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 | 艾葉粑粑
粑粑,南方人的魂。
“吃粑粑嗎?”
“啊??不吃不吃!”
“來一口試一下?”
“不了不了”
“嘗一口嘗一口”
“emmm…真香!”
如果說稻米滿足了南方人的肉身之欲,那麼粑粑則完成了南方人的靈魂升級。
這肉身之欲,可以說是老天爺賞飯吃。
而靈魂升級,就是他們的欲“粑”不能。
圖 | 源于網絡
一提到“粑粑”,我知道你在想什麼。
而我想說的是,此粑粑,非彼粑粑。
你以為的,是黑色的,而我說的,除了黑色,還有黃色、紅色……各種顔色、各種形态,應有盡有。
你以為的,俗稱“[shǐ]”,因民間大多地區,對它的幼兒用語是“㞎㞎”,可“㞎”字不常用,所以在網上常被訛寫為“粑”,造成極大的誤解。
圖 | 源于網絡-花甜粑,帶點禅意的美食
實際上,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粑粑是方言,指的是餅類食物。
在中國的長江以南,“粑粑”(bā bā)為陰平音,發音中帶着糯米香的柔和親切。
粑是一個後起之字:“米”和“巴”的組合結構,就能看出它與稻米之間的關系:用搗碎的糯米或其他糧食,做成的餅狀或團狀食品。
南方人的“粑粑”,叫法很魔幻。
前面加個動詞,就有了煮粑粑,烤粑粑,炒粑粑等說法。
前面加上名詞,又有了蘿蔔絲粑粑、紅米粑粑、堿水粑粑、高粱粑粑、艾葉粑粑、棉菜粑粑、蕨根粑粑等等。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尤其是在兩湖、安徽、江西、廣西、雲南等地,早就中“粑”已深。
在某個工作日的早上,習慣性起得太晚,來不及吃早點。
此時一個冒着熱氣的粑粑,就可以喚醒疲倦打瞌睡的心情。
忙碌過後,來塊粑粑,又能體會到”人間值得“的美味生活。
尤其到了寒冬,一家人圍在一起烤粑粑。
看着粑粑在火爐裡慢慢受熱膨脹,溢出十足的“粑”香,
咬上一口,哪怕是再冷的寒風,心窩裡也是暖融融的。
南方,出類“粑”萃。
圖 | 源于下廚房-艾葉粑粑
給我一坨粑粑,我能撬動整個地球。
——這是隻屬于山水之間的南方slogan。
相對于多平原的北方,南方多山。
在這裡,山間任何一種不起眼的食材,花瓣、野草等等,都能被南方人烹饪出造型百态、多滋多味的粑粑,成為他們味覺系統中最頑固且最熟悉的味道。
中國最好吃的粑粑,還要看南方。
圖 | 熙熙家的老爹 ©
雲南粑粑丨不可或缺的人間美味
在雲南,不管是在城市還是鄉村,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粑粑。
在這裡,“粑粑叫作燒餌塊”。
粑粑(餌塊)經過烘烤後,熱乎乎、軟綿綿的,加上幾根油條,又添些腌菜、醬料、豆芽等,
圖 | 小蛋殼o蕊蕊©-燒餌塊
一口下去,腦海就兩個字:滿足。
這是隻屬于雲南人的幸福,全滇銷量最高的,莫屬燒餌塊了。
還有全國聞名的官渡粑粑以及大理的喜洲粑粑,每年都吸引了無數外地遊客前往品嘗。
雲南粑粑需要用上下兩層火烤制而成,上面的火大一些,下面的火小些,稱為母子火。
圖 | 源于網絡-官渡粑粑
圖 | 源于微博-@小米粥iiii ——喜洲粑粑
在很多人看來,在好看又貴的美味佳肴面前,粑粑不值一提。
可在雲南人眼裡,粑粑這種土味十足的食材,才是最原汁原味。
粑粑在雲南人心中的地位,毫不遜色于麗江在雲南的地位。
安徽粑粑丨永遠忘不了的味道
每到農曆三月三上巳節(四大鬼節之一),安徽人有吃蒿(hāo)子粑粑的習俗。
▍此習俗源自一個古老傳說。
據說南海觀音菩薩給當地的一個老奶奶托夢,告訴她隻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才能平安渡過鬼節。于是當地人成群結隊,采摘青蒿做成粑粑。後來這個習俗延續了下來。
▍關于蒿子粑粑,還有另外一個版本。
相傳很多年前,一個強壯男子深夜趕路,突然摔倒并暈了過去,在昏迷過程中,因聞到蒿子氣味而醒來,那男子認定自己是被鬼魅迷惑,是蒿子救了他,後來便有了吃蒿子粑粑的習俗。
不管是哪個版本,蒿子粑粑都承載了安徽人祈福納祥的美好願望。
圖 | 源于網絡-蒿子粑粑
他們把蒿子粑粑又稱為“粘魂粑粑子”,意思是把魂魄粘住,不讓小鬼帶走。
蒿子粑粑以蒿子葉、米粉、臘肉制作而成。
可蒸可煎,蒸熟時保留蒿子的清香,油煎時蒿子粑無比脆口。
在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種抹不去的味道。
在安徽人心中,蒿子粑粑就是他們心裡永遠忘不了的味道。
貴州粑粑丨粑粑界的翹楚
在長江以南橫行霸道多年的“粑粑”,幾乎很多城市都能發現它的味道。
可要問到哪裡的“粑粑”種類最多、味道最特别,左算右算,貴州粑粑都能排在前列。
作為粑粑界的名媛,貴州有108條粑粑好漢。
黔西的糍粑包豆腐、威甯的小粑粑、興仁的盒子粑、岑鞏三穗的灰堿粑、織金的發粑和糯米鍋粑,六盤水的荞粑粑,赤水的豬兒粑、思南的花田粑、貴陽的洋芋粑、貞豐的粽粑、遵義的四彩甜酒粑……
動圖 | 源于網絡-貴州粑粑
貴州粑粑,風味繁多,但凡能見到、能吃的,都成了粑粑。
假如在貴州遇見當地人,對方會很主動推薦各種粑粑,問到“吃粑粑了沒?”
