎發育的場所 胚胎發育的時間 胚胎發育的營養來源 胎兒的血液來源 胎兒産出的通道 成員之間有明确的分工,有些脊椎動物群體内部還存在明顯的等級。社會行為有利于種群的生存和繁衍,其實現依賴于群體中個體之間各種方式的信息交流(如聲音、氣味、動作、形體姿态等)(4)動物的行為依據其獲得方式可分為兩種類型: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學習行為建立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一般來說,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學習行為越複雜,适應複雜環境的能力越強。

Ø 主題 6 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

31. 人的生殖和發育(Ⅰ)

(1) 人體的生殖系統分為男性生殖系統和女性生殖系統。在男性生殖系統中,最主要的器官是睾丸,它能夠産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精子是男性的生殖細胞。在女性生殖系統中,最主要的器官是卵巢, 能夠産生卵細胞,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輸卵管是輸送卵細胞的管 道,也是精卵結合的場所。子宮是胚胎發育的場所;陰道是精子進 入和胎兒産出的通道。(2) 受精是指精卵細胞結合的過程。胚胎發育是指從受精卵分裂、分化發育為成熟胎兒的過程。請将下列表格填寫完整。

32. 青春期的衛生保健(Ⅰ)

(1)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發育時期。身高、體重快速增長; 出現第二性征;生殖器官從開始發育到成熟,男性出現遺精現象, 女性出現月經現象;生理功能明顯增強,如腦的結構和功能逐步完善,肺功能增強(肺活量明顯增加)等。(2) 青春期是人體生理走向成熟的最後發育階段,是決定一個人性格和其他方面素質水平的黃金時期。要切實做好青春期的衛生與保健,保證身心的健康發育,為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礎。(3) 在青春期,身體的生長發育比較迅速,對糖類、蛋白質、脂質、維生素、無機鹽等營養物質的需要量相應增加,因此青少年要保證合理的營養攝入,尤其要克服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同時, 要保證合理的作息時間,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文體活動。(4) 女性在月經期,大腦皮層的興奮性降低,抵抗疾病能力減弱,因此月經期間除要保持外陰清潔外,還要注意保暖,保持穩定的情緒,避免參加劇烈的運動或過重的體力勞動。男性的遺精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因此出現遺精不要緊張,要正确對待。(5) 在青春期,青少年還容易出現敏感、逆反、嫉妒、挫折感、自卑感和孤獨感等心理問題,要學會自我調整。人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别就是能夠自我控制,不斷提高自我修養,因此不能以青春期為借口放任自己的行為。青少年應學會接納自我、接納他人, 主動避免不健康心理的産生,為健康成長擔負起自己應盡的責任。

33.昆蟲、兩栖動物、鳥的生殖和發育(Ⅰ)

(1)不同昆蟲的發育方式有所不同,如蝴蝶、蚊子、蒼蠅、家蠶等昆蟲發育過程要經曆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且幼蟲在形态結構、生活習性等方面與成蟲有顯著的差異,這樣的生長發育過程稱為完全變态發育;蝗蟲、螳螂、蟋蟀等昆蟲的生長發育過程要經曆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若蟲身體較小、翅較短、生殖器官尚未發育成熟,其他方面與成蟲相似,這樣的生長發育過程稱不完全變态發育。(2)青蛙是兩栖動物的代表,其生殖發育方式為體外受精、卵生、變态發育。(3)鳥類的生殖發育方式為體内受精、卵生。鳥卵中發育為雛鳥的結構是胚盤,是鳥卵的主要結構。

34.植物的生殖(Ⅰ)

