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小測試:說起山東人,你首先會想到誰?
我到處問了一圈,得到的回答有:孔子、唐國強、莫言、大衣哥、鞏俐、倪萍、張海迪……以及一長串高級官員和知識分子的名字。
傳統、大氣、實在,這是大家評價山東人時,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
(一)
從2300年前的孔孟,到當代各界名人,山東人的形象一直都很“正”,這種“正”約等于傳統,也可以理解為“體制化”。
在最體制化的政界,孔孟後人們尊師重教,學而優則仕,頂級謀士、高級官員頻出,古往今來一直如此。
“體制”意味着主流,意味着層級,意味着按部就班随大流。山東人愛走尋常路,尋常路上走的人多了,便不可避免地内卷,比如高考和考編。
2021年,山東高考考生的985錄取率低至1.59%,全國排名第21,不到鄰省遼甯的一半,即便考分奇高,錄取率限定死了,山東考生又能奈何?
高考隻是卷的開始,有個說法:山東有兩種工作,一種是公務員,另一種是其他工作。2020年山東約41萬考生競争7360個公務員崗位,錄取率僅1.8%,比隔壁另一個内卷大省河南(2.14%)還難考。
錄取率低,隻能說明考的人多,但最終做成公務員的,就隻有那1.8%,那麼問題來了:絕大多數山東人在幹嘛?
真相出乎很多人的直覺:他們在體制外,在民營企業上班,在自主創業。
看一組官方數據:截至2020年底,山東省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占全部市場主體的比重超過98%。民營企業創造了山東61%的GDP、73%的稅收和84%的城鎮就業。在浙江,這三個比率分别是66%、73%和87%,兩相對比,山東有差距但差距很小。
山東是妥妥的民營經濟強省。
(二)
山東人“正”,也擅長幹“正”事。
就拿演藝行業來說,是非多、問題多,但到了山東人這裡,愣是能夠以“正”取勝。“正”是山東演員的集體調性,從青島人唐國強、菏澤人李雪健,到濟南人鞏俐、青島人林永健,再到濟甯人靳東、煙台人劉敏濤,個頂個的都是正劇台柱子。演正劇,沒人比得過山東人。
山東出了個“正午陽光”,名号帶“正”,拍的也全是正劇,三大當家侯鴻亮、孔笙、李雪都是土生土長的山東人,出手即經典,《闖關東》《溫州一家人》《戰長沙》《北平無戰事》《僞裝者》《山海情》,拍一部火一步,叫好又叫座,順帶着也讓靳東、劉敏濤這些山東面孔家喻戶曉。
題材既不玄幻也不穿越,演員既不賣嗲也不袒胸,就一個字:正。
山東人不愛标新立異、嘩衆取寵,但能把小事做大、老事做新,在新的機會出現時,下手比誰都快,隻是低調不聲張,悄咪咪地埋頭幹,悶聲發财外人不易察覺罷了。
用“守正出奇”概括山東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應該是恰當的。
日前,農業農村部管理幹部學院聯合阿裡研究院發布“農業數字化百強縣榜單”,山東17個縣市上榜,全國最多。
這17個縣市分别是:栖霞、壽光、郯城、萊陽、平邑、滕州、海陽、平度、膠州、青州、東阿、榮成、蒙陰、新泰、平陰、冠縣、曹縣。
其中幾個縣市名氣不大,有的外省人甚至沒聽說過,還有幾個是曾經的貧困縣。
但就是這麼一些起點不高的縣市,愣是不聲不響地靠山吃山、靠土吃土,先人一步,把農産品電商做得風生水起。
(三)
山東農民上網賣些啥?
按銷售占比排名,依次是雞胸肉、阿膠糕、醬類調料和海參。醬類調料賣得火,跟山東的國民套餐“煎餅 大蔥”有關。
阿膠,一種用驢皮熬制的滋補品,山東的産量占全國七成。高端食材海參也是山東特産,去年産量6萬噸,占全國近四成。
重點說說雞胸肉,能把這個生意做大,很能說明山東人的守正出奇。
山東是養雞第一大省,一年出欄超過22億隻,平均到全國14億人,人均一隻半。雞長肉最快,吃2斤飼料就能長1斤肉,這決定了雞肉便宜,養雞難賺錢。在山東聊城陽谷縣,有家叫鳳祥股份的企業,卻靠兩招從雞肉裡挖到了黃金。
第一招是創新,開創即食雞胸肉品類。
中國人以前不愛吃雞胸肉,嫌口感太柴,如同雞肋。但雞胸肉高蛋白、低熱量,是很好的健康食品,現在的年輕人注重體型,把它當主食吃。
鳳祥瞅準這個趨勢,推出即食雞胸肉,2017年上天貓開店,雞胸肉薯片、雞胸肉炒飯……花樣百出,第二年就斬獲天貓“餐桌升級引領者”大獎。這麼多年下來,穩穩的銷冠,市場份額超過11%。
第二招是出口,歐美人更愛吃雞,那就賣到歐美去,那幾家餐飲連鎖巨頭全是他的客戶。
今年一季度,鳳祥出口創收3.2億元,同比勁增七成。
一定要記住,山東不是内陸省份,是海洋大省,出海賺錢這件事,山東人賊溜。
就連阿膠這樣的土貨,山東人都能通過速賣通、LAZADA賣到東南亞。
