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崇尚君子人格,那到底什麼才是君子呢?今天給你講清楚。“君子”兩個字在《論語》裡面出現了100多次,但是君子的核心品質有三個,孔子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意思是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一個都沒有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仁、知、勇”就是君子的三種核心品質。
那如何具備這三種品質呢?孔子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好學上進就能夠使自己的智慧提高,努力付諸行動就可能接近仁德,知道廉恥并能立即改正就接近于勇,這就是君子的三種典型品質。
那為什麼是這三種品質,而不是其他呢?因為這三種品質對應了一個人的三個重要方面:德行、智慧和力量,而在這三者中,“仁”才是核心。孔子的這種思想,其實來自于《易經》,相傳《易經》是孔子對《周易》的重新編著,孔子在《易經》中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是說,一個人自身的德行,無法與他所處的地位和成就相匹配,就容易招緻災禍。德行淺薄而地位太高,智慧不足而謀劃太大,力量太小而負重太多,那就很危險了,很難長久。
這裡孔子其實把“德”分為了三個方面:德、智、力。這裡的“德”其實就是孔子說的“仁”,我們經常把“仁德”合起來說,仁德是一個人價值觀的底層和基礎,而在此上面,才可以談“智和力”。《易經》中的“德、智、力”就對應了《論語》中的“仁、知、勇”。
而其中“仁德”才是一個人的核心品質,孔子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之前我們講《中庸》的時候,講過一個例子,比如一根木棍隻能承受100斤重量,而你要放200斤的重物上去,那麼木棍就必然會被則斷,這個道理很簡單。而這裡的“德”就是一個事物蘊含的内在的力量或者能力。所以,如果一個人内在的“德”不夠,那麼他就無法承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成就。就像著名的投資家查理·芒格說:要擁有一樣東西,最好的辦法就讓自己配得上它。其實也表達了類似的意思。
一根棍子有它的承載重量的能力,這是一根棍子内在的屬性;一個人也有一種内在的承載能力,這就是一個人的“德”,仁德是一個人内在的核心屬性或者能力,我們常說“積德”其實就是在累積你的核心能力,這種能力可能看不見,但是它才是一個人能成多大事的根本,所以如果:“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在《易經》中把 “德”分成三個部分:德、智、力。而《中庸》中也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智力、仁德和勇氣這三種優秀品質,是人們共同尊奉的做人原則,在日常實踐中,都是以中庸為唯一目标的。
《易經》中的:“德、智、力”,《中庸》和《論語》裡面的:“仁、知、勇”其實是一樣的,力是勇的一種表現,而仁是德的一種表現,知通智。所以,一個人把“德、智、力”完美結合,達到中庸的境界,這種人甚至都超出了君子标準,達到了聖人的境界。
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把人的靈魂也分成三個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這三個部分對應的德性是:智慧、勇敢和節制,這三種德行這和《易經》《中庸》《論語》裡面的“知、仁、勇”是非常類似的。
大道至簡,真正的智慧往往都是相通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