(1) 無性生殖沒有經過精卵結合過程,由母體直接産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無性生殖産生的子代遺傳物質來自于一個親本,具有後代性狀穩定的特點。(2) 常見的植物無性生殖方式有營養繁殖和組織培養。營養繁殖指植物的營養器官(根、莖、葉)的一部分脫離母體後(或暫不脫離), 通過細胞分裂、組織分化和器官的形成等,生長發育成獨立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常用的營養繁殖方法有扡插、嫁接和壓條等。①扡插指剪取植物的根、莖、吐等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 等到生根後移栽,使之發育為獨立的新植株。②嫁接是把一株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一株植物的莖或根上,使接 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株,前者稱為接穗,後者稱為砧 木。嫁嫁接分為枝接和芽接。嫁接時使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 結合,以确保嫁接成功的關鍵。嫁接技術既能保持接品種的優良 性狀,又能利用砧木的有利特性,達到早結果,增強抗寒性、抗旱性、抗病蟲害等效果。以柿子樹枝條嫁接于黑棗樹為例,接穗成活後結出的是柿子,砧木結出的果實仍是黑棗。組織培養指從植物體分離出符合要求的組織、細胞等,通過無菌操作,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進行培養,從而獲得完整植株的技術。它屬于現代人工繁殖技術,具有取材少、培養周期短、繁殖率高的特點。适合珍稀品種、模式植物、經濟作物等的實驗室栽培。(3) 種子植物在繁殖的過程中,雄性生殖細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細胞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種子的胚,胚是幼小的植物體,這種生殖屬于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産生個體的遺傳信息,一半來自精子,一半來自卵細胞,具有更強的變異性和适應性。如果把果肉是黃色、基因組成是 BB 的花粉,塗到果肉是紅色、基因組成是 bb 的桃花的柱頭上,則結出桃子的果肉顔色和基因組成分别是紅色和 bb。後代種子的基因型是 Bb。

35.染色體、DNA 和基因的關系(Ⅰ)

(1)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 DNA,少數生物個體(如流感病毒, HIV 病毒)的遺傳物質是 RNA,因此 DNA 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主要由 DNA 和蛋白質構成,主要存在于細胞核。(2)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成對存在,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成單存在

36.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Ⅰ)

(1) 在遺傳學中,生物體的形态、結構、生理特性等特征統稱為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稱為相對性狀。性狀有顯性和隐性之分。(2) 生物的性狀在親子代之間表現出相似性。這種生物親子間具有相似性的現象,稱為遺傳。(3) 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為顯性基因, 通常用大寫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狀的基因為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寫字母表示。(4) 體細胞中控制性狀的基因成對存在,生殖細胞中控制性狀的基因成單存在。

37.人類的性别決定(Ⅱ)

(1) 人的體細胞内有 46 條(23 對)染色體,其中一對決定人的性别,為性染色體,另外 22 對在男、女體細胞中相同,稱為常染色體。女性體細胞中有兩條相同的性染色體,即 XX,女性染色體組成為22 對 XX;男性體細胞中有兩條不同的性染色體,即 XY,男性染色體組成為22 對 XY。(2) 在生殖過程中,男性産生的精子中一半含有 Y 染色體,另一半含有 X 染色體;而女性隻能産生含有 X 染色體的卵細胞。因此, 經過受精作用,與卵細胞結合的精子類型決定了子女的性别,且理論上男女出生性别比應接近 1:1。

38.生物的變異及應用(Ⅰ)

(1) 生物性狀在受基因控制的同時,也受環境的影響。(2) 基因攜帶的遺傳信息是可以改變的。(3) 生物的性狀在親代與子代、子代與子代之間表現出差異的現 象,稱為變異。(4) 受理化因素等影響,細胞中的基因或染色體可能發生變化, 從而引起生物性狀的改變。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變異可以遺傳給後代;僅僅由環境因素引起的變異,遺傳物質沒有改變,則不能遺傳給後代。(5) 可遺傳變異的原理常被應用于生物育種,如雜交育種、誘變育種。(6) 生殖細胞攜帶緻病基因或受精卵形成過程中引起的基因異常所導緻的疾病,稱為遺傳病,如白化病、紅綠色盲、唇裂等。禁止近親結婚能有效降低隐性遺傳病的發病率。

Ø 主題 7 生物的多樣性

39. 植物、動物、微生物的分類及各類群的主要特征(Ⅰ)

