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全景的蒼山洱海

全景的蒼山洱海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5 07:23:03

曾因污染而黯然失色的高原明珠洱海被擦亮,迎來複蘇時刻。蒼山洱海迷人的山水畫卷徐徐展開,成為無數人的詩和遠方。

全景的蒼山洱海(蒼山洱海重新成為)1

雲南省大理市古生村村貌與洱海風光 ( 胡超/攝 )

曾經,面對嚴峻的水體污染,雲南開啟了搶救性保護治理洱海工作,退塘還湖、退耕還林、退房還濕,禁磷、禁白、禁牧;現在,堅持全民、科學、系統、依法治湖和綠色發展,洱海保護治理及流域轉型發展成效不斷鞏固。

曾經,洱海暴發全湖性藍藻,水質急劇下降,保護治理工作警鈴陣陣;現在,湖水清清,波浪聲聲,洱海水環境質量總體穩定,2020年和2021年實現水質為優,治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近年來,圍繞洱海保護治理工作在水質環境、治理理念、發展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極大變化。曾因污染而黯然失色的高原明珠洱海被擦亮,迎來複蘇時刻,迷人的山水畫卷正徐徐展開。

這裡是詩和遠方

今年53歲的楊曉雪是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生态環境廳駐大理州生态環境監測站副總工程師。1991年大學畢業後,楊曉雪回到監測站工作,與洱海保護結緣。三十多年來,她像醫生一樣為洱海“把脈問診”,守護着這面大湖。

洱海湖泊面積252平方公裡,蓄水量29.59億立方米,是雲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也是大理人的“母親湖”。在這裡,看得見山,望得見水,是群衆心中永遠的鄉愁。20世紀80年代,洱海水質較好。但随着洱海流域經濟發展、人口聚集和生産生活方式變化,洱海由貧營養湖泊向中營養湖泊再到富營養湖泊演變,水質急劇下降。

1996年,洱海暴發全湖性藍藻,水質堪憂。“洱海水面被一層綠色的藻類覆蓋,走到水邊,氣味刺鼻。”楊曉雪心目中,這已不是兒時清澈見底的洱海,母親湖生病了。她和同事奔走在洱海邊,全部水樣取完得花上一整天,回來後連夜分析測試。

面對嚴峻形勢,當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洱海保護舉措,實施取消網箱養魚、取消機動船的“雙取消”措施,開展退魚塘還湖、退耕還林、退房屋還濕地的“三退三還”工作……但保護治理沒有趕上污染負荷加重的速度,洱海水質處在波動下滑階段。2015年底,水質走低的趨勢仍沒有被徹底遏制。

“洱海病得不輕,再不采取斷然措施恐怕就來不及了。”楊曉雪憂心忡忡。2016年11月,洱海治理攻堅戰全面啟動,這讓楊曉雪看到希望。随之而來的是洱海水質監測頻率提高,監測站工作量激增。“能讓洱海水質好一點的話,再苦再累都值得。”楊曉雪語氣堅定。

經不懈努力,洱海保護治理成效明顯。2021年未發生規模化藻類水華,生态環境部公布的洱海水質評價結果連續兩年實現水質為優。“洱海保護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從搶救性治理階段轉入保護性治理和生态修複階段。”大理州委書記楊國宗說,洱海水環境綜合整治入選中央生态環境保護督察整改見成效典型案例,全州上下必須提高政治站位、時刻保持清醒,洱海保護治理需久久為功、持續發力。

2018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楊曉雪深知“良好的生态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她見證着洱海水質變好,也發揮專業優勢推進洱海保護工作。“給洱海拍照不需要技術,怎麼拍都美。”現在,漫步洱海邊,楊曉雪時不時會拍上幾張洱海照片,洱海之美讓她自豪。

湖裡碧波蕩漾,岸邊草地林地綠意盎然,環湖的濕地、灘塗恢複了“野态”……目前,環洱海而建、全長129公裡的生态廊道全線貫通,其中洱海西岸的46公裡段成為大理新的“網紅打卡地”,遊人漫步生态廊道,一步一景,趣味橫生,仿若入畫。

全景的蒼山洱海(蒼山洱海重新成為)2

2021年8月4日,遊人在大理市洱海生态廊道上騎行(梁志強/攝)

以前,這裡卻是另一個模樣:生态廊道原址上布滿沿湖而建的民房。大理鎮才村村民陳建雄感歎:“房子直接建到水邊,天然湖岸線遭到破壞,不僅風景全無,污水還直排洱海,造成污染。”

