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城市化的腳步,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湧入城市,在城市中尋找工作機會。
這些農村居民有一部分人放棄務農,轉而從事勞動密集型行業;也有一部分人是在農閑時,找一份工作,增加收入,主要從事的工作也是工業、建築施工等勞動密集型行業。
這些農村居民,大部分并不擅長農業生産之外的技能,無法勝任專業技術崗位。幾十年的發展中,産生于農村,依靠父子、親族之間代代相傳的,一些充滿鄉土風情的手藝,已逐漸失傳。
曾經,訂單不斷,一人養活全家的盛況已不複存在。這些曾經改善了無數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行業,卻再無人問津。
村中打家具在過去的農村,每當家裡有人結婚,或者添丁進口,需要添置家具時,就會請來村裡擅長制作家具的手藝人,上門量尺寸,使用客戶提供的木料,在雇主家裡現場制作。
這些手藝人制作出的家具,質量好,價格低廉,經久耐用。因此,擁有一手高超的木工技能,能夠讓手藝人在那個物資匮乏的時代,生活富足、廣受追捧。
木匠,起源于中國古代,已有上千年的傳承。在博物館中能夠見到的古董家具,采用檀木、黃花梨等名貴木材,運用線雕、浮雕等精湛雕刻技法,镌刻精美花紋圖案,代表着中國古代木匠的最高水平。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榫卯結構(通過在木材上制造出能夠鑲嵌連接的凹凸部位,實現完美拼接),就是古代匠人的智慧結晶。
農具匠人農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于農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實用高效的農具是農民的“好幫手”。
這些農具,是一代代農民在實踐中研究創造,後人傳承與改進的。在幾十年前的農村,農具的制造,主要依賴于鐵匠。
他們把鐵打制成需要的形狀,制造出農民需要的農具。用于取暖的爐子,水壺,廚具等生活用具也可以需求鐵匠的幫助。
而這些手藝人,早已失去了生存空間,也不會有人再去學習這些技術。
焗匠搪瓷制造的餐具,圖案精美,光滑,耐用,廣受農村居民青睐。當這些搪瓷餐具出現破損時,直接丢掉對于節儉的人來說比較可惜。因此,就産生了焗匠這個行業。
手藝人們帶着自己的工具走街串巷,哪一家有修補的需要就會叫住這些手藝人,一陣叮叮當當過後,搪瓷餐具上出現一塊銀色的痕迹,就已經修不好了,再去裝水也不會漏水。
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農村居民生活簡樸。皮鞋在當時是一種奢侈品。
一雙皮鞋要穿好多年,并且隻有在重要場合,才會穿出來。當皮鞋發生破損時,會請鞋匠進行修補,貼底,經過鞋匠的打理,舊皮鞋煥然一新。
像這樣的鄉土行業還有許多,均源于農村的生活需要,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鄉土文化。
消失原因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生活不再拮據。
當餐具出現破損時,可以直接換新,不再需要修補,農村也不再需要焗匠;皮鞋也不再是奢侈品,一雙鞋可以隻穿幾次,也不再需要鞋匠。一些手藝不再被市場需要。
科技發展水平的提升,使産品生産工廠化、規模化。規模經濟的存在,讓産品的價格下跌。
手藝人受限于産業規模和工具,制造同類産品花費的時間更長,因此,産品價格也高于工廠流水線産出的産品。手藝人逐漸被工廠擠占了生存空間。
而且,手藝需要傳承。當這些手藝不再能夠賺錢養家,也不會再有人主動去學習這些手藝。
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擠占了鄉土手藝的生存土壤,這是時代的必然。
但是,這些手藝的背後,代表着一種鄉土文化。這種文化,能夠給困境中的農村居民,帶來溫暖和力量,這樣的文化,需要傳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