道理不複雜:東南亞華人多,養生理念接近。
在濟南萊蕪北王莊村,村支書谷國明辦了個地毯廠,總共80個員工,其中60個是農民。為了把貨賣到國外,這位50歲的大叔聯系上阿裡巴巴國際站,從零起步學外語、學運營,學用數字工具。
他還研究各個國家的文化、習俗、審美,針對性地做設計、搞研發。歐美養貓的人多,傳統貓砂墊氣味大,還容易勾住貓爪,他就花半年時間攻堅,研發出無氣味、不勾貓爪的墊子,銷量輕松破百萬,登上銷量榜前三。
再看釣魚用的釣具,山東制造占全球八成,威海制造占全球六成,4000多家大大小小的企業,年産值超過200億。
燃星星之火的,是威海人陳光威,他隻有中學學曆,卻改變了行業、帶富了一方。
上世紀80年代,歐美已經普及碳纖維魚竿,中國人還在用竹竿釣魚,陳光威所在的石化廠連年虧損,他孤注一擲,幹脆轉型做釣具,死磕碳纖維技術,最終打破美日韓的技術壟斷。
圍繞一根小小的釣竿,威海人能發明600多項專利,做出2萬多個規格。這幾年,垂釣在國内流行開來,成為“中年男人最後的倔強”,通過天貓、抖音等平台,威海釣具又打開了内銷市場,最近幾個“雙11”都賺得盆滿缽滿。
“生菜大王”馬鐵民是青島萊西人,這位新時代的新農人每天賣出20萬棵生菜,冠絕亞洲,韓國進口市場是50%、新加坡進口市場的90%都歸他。
說老馬是新農人,因為他種菜靠高科技,他在溫室裝上阿裡雲農業大腦,随時調整溫度濕度光照度,棚内傳感器實時傳回數據,自動施肥澆水。
發現沒有?山東人幹的事都很“實”,但就是雞肉、生菜、毯子、釣具這樣的行業,山東人總能發揮強大的學習能力,摸清吃透、做大做強做出新花樣。
(四)
這一點跟山東人擅長考試是相通的。
考試這件事,一靠專注投入,二靠方式方法,對新知識新事物新機會,山東人的學習适應、變通執行能力極強。
to B to C,内銷外銷,阿裡巴巴的各個平台全部吃透;短視頻起來了,山東人又攻占淘寶直播、抖音快手。
菜農用AI種菜,大叔自學外語做跨境電商,從農業到制造業,山東人求新求變,給一個個傳統産業注入數字基因,成為數實融合時代的最大赢家。
一群擅長學習的人,必然是活潑活絡的。别看山東人憨憨的純純的,其實腦子裡全是點子。
1985年,張瑞敏“砸冰箱”,砸響了海爾的品牌,這創意這手法,領先南方同行十幾年。現在的海爾“人人創客”,進化成一家生态型企業。張瑞敏已經73歲,但腦子裡的點子似乎永不枯竭。
山東人的“點子多”,在新媒體時代被無限放大。
淄博土豪朱一旦,靠“有錢人的生活”紅極一時。最近幾年脫口秀火了,滿屏都是山東人,程璐、何廣智、孟川等等。
67歲的濰坊人莫言一臉嚴肅,看上去很無趣,直到最近幾年觸網,人們才發現:老莫竟然這麼逗。
69歲的青島人唐國強一本正經,演的全是大角,但僅憑一個廣告,外加一個金句,就成了B站頂流,他本人也不抗拒,大方地娛樂自己,也供大衆娛樂。
幽默是山東人的隐藏技能,透出他們骨子裡的自信和不安分,這種不安分與體制化反向,天生适合創業創新。
在菏澤曹縣大集鎮,全村人的驕傲、博士生胡春青2018年辭去鐵飯碗,帶着媳婦回到老家,幹起了淘寶店。
難道這麼多年的書白讀了?
家裡人起初反對,胡博士本人卻想得明白、回得堅決。幾年下來,夫妻倆原創設計、科學運營,淘寶店年營收已經達到千萬量級,書沒有白讀。
胡博士賣的是漢服,全國每三件漢服中,就有一件是從曹縣賣出去的。
曹縣以前産演出服,市場容量就那麼大,新一代曹縣人發現,年輕人越來越有文化自信,把漢服當日常服裝穿,行業前景很好。
先行者成功後,曹縣的服裝廠紛紛跟進轉型,一起打開了這片新天地。2016年~2020年這5年間,曹縣新增13個淘寶鎮、117個淘寶村,沖上了“全國淘寶村百強縣”第二名的高位,僅次于浙江義烏。
(五)
上面這些山東人的故事,本地人可能早有耳聞,外地人卻未必知道,聽了之後甚至覺得違和——我腦子裡的山東人不是這樣的啊。
這就是所謂的“刻闆印象”。
全國經濟老三的地位,不是考編就能考出來的,是1億山東人一個行業一個行業幹出來的。
去年,山東出台“十四五”數字強省建設規劃,大力推動治理方式、生産方式、生活方式三大數字化變革。
之前,37代表山東(行政區劃代碼),今天,山東人在齊魯大地上輕快地敲打着0和1。
一直以來,山東對外的名片都是“孔子 泰山”,高大正統,卻也遮蔽了山東人的多元性和現代感。
古老不等于守舊,傳統不等于呆闆,“守正出奇”,這是山東人做人做事的态度。
如果說儒家文化構成了齊魯大地的底色,數字經濟正在成為山東人新的底氣。
從民營經濟到電商創業,從張瑞敏到莫言,從正午陽光到魯派脫口秀,
當你在腦海中植入這幾個元素,
你對山東人的誤解自然也就瓦解了。
作者 | 海燕
來源:燕梳樓微信公衆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