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在經典原子模型中,電子被認為圍繞原子核旋轉,就像太陽系中地球圍繞太陽旋轉那樣。
如果是那樣的話,電子圍繞原子核運行時,就會釋放能量(電磁輻射),意味着電子将會逐漸失去能量,最終墜入原子核。電子不僅僅有動能,還有勢能,但是不管電子失去哪種能量,最終都會墜入原子核。這與地球圍繞太陽運行不同,地球圍繞太陽運行不會失去能量,可以一直運行下去。
但現實中我們并沒有發現電子墜入到原子核的情況,為什麼?
簡單說,我們不能把電子與原子核的關系看做地球與太陽的關系,電子并不是像地球圍繞太陽運行那樣圍繞原子核旋轉,電子并不能簡單地看做一顆行星,當然原子核也不能看做恒星。
電子是一種“概率雲”的方式出現在原子核周圍,也叫做“電子雲”,我們并不知道電子到底在什麼地方,隻知道電子在某個位置出現的概率。
同時電子在釋放能量(電磁輻射)時,也不是随意釋放的,必須“一份一份”釋放的,必須是最小能量單位的整數倍,而不能以任意小的能量進行輻射,言外之意,電子并不是随便釋放能量,如此一來就能保證電子不會墜入到原子核上。
同時,電子也可以吸收能量(電磁輻射),吸收能量時,也不是随意吸收的,也必須是最小能量單位的整數倍。
電子吸收或者釋放能量的過程,就是電子躍遷,能夠看出,電子的軌道并不是固定的,随時會發生變化,根據吸收或者釋放能量多少進行躍遷。
我們知道如果電子墜入到原子核,就會和質子融合,成為中子。但是有一個問題,質子質量加上電子質量并不等于中子的質量,而是略小于中子的質量,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是因為要想讓電子與質子結合,必須向它們施加能量,而能量也可以表現為質量,中子的質量除了包括電子和質子質量之外,還有施加的能量(質量)。
質量較大的恒星在死亡的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向内急速坍縮,電子被壓縮到質子,兩者結合成中子,形成中子星。
在量子世界,電子與質子之間雖然依靠電磁力相互吸引,但這種吸引力不足以讓電子質子結合在一起,因為電子有能量,除非有非常大的外部壓力,否則電子不會墜入到原子核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