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自考##高教通#
今日知識點分享———古今詞義的溝通(一)從現代漢語複音詞、成語、方言口語中了解古義某些詞作為單音詞獨立用時,它的古代詞義已經消失,但在作為一個語素構成雙音詞、成語時,古代詞義仍然存在。例:走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2.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古義:“走”表示“跑”;現漢:“奔走相告”“走投無路”等成語中,“走”作為一個語素,仍保留了古義。方言:唱歌“走調”、“跑調”。例:即1.匪來貿絲,來即我謀。《詩經》2.君子有三變:望之俨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論語》古漢語中表示“接近、走近”,現漢:“若即若離”中仍然表示“接近、走近”例:易逢醜父與公易位。(交換位置)世易時移,變法宜也。(改變)古漢語中意義是改變,現代漢語中有:交易、貿易、移風易俗
(二)從詞義的共同特點和相互聯系上去了解古義例:誣1.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2.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韓非子》“誣”的本義是“虛妄,不真實”,引申義為“欺騙”,把虛妄的事強加在别人頭上,有“誣陷”之意。古今詞義上有很明顯的關系。例:秉1.彼有遺秉,此有滞穗。2.或取一編菅jiān焉,或取一秉稈gǎn焉。本義是“禾束、禾把”,引申為:持、握(如秉燭夜遊);執掌、主持(如秉政);堅持、堅守(如秉公、秉正、秉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