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昆蟲的鼻子就是它的觸角

昆蟲的鼻子就是它的觸角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7 00:55:09

最近收到了一本書,一本八開的大書--《不可思議的昆蟲大書》,這書攤開之後可以将我的23.8英寸電腦顯示屏遮蓋得嚴嚴實實,可以說是我的書架上最有牌面的一本書了。

昆蟲的鼻子就是它的觸角(地球的主人們昆蟲)1

翻開書,裡面并沒有密密麻麻的陳列諸多昆蟲圖片,作者深谙中國畫留白精神,往往是一頁紙的篇幅,隻放一張手繪的昆蟲高清大圖。

看到這樣的編排方式,我是有點疑惑,後來想想不禁釋然:

昆蟲知識對于普通讀者來說,是一門過于專業,甚至有點枯燥的學科知識。如果作者像百科全書一樣分門别類列舉一堆昆蟲特性和圖片,我相信這書,很快就成為很多人家裡墊桌角用的磚頭。

因此作者選擇了将精力集中在特定種類昆蟲中,用對單一昆蟲的深入理解來代替多樣性。

翻開這本書第一頁的内容,就足夠吸引我這種昆蟲知識近乎為零的小白,作者提到“(昆蟲)是地球上最強大、最有用、最麻煩和最成功的動物”。

昆蟲的鼻子就是它的觸角(地球的主人們昆蟲)2

對此,我的第一感覺是懷疑。

緊接着作者用事實解釋了這一點:原來昆蟲的數量十分龐大,已經被人類命名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其中昆蟲占了三分之二。

如果有一天外星人來考察地球,僅從數量上來定義,在它們眼中,地球其實是被昆蟲主宰的。

書中介紹了很多昆蟲的有趣習性,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于生存的話題。

在人類世界裡,當我們的權益受到了侵犯,我們可以明正言辭地告誡對方:你侵犯了我的合法權益,我會訴諸法律來保護自己。

但是在昆蟲的世界裡,并沒有警察、法官之類的角色。

那麼它們有哪些保護自己的方式,它們有哪些獨特的生存技能呢?

第一種方式是外表的顔色。

比如毛蟲曾經有過粉紅色、淺紅色和血紅色條紋,但是前兩種最後滅絕,這是因為鳥兒看到血紅色,容易産生畏懼心理,而看到粉紅色和淺紅色,會直接吃掉,所以導緻留存下來的是血紅色條紋的毛蟲。

這正是昆蟲獨特的技能,他們通過模仿更有威懾力的生物,采用狐假虎威的方式來欺騙天敵。

這種模式後來被人類借鑒,進而産生了一個新詞“拟态”。咱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交通指示牌、信号燈甚至工程車,都借鑒了“拟态”的思路。

第二種方式是發出噪音。

到了夏天,最常見的昆蟲噪音,應該是幾乎無處不在的蟬鳴。小時候我一直奇怪,為什麼蟬會不停地叫,讀完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蟬之所以不厭其煩的制造聲響,是為了驅散自己的天敵鳥類。

蟬鳴的音量可以達到120分貝,這相當于一架飛機起飛的轟鳴聲,覆蓋範圍遠遠超過了鳥類的聽力承受能力,所以可以趕走鳥類。

但這種做法,也可能會損傷蟬自己的聽力,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蟬做了一些有意思的生物演化:它的聽覺器官是通過一種薄膜和鼓室相連,當鼓聲響起,蟬會自動封閉聽覺器官。

更有意思的是,原來蟬鳴雖然很吵,但卻并非通過嘴來發聲,而是身體兩側的腹部長着鼓室,内部有一根“鼓槌”,這種“鼓槌”是一種特殊的鳴肌,每當“鼓槌”敲打鼓面,就可以發出又響又快的蟬鳴。

另一種有意思的生存方式,是發出詭異的味道,比如我們熟知的放屁蟲。

昆蟲的鼻子就是它的觸角(地球的主人們昆蟲)3

放屁蟲并非某個蟲類,而是大約500種蟲類的合稱,大緻分為了氣布甲和屁布甲兩種。

書中介紹的是氣布甲。

氣布甲體内有兩個小袋子,裡面裝着不同的液體。

當氣布甲不開心或者發現危險,就會在肚子裡将兩個袋子打開,混合後的物質會産生超過100度的漿液,随着一聲巨響,氣布甲像發射火箭炮一樣,将漿液射到目标物身上。

正是靠着這種特殊技能,氣布甲可以成功地抵禦青蛙等天敵。

書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昆蟲知識,看得我不停按圖索骥,網搜對應昆蟲的更多資料。

最後聊一下作者背景和個人吐槽:

作者巴爾特·羅塞爾是荷蘭的一位生物工程師、企業和發明家,而繪者梅迪·奧伯恩多夫曾經拿過2019年荷蘭“最美的書”稱号的女士。

昆蟲的鼻子就是它的觸角(地球的主人們昆蟲)4

讀完整本書,個人覺得插畫方面将具體昆蟲用手繪放大的形式展現,的确很有創意。但這也限制了很多内容的展現。

比如在第54頁解釋飛蛾與蝴蝶不同的章節裡,提到兩者在休息時候,蝴蝶翅膀是合攏,而飛蛾翅膀是平攤着。

讀到這裡,我特别想看看兩者的對比圖,但是對應的插圖,飛蛾和蝴蝶卻都是平鋪。雖然這能更好展現昆蟲的樣貌,卻不可否認地喪失了一點閱讀時效性的樂趣。

類似的情況在書中出現過多次,個人覺得:本書的文字優秀性超過了插圖,如果插圖可以從文字角度多展現昆蟲的動态,多捕捉生活化的場景,想來會吸引更多的我這類吹毛求疵的讀者。

最後希望見到兩位作者後續更多的作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