現在,洱海流域築起了一道“綠色”防線。“系列舉措中,生态廊道令我印象格外深刻。”工程指揮部工作人員趙婷說,生态廊道着力将洱海湖濱帶恢複到天然狀态,大大削減了入湖污染負荷。

洱海生态廊道的美麗景色被25歲的大理女孩施雨一一攝入手機,并編成短視頻在朋友圈裡展示,驚豔了遠方的朋友。“我從小就看爺爺拿着相機拍洱海,後來爸爸也跟着爺爺拍洱海,我呢,耳濡目染,也學會了攝影。不同的是,我用手機拍,短視頻居多。”談起一家三代人聚焦洱海的事,施雨如數家珍。

施雨的爺爺施作模今年85歲,第一張洱海小普陀照片拍攝于20世紀60年代,近年來他在熟練使用數碼相機後,又拍攝了近萬張洱海照片。“這裡就是詩和遠方!洱海的明天會更好!”施作模說。

全景的蒼山洱海(蒼山洱海重新成為)3

2021年1月,施作模與兒子施雲東、孫女施雨在洱海邊攝影采風(江文耀/攝)

全景的蒼山洱海(蒼山洱海重新成為)4

施作模兒子施雲東拍攝的洱海風光(資料照片)

這裡留山水鄉愁

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村民何利成泡上一壺香茗,坐在客棧小院裡的桌旁,眼前是碧波蕩漾的湖水。院裡的梨樹開滿白色的花朵,微風拂面,清香陣陣,三三兩兩的花瓣在身旁飄落。

與洱海一步之隔,2012年,何利成将自家的白族民居改造成客棧。遊客紛至沓來,體驗蒼洱秀色,也給一家人帶來收益。“畢竟,靠水吃水嘛,哪想到會污染它。”何利成一臉腼腆。

讓村民們沒想到的是,明珠一樣的母親湖在眼前變暗:随着大理城市建設不斷推進,加之一年上千萬人次的旅遊流動人口,遠遠超出洱海環境承載能力,水質急速下降,1996年和2003年,洱海兩次暴發全湖性藍藻。“山清水秀才有鄉愁,污水秃山人都不來。”何利成和湖畔的村民們看着洱海生“病”,心焦不已。

時不我待。各種“重拳”舉措陸續推出,砸向污染“病竈”。2016年11月,雲南開啟搶救性保護工作,從環湖截污、生态搬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河道治理等多個方面着手,全面打響洱海治理攻堅戰。

2017年,一紙“最嚴治理令”為洱海流域2400多家餐飲和民宿按下“暫停鍵”,何利成家的客棧被關停一年多。2018年,根據洱海保護的需要,何利成家将房子整體後退7米,院子一側的耳房部分拆除。

“我覺得值!如果洱海被污染了,損失無法估量。”何利成說。現在,采取環保措施的客棧一滴污水也流不到洱海裡,這令他很自豪也很心安。

“前些年,村民環保意識很差,無序建房多,垃圾随手亂扔,污水直排洱海。” 提起過往,灣橋鎮古生村黨支部書記何橋坤直搖頭。他說:“不能讓洱海毀在我們這代人手裡。”

構建“戶保潔、村收集、鎮清運”的垃圾收集清運長效機制;實施村落污水收集管網擴面建設,實現到戶收集全覆蓋,集中收集處理庭院污水……何橋坤說,村裡還新建多塘系統、藍藻處理池,有效淨化農田尾水。

現如今,洱海流域群衆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古生村村民李德昌一有時間就會到洱海的河灘上走走。“隻要有時間,我都會打掃灘地上的生活垃圾,打撈近岸的死亡水生植物和水藻。”李德昌說,目前他還是義務的生态環保宣傳員,給旅客講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在洱海邊守護鄉愁。

全景的蒼山洱海(蒼山洱海重新成為)5

3月25日,李德昌在古生村洱海邊河灘上打掃近岸垃圾(周磊/攝)

像古生村一樣,洱海保護各項舉措紮實有效實施。面朝洱海,風情濃郁,景色秀美。衆多遊客來古生村的農家小院,心頭萦繞着濃濃的鄉愁。“我們有責任保護好這片綠水青山,讓子孫後代也能享受到。”何利成說。

保護與發展同行,近年來,大理州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路徑,持續鞏固“三禁四推”(即禁止銷售使用含氮磷化肥和高毒高殘留農藥、禁止種植以大蒜為主的大水大肥農作物,大力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農作物綠色生态種植和畜禽标準化及漁業生态健康養殖)成果,加快推進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及産業轉型發展。

