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中科大世界級科研成果

中科大世界級科研成果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2-21 16:17:14

中科大世界級科研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科技創新加速發展,實現重大曆史性跨越,成為重塑全球創新格局的強大正能量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國科學院認真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始終牢記對中科院提出的“三個面向”“四個率先”要求,深入實施“率先行動”計劃,全面推進改革創新發展,各項事業取得顯著成就,呈現創新人才輩出、創新成果湧現、創新亮點紛呈的生動局面,引領帶動我國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作出了重大創新貢獻,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中科大世界級科研成果?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科大世界級科研成果(中科院的重大科技成果産出)1

中科大世界級科研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科技創新加速發展,實現重大曆史性跨越,成為重塑全球創新格局的強大正能量。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國科學院認真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始終牢記對中科院提出的“三個面向”“四個率先”要求,深入實施“率先行動”計劃,全面推進改革創新發展,各項事業取得顯著成就,呈現創新人才輩出、創新成果湧現、創新亮點紛呈的生動局面,引領帶動我國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作出了重大創新貢獻。

一、重大成果産出能力顯著提升

五年來,中科院堅持“三個面向”,狠抓重大科技成果産出,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産出了一批舉世矚目的重大原創成果,在一些重大創新領域實現了從跟蹤為主向并跑和領跑的曆史性轉變。

——在2017年3月湯森路透發布的第二屆“全球最具創新力政府研究機構25強”中,中科院是我國唯一上榜的科教機構,居第十一位,比2016年第一屆上升了5位。

——根據國際公認的衡量基礎研究影響力的“自然指數”排行榜,在包括大學、政府研究機構、企業、醫院和非政府組織等綜合排名中,中科院連續5年位列全球榜首。

——在2017年新年賀詞中列舉的4項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國天眼”、“悟空号”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墨子号”量子科學實驗衛星3項成果全部由中科院完成;在第四項成果神舟十一号和天宮二号交會對接任務中,中科院是主要承擔單位之一。

——在科技部發布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學進展”中,有7項由中科院牽頭或參與完成;在兩院院士評選出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有8項由中科院牽頭或參與完成。

——作為第一完成人或第一完成單位,共獲國家自然科學獎78項,占全國的34.7%,其中一等獎3項(全國共4項);獲技術發明一等獎和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共7項。五年來,謝家麟、鄭哲敏、張存浩、趙忠賢等4位院士先後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由于取得世界領先成果,多位優秀科學家代表我國首次獲得國際重要科技獎項,顯示了我國科技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例如,王贻芳院士2015年獲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首位獲獎的中國科學家),曾慶存院士2016年獲國際氣象組織獎(國際氣象界最高獎),姚檀棟院士2017年獲維加獎(相當于地理學領域的諾貝爾獎,是首位獲獎的亞洲科學家)。

——以支撐服務“一帶一路”為重點,建設了9個海外科教基地,實現了我國科研機構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零的突破;創立了帶路沿線國家科學院聯盟,是我國創立的首個實質性、綜合性國際科教組織;在科技支撐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通過科教融合培養創新人才,向社會輸送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為人才強國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五年來,共授予各類學位7萬多個,其中博士學位2.9萬個、碩士學位3.4萬個;目前在學學生7.5萬人,其中研究生6.7萬人。此外,還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在學學生800人。

——五年來,全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使社會企業新增銷售收入1.7萬億元、利稅2289億元;院所投資企業營業收入1.7萬億元,上繳稅金450多億元,提供就業崗位15萬個。例如,上海有機所腫瘤免疫治療藥物單項成果轉化效益達4.57億美元,新松公司移動機器人市場份額世界第一,科大訊飛在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最聰明50家公司”榜單中排名第六。

二、标志性重大成果不斷湧現

五年來,中科院在鐵基高溫超