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
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
小園幾許,收盡春光
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偶然乘興,步過東岡
正莺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6日5時10分迎來“驚蟄”節氣。
驚蟄,傳統上為春季,第三個節氣。即視太陽在黃道上自黃經345°至360°(0°)的一段時間 ,每年3月5日(或6日)開始,至3月20日(或21)結束,約15天。這時太陽直射點由 5°57′S移至赤道。
驚蟄,原本稱作“啟蟄”,為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而改名。這個時節,天氣漸暖,杏花綻蕾,春雷乍響,蛇蟲驚醒,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田間地頭一片繁忙的景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蟄”者,藏也。冬眠的動物藏起來,不飲不食,就被稱為“蟄”。以春雷為号角,喚醒酣睡已久的芸芸衆生。
驚蟄“三候”
我國古代将驚蟄分為三候:
一候桃始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乃鬧春之始,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
二候倉庚鳴,倉庚為黃鹂,黃鹂最早感春陽之氣,嘤其鳴,求其友。倉為青,青為清,庚為更新,“昔我雲别,倉庚載鳴”,文人由此也稱它“離黃”,“離黃穿樹語斷續”就成了悲聲。
三候鷹化為鸠,古稱布谷鳥為鸠,春時因“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饑,如癡而化”。到秋天,鸠再化為鷹。
意思是說桃花已紅,如霞似錦;黃鹂鳥開始鳴叫;天空中已看不到雄鷹的蹤迹,隻能聽見斑鸠在鳴叫。驚蟄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薔薇。”三花一開,到處都是春天噼噼啪啪的聲響了。
氣象資料也顯示,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冬日景象外,驚蟄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經升到零攝氏度以上。
“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農業和氣象專家進一步表示,驚蟄時節正值“九九”豔陽天。民諺說“九盡楊花開,農活一起來”。此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各地農民搶抓農時春耕備耕。
驚蟄習俗
“驚蟄清田邊,蟲死幾千萬。”這句農諺點明了驚蟄這個物候類節氣的農事主題。
蟄,指動物冬眠時潛伏在土中或洞中不食不動的狀态。古人理解的驚蟄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事實上,不是雷聲,而是大地回春、天氣變暖而使動物結束冬眠的。驚蟄期間,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已漸有春雷,春光明媚,萬象更新。北方的小麥已開始返青拔節,農民忙于在田間清溝理墒,育苗、施肥,防治病蟲草害,播種棉花和玉米。農諺說:“驚蟄春翻田,勝上一道糞。”可見驚蟄期間的主要農事是春翻、施肥以及滅蟲。
對于農民來說,害蟲是砸飯碗的,必須清而除之。因此,驚蟄的相關民俗就與“蟲”有關了。
遍灑石灰避百蟲
農諺說:“春殺一蟲,勝過夏殺一千。”因此,選擇在蟲子剛剛起蟄的時候除之,很适時。俗話說:“除蟲沒有巧,隻要動手早。”
驚蟄期間,百蟲驚而出走,遍及田園、家中,或殃害莊稼,或滋擾生活。百姓非常痛恨,想出種種帶有巫術性質的做法,久而行之,形成民俗。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月令》上就說:“驚蟄日,取石灰糁門限外,可絕蟲蟻。”石灰原本具有殺蟲的功效,在驚蟄這天,灑在門檻外,大家就認為蟲蟻一年内都不敢上門。
爆炒黃豆喻吃蟲
陝西、甘肅、江蘇、山東等地,人們把黃豆、芝麻之類放在鍋裡翻炒,噼裡啪啦,謂之“爆龍眼”,求風調雨順,然後男女老少争搶炒熟的黃豆吃掉,謂之“吃蟲”,意喻人畜無病,莊稼無害。
客家人把炒黃豆、炒谷粒稱作“炒蟲”,吃下去,是對幸福生活的憧憬。
在山西蘇北一帶,還保存有吃“梨”習俗,“梨”諧音“離”,取離家創業之意,吃梨,既是一種揚名立萬的決心,也是對未來的期許。
朝氣騰升,大有可為
“一聲驚雷萬蟄醒,忽去溫巢動離情。紅塵陌上風煙重,涅槃重生踏春行。”度過了隆冬的嚴寒、穿越黑暗的煎熬。寒凝蕭瑟的大地,開始漸漸卸下枯黃的外表,重新披上豔綠的新裝。經過一冬的“蟄伏”,磨砺自強,新的一年一飛沖天、一鳴驚人。
春雷響起,好似催促的鼓點
一年之計在于春
願你不負春光、不負自己
為了夢想,努力奮鬥
來源:人民日報(ID:rmrbwx)、人民網 (ID:people_rmw)、新華社、攝影與詩歌( ID:zzw-1028)、民俗學論壇( ID:folklore-forum)、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等
更多新聞
國家級“拉黑”!這些人别想坐飛機高鐵了
紫禁城600歲“慶生”計劃公布!《清明上河圖》将再次露面……
孟晚舟律師對加拿大政府提起訴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