(1) 生物分類的意義和目标是反映生物類群之間的進化關系和親緣關系。(2) 人們一般依據不同生物在形态、結構以及生理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對生物進行分類。七個分類單位中,最高等級的分類單位是界; 其下依次為門綱目科屬種。(3) 分類等級越高,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多;分類等級越低,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少,且彼此之間在形态結構、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越多。(4) “種”即物種,是指自然狀态下能自由交配并産生可育後代的一群個體。(5) 對于生物的分“界”,存在着多種不同的意見,其中為較多人所接受的是由美國生物學家魏泰克提出的五界分類系統,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其中後四個界屬于真核生物。(6) 不同類群的生物各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極為重要。①細菌屬于原核生物,其主要結構特征是單細胞生物,細胞中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DNA)集中在細胞的一個區域,即核區。除蛋白質合成的核糖體比較明顯,沒有發現其他成型的細胞器。②真菌屬于真核生物,其主要特征是細胞具有由膜包被的真正的細胞核。真菌包括單細胞的酵母菌和多細胞的蘑菇、黴菌等。③病毒的主要特征是沒有細胞結構,由蛋白質外殼和其内的核酸組成,隻能寄生在活細胞中。④植物分類的主要依據是形态結構的差異,無種子的植物類群有藻類植物、苔藓植物和蕨類植物;有種子的植物類群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藻類植物沒有根莖葉的分化;苔藓植物的莖和葉有了一定的分化,并具有假根;蕨類植物有了真正的根、莖、葉以及輸導組織和機械組織;裸子植物的種子無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的種子有果皮包被。⑤動物分類的主要依據是外部形态結構、内部構造和生理功能的差異。動物可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及主要特征可概括為:腔腸動物身體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扁形動物身體呈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線形動物身體細長,呈圓柱形,體表有角質層, 有口有肛門;環節動物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 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軟體動物身體柔軟,多具有貝殼;節肢動物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及主要特征可概括為:魚生活在水中,體表常有鱗片覆蓋,用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幹部的擺動以及鳍的協調作用遊泳;兩栖動物的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大多生生活在陸地上,也可在水中遊泳,用肺呼吸,皮膚可輔助呼吸;爬行動物的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陸地上産卵,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鳥體表覆羽,前肢變成翼有喙無齒,有氣囊輔助肺呼吸,恒溫卵生;哺乳動物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齒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的分化。

40. 植物、動物、微生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Ⅰ)

(1) 營腐生生活的細菌是生态系統中重要的分解者,對物質循環起重要作用;細菌與人類的關系有:使人類和動植物患病、與人類和動植物共生、用于食品制作、導緻食品腐敗、用于基因工程、用于清潔能源與環境保護、用于生物防治等。(2) 營腐生生活的真菌是生态系統中重要的分解者,對物質循環起重要作用;不同類群的真菌還可引起人類和動植物患病、用于食品制作、導緻食品腐敗、産生抗生素等藥物。(3) 病毒一方面給人類、飼養動物、栽培植物帶來極大危害;另一方面某些病毒也被用于疫苗的研制、生物防治和轉基因技術。(4) 植物是生态系統中主要的生産者,各個類群的植物都具有各自的作用,如藻類植物是水域生态系統中重要的生産者,苔藓植物對環境污染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被子植物與人類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等。(5) 各類群的動物直接或間接與人類生活相關,如食用價值、觀賞價值、藥用價值、工業價值等。(6) 生物的多樣性包含三個層次的含義:物種(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态系統的多樣性。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此外還有易地保護、建立瀕危物種的種質庫、加強法制教育和管理等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41.

生物進化的主要曆程(Ⅰ)

(1)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化石和地質學相結合,可以推測出生物進化的大緻曆程。(2) 比較解剖學發現不同類群動物的骨骼具有類似的結構模式, 胚胎發育學的研究發現不同類群的生物在胚胎發育時都會經曆相似的發育階段,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發現不同類群生物的同種蛋白質具有高度相似的氨基酸序列,這些證據都間接地證明了不同的物種可能有共同的起源,即提供了生物進化的間接證據。(3) 生物的進化經曆了一定的曆程。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由水生到陸生,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

42. 生物進化的觀點(Ⅱ)

(1) 解釋生命的起源的學說主要有神創論、生生論、自然發生說、宇宙生命論和化學進化論等。其中化學進化論最為人們所接受, 該學說認為生命起源于原始地球的原始海洋中,經曆了無機小分子、有機小分子、有機大分子、多分子體系、原始生命等階段, 是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2) 解釋生物進化原因的學說中,以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最為人們所接受。其要點可以概括為:自然界中的生物具有過度繁殖的傾向和遺傳變異的特點,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通過激烈的生存鬥争, 适應者生存,不适應者被淘汰。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而環境的選擇作用是定向的,因此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Ø 主題 8 健康地生活

