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光是大人,在教育部門發布家政勞動加入中小學課程後,收納整理也在孩子之間也刮起了不小的風浪。
了解了整理收納的重要性後,我們先來學習一下親子整理術的基本規則,其實就隻有一個,那就是“放回原處”,這個規則同樣适用于所有整理。一起來看看怎樣做到“放回原處”呢?
整理并不是把亂的房間收拾幹淨,收好的物品使用以後立刻放回原處,才是整理。
把放在“收納場所”的物品取出,在“使用場所”使用,然後再放回“收納場所”,物品不斷地被循環使用。
(一)決定“固定位置”是關鍵上圖中:“放回”的箭頭指向的是“收納場所”,如果不決定收納場所,這個循環就會停止。
随便決定收納位置可不行,物品盡量放到方便拿的地方,不用去想“是在哪裡來着?”而是讓人自然想到“一定是在這裡”。
決定物品固定位置的時候,把同類物品都放到一起就一目了然了。
如果随意決定放置的位置,取出和放回的時候就會猶豫,“是放到哪裡去了呢?”
錯誤的觀點:不知道該放到哪裡時就交給媽媽,孩子卻一直不知道固定位置在哪裡?
固定位置的決定方法:1. 先把物品分成大類放到固定的位置
孩子把什麼物品分為同類,家長可以給出建議,但也要尊重孩子的世界觀。
2. 隻要一個動作就可以把物品放回去
決定固定位置的時候,比起“容易取出”應該更着眼于“容易放回”,減少日常壓力;
在站着就能夠到的範圍内收納物品;能否用一個動作就放回去。
3. 在使用物品的附近設置整理的地方
做動作的地方和整理的地方分開太遠了
(二)決定“固定量”,知道“剛剛好的量”如果能夠好好使用物品,整理也就很輕松。要發現“剛剛好的量”就要先決定固定的量。一旦有了固定的量,就會知道,在這個固定的量中,一切很順利還是麻煩不斷,或者是東西浪費?還是用不完?
明白了就可以修正固定量的大小,設定“剛剛好的量”。
固定量的決定方法:1. 設定為現在所使用物品都能整齊放入的量
取出“不穿的衣服”足夠放入“現在穿着的衣服”的量就好了。
人隻有一個身軀,一天隻有24小時,即使腦腦子老是在想“想要這個想要那個”,實際上使用物品的量也是有限度的。
這個限度的基準就是“固定的量”,也就是剛好可以用完的量。
2. “使用中的物品 備用品1個”是基本量
現在這個時代,即使沒有儲備需要的物品也可以馬上買的到,所以請盡量少放一些備用品。
如果橡皮用完了,就用備用的橡皮。備用的橡皮使用了以後再買下一塊備用橡皮就可以。
想到現在需要某件東西,就去尋找需要的物品并湊齊,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
3.可以用完的量就是剛剛好的量
(三)通過“丢棄”完成“生活的循環”身邊的物品要好好使用,不用東西就完完全全讓他從你身邊消失。家的外面購買物品,新加入循環,再通過丢棄這個動作離開這個循環。家和外界聯系着,我們才能經營每天的生活。
我們要通過丢棄來平衡購買所增加的量,有意識的去丢棄,才能完成生活的循環。丢棄并不僅僅指丢棄垃圾,還包括把物品送給别人,或者是賣到自由市場等,讓物品離開循環到外面去。
“丢棄”的決定方法1. 扔掉還能用卻不會去用的東西
如果無法物盡其用,留着也是浪費,扔掉身邊“能用卻不會去用”的東西。就能把實用物品維持在剛剛好的量上,好好用完之後放回原處,從而讓“生活之環”流動起來。
2. 有意識地去判斷物品是否“用完”
扔掉用完的物品就說明你已經有效地使用過它。
做出“用完了”的判斷,不光是因為“壞了”,還有“我已經用夠了,不會再用了”,扔掉不用的物品就能夠讓使用中的物品派上更大的用場,換句話說就是在珍惜物品。
3. 如果因為回憶而無法丢掉就要珍惜
“有回憶的物品”是和使用不使用沒有關系的重要物品,重要物品就要珍惜。比如有回憶物品箱,回憶物品架,什麼都好。
不是隻要有回憶的物品就都得保存起來。而是要讓孩子自己去判斷這個物品是不是值得放到特别場所的“特别物品”。要把這些物品的量維持在一個精華的程度。
那麼以上,就是今天介紹的親子整理幹貨啦~往後小編還會給大家介紹更多實用的整理收納技巧~記得關注我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