何利成也找到了“新工作”。2021年,他向雲南農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承包下古生村村口的580餘畝土地,在公司的指導下輪種水稻和油菜,生産古生村“洱海留香”生态米、綠色菜籽油等農産品。

全景的蒼山洱海(蒼山洱海重新成為)6

3月25日,何利成在“五彩油菜花”田中察看作物生長情況 (丁怡全/攝)

“無論是大春的水稻,還是小春的油菜,種植全流程都嚴格遵守洱海保護、生态種植的要求,不用化肥,不施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何利成說,綠色生态種植模式有效降低了農業面源污染,同時讓農産品有了更高的價值。

何利成還在朋友圈裡給生态米打起廣告,一公斤生态米16元,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源源不斷。根據統計部門數據,近幾年,洱海流域化肥農藥使用量呈逐年下降趨勢。

“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和“洱海清、大理興”的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洱海治理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事,要留住鄉愁。”李德昌說。

這裡推綠色治湖

亂放成堆、臭氣熏天、髒水橫流……幾年前,洱海周邊十多萬頭牛每天産生的糞便,頗讓當地政府和老百姓頭疼。一年産生的牛糞,除一部分還田外,大量被亂堆放在村民房屋旁、河邊、路邊,影響村容村貌和環境,還對洱海造成污染。

如今,一套從養殖場到牛糞收集站、牛糞加工廠再到田間地頭的牛糞處理機制讓牛糞被加工成有機肥,成為村民眼中的“寶貝”。

大理市上關鎮漏邑村的村民蘇建益養了50多頭奶牛。每隔一天,他都會往上關牛糞收集站跑一趟,把牛糞送過去銷售。每噸牛糞能賣80元,一個月下來,僅賣牛糞就能掙4000多元。

像蘇建益一樣,洱海流域衆多的養牛戶告别了為牛糞處置犯愁的日子,不但有牛奶收入,還有了特别的“牛糞收入”。雲南順豐洱海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鐘順和說,為保護洱海出一把力,公司走上了做有機肥料的道路。

農戶拿實惠,企業獲原料,洱海得治理。“牛糞大王”鐘順和變糞為寶,蒼山洱海間“點糞成金”的做法被大家津津樂道,成為洱海治理的一項生态舉措。

鐘順和也在古生村流轉了200畝農田,大春種水稻,小春種油菜,使用有機肥種植。“綠色種植,要取得有機模式認證,現在我們生産的一公斤稻米可以賣36元。”鐘順和說,群衆實現綠色發展,洱海才能越來越好。

2021年,洱海流域新增海西片區土地流轉2.36萬畝,建成高标準農田9.47萬畝,收集處理畜禽糞污16.08萬噸,“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種養旅結合’分區防控模式”入選全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典型案例》。

大理還加快流域種植和養殖業結構調整,實施綠色生态種植30萬畝,奶牛存欄從10萬頭減少到3萬頭,大理市創建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加快旅遊業轉型升級,搶抓大滇西旅遊環線建設機遇,以智慧景區、特色小鎮等建設為抓手,大理市成功創建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楊國宗說,加快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産業培植,2020年中草藥種植面積約56萬畝,總産量超10萬噸。

目前,按照堅持系統治湖、科學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的理念,當地圍繞綠色發展,全力擦亮這顆高原明珠:

——“十三五”期間,大理州累計投入資金315億元,對洱海進行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是“十二五”期間的7.5倍;完成環湖1806戶生态搬遷戶的住房拆除任務,騰退近岸土地面積約1029畝。

——科學治湖持續深化,科技支撐作用發揮更加充分。古生村科技小院有序推進,數字洱海監管服務平台2.0版本上線運行,智能感知、數據共享、分析預警、監管服務等功能不斷完善。

——依法治湖持續深化,法治保障長效機制日益健全。出台《洱海保護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和規範農村個人建房、餐飲客棧經營、船舶管理等配套政策,依法科學劃定洱海一、二、三級保護區,洱海湖區及一、二級保護區界樁、标識布設工作全面完成。

……

楊國宗說,當前洱海保護精準治理及流域轉型發展正處于曆史性轉折的關鍵節點,要以“等不得”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抓實抓細洱海保護精準治理及流域轉型發展各項工作。持續鞏固洱海水質穩定向好成果,全力推動洱海水質、水環境、水生态“三位一體”同步改善。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王長山、丁怡全、王明玉

來源: 瞭望東方周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