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的曆史源遠流長,也留下了很多精彩的詩篇,也留下了很多耐人尋味的文人轶事。
在詩歌當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引用他人詩句的形式,此所謂用典的一種。古典詩詞當中,很多情感的表達都用意象來指代,而且這種意象和情感之間形成了相應的關系,後人在想表達這種情感的時候都沒有直接說這種情感,而是用情感相配合的意象來說明,賦予了詩歌獨特的審美韻味。
但對于大多數古詩來說,最多也不過是用其中的一句或者兩句詩詞,進而擴充自己的詩詞意象和意境表達。但是有一首宋詞,将這種擴充到了極緻。
西塞山邊白鹭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一首宋詞就是宋代蘇轼的《浣溪沙·漁父》,看上去是蘇轼的作品,但實際上我們能夠看得出我們最熟悉的一首唐詞的原貌,那就是張志和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然後拿這兩首詩詞加以對比,就會發現,蘇轼把張志和的這首詩詞一個字都沒有變動,甚至連順序都維持原樣,隻不過擴充了15個字。
分别是相片當中的“散花洲外片帆微”,以及下片當中的“自庇一身”和“相随到處”。
如果說要評選最任性的引用典故的唐詩宋詞,蘇轼的這一首詩詞一定榜上有名。顯然此時的蘇轼已經超越了一般程度上的寫詩作詞,而是達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最大程度地顯現出自身的文學才華。
一句話,寫詩作詞就像是玩兒。
不過即便如此,相片當中的“散花洲外片帆微”,這七個字讀起來還是很美的。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輕輕地飄動,散花洲是一個地名,散花洲的江上看到片片白帆,和第一句當中的飛鳥白鹭相得益彰。構成了青山綠水當中白顔色的色彩之美。
下片當中的擴充就像是添加的形容詞一般。寫這個漁夫“相随到處”的“青箬笠”。與鬥笠相伴的是綠蓑衣,更加細緻地刻畫了漁夫的形象,也更加真實地反映了漁夫的惬意生活。
抓住一首唐詞,加上15個字就成就絕世名篇,蘇轼何樂而不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