在貴州,若沒吃過10種以上的粑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去過貴州。
湖南粑粑丨舌尖上的家
一首童謠“月亮粑粑,肚裡坐個嗲嗲……”
從小到大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湖南人。
在湖南方言中,月亮粑粑,說的就是以糖油粑粑為代表的特色小吃。
圖 | 源于網絡-糖油粑粑
遍布大街小巷的糖油粑粑,由糯米制成,餡料是芝麻、花生等。
從糖油鍋裡炸出,胖胖的、圓圓的,黃的白的,紅的紫的……
脆香無比,甜而不膩,咬上一口,滿嘴都是幸福的味道。
圖 | 源于網絡-湖北的米粑粑
圖 | 源于下廚房-廣西的艾葉粑粑
還有湖南的米粑粑,浙江的粑粑,四川的凍粑葉兒粑,廣東廣西的艾葉粑粑等等,
南方粑粑實在是太多了,就不一一羅列出來了。
總之在南方,念一聲”粑粑“,立馬就會有應答。
在吃粑粑這件事上,南方人天賦異禀。
按用途,有祭祀粑粑、小吃粑粑等;按時節,又有端午粑粑、重陽粑粑的……
不同地方、不同場合,粑粑被賦予了不同的角色。
有用端午粑粑紀念屈原的,有用糍粑祭祀祈求豐收的,還有用竈粑粑迎接新年的……
在心靈手巧的南方人手裡,粑粑就是百搭的。
圖 | 燕驚寒 ©
沒有粑粑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在南方,每個孩子都喜歡粑粑,因為在孩子眼裡,粑粑=過節。
小時候的生活條件并不像現在這麼好,隻有逢年過節的時候,父母才給做粑粑。
每當這個時候,南方小孩都會興奮無比,因為要做粑粑了。
小孩會認真模仿長輩揉面的動作,有樣學樣,還不忘提醒長輩要在糯米粉裡加點水,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樣子。
把做好的粑粑,放在鍋裡的特定位置,提醒父母這是自己做的。
一副很會幹活的模樣,其實更多的是圍在桌子上貪玩,弄得滿臉白面,一鼻子的粉末。
這是南方人小孩的粑粑回憶,是關于家的記憶,裡面有父母的叮囑、家庭的溫暖,那是一段魂牽夢繞的牽挂。
粑粑,是兒時過節的味道,是再也買不到的溫暖。
圖 | 源于龍陵縣融媒體中 ©
今年清明的時候,我回了趟老家。
在學校老街的巷口,遇到了正在叫賣粑粑的老奶奶。
還是原來的味道,手工制的糯米粑粑,還是上高中時的價,5塊錢4個。
不同的是,以前老奶奶從褲兜裡掏出透明塑料錢袋,數着疊得整齊的一塊五毛,給人找錢。
而現在,生了鏽的老舊單車上挂着二維碼,掃下就可以了。
我付了錢,接下老奶奶遞來的糯米粑粑,大腦一下恍然了。
那個曾經的追風少年,從曆史記憶中重新被打撈起來。
他穿着白t恤,戴着黑框眼睛,笑容腼腆且拘謹。
他一路小跑,翻山越嶺,走出了大山故鄉。
可他一轉身,就被風吹散了。
圖 | 源于網絡
老奶奶收了錢,推起單車。
隻見她形影單隻,慢慢遠去。
隻剩下叫賣聲,久久在街巷裡回蕩着……
文章由國館原創,轉載請注明。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