43. 傳染病的病因、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Ⅱ)

(1) 由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引起的、能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叫作傳染病。(2) 傳染病能夠在人群中流行,必須同時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基本環節。預防措施有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44. 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Ⅰ)

(1) 人體具有保衛自身的三道防線。皮膚和黏膜是第一道防線; 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是第二道防線;免疫器官(如胸腺、淋巴結和脾)、免疫細胞(如淋巴細胞)及其分泌的免疫物質(如抗體)組成第三道防線。(2) 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是人生來就有的,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起作用,屬于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 人體的第三道防線是人在出生以後逐漸形成的後天防禦屏障,隻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屬于特異性免疫(又稱後天性免疫,獲得性免疫)。(3) 在特異性免疫中,侵入人體的病原體即抗原會刺激淋巴細胞産生抗體,兩者特異性地結合,将病原體清除或失去緻病性。

45. 人體的免疫功能和計劃免疫(Ⅰ)

(1) 免疫是人體的一種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抵抗抗原的入侵,防止疾病的産生;清除體内受損的細胞;監視、識别和清除體内産生的異常細胞(如腫瘤細胞)(2) 我國目前實行計劃免疫,根據某些傳染病的發生規律,将各種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序,有計劃地給兒童接種,以達到預防、控制和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

46. 心血管疾病、癌症、酗酒、吸煙和毒品對人體健康的危害(Ⅰ)

(1)威脅人體健康的當代主要疾病有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一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稱為“生活方式病”或“現代文明病”。(2)吸煙、酗酒、吸毒、網瘾及其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人體健康有極為不利的影響。

(健康是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适應方面的良好狀态,維持心理健康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

47. 安全用藥與急救(Ⅰ)

(1) 藥物可分為處方藥和非處方藥(OTC),安全用藥常識對于保障健康非常重要(2) 當遇到有人突然暈倒或溺水等情況時,應先判斷其有無呼吸或意識,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并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以挽救患者的生命。(3) 當有人因煤氣中毒或觸電等意外事故造成呼吸、心跳驟停時,首先要關煤氣、斷電,确認處于安全的環境中,然後對患者進行人工呼吸、心肺複蘇術等。(4) 外傷出血需區分出血血管為動脈、靜脈還是毛細血管。毛細血管出血時,血液呈紅色,從傷口滲出;靜脈出血時,血液呈暗紅色, 緩慢而連續不斷從傷口流出;動脈出血時,血液呈鮮紅色,從傷口噴出或湧出。對于大動脈或大靜脈出血,應盡快撥打“120”緊急呼救,同時分别按壓近心端或遠心端止血。

主題 9 生物技術

48. 發酵技術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Ⅰ)

(1) 人們通常把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積累特定産物的過程, 稱為發酵。(2) 利用發酵技術可以制作風味各異的食品。不同種類的食品, 其發酵原理和應用的微生物也不盡相同,

49. 食品保存的方法(Ⅰ)

食品的腐敗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通常可以從隔絕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活動兩個方面采取措施。

50. 克隆技術和轉基因技術的應用(Ⅰ)

(1) 克隆原意指無性生殖。現在,人們常常在基因、細胞、個體等不同水平上獲得克隆産物。個體水平的克隆指産生基因相同的新個體。①利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培育大量植株是植物個體水平的克隆。②利用動物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培養克隆羊多莉的過程屬于動物個體水平的克隆。最新的克隆猕猴的成功具有重要醫學價值。③利用克隆技術能夠在拯救瀕危動植物等方面發揮作用。(2) 轉基因技術就是将一種生物 DNA 中的某個基因“切”下來, 然後連接到另一種生物的 DNA 上。轉基因技術的理論基礎之一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3) 生物技術的發展對人類未來具有重要影響。①生物技術将在醫藥保健、能源開發、食品開發、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人類創造美好的未來。②現代生物技術也給人類帶來了威脅。如克隆技術一旦應用于人類自身,必然會對人類的倫理道德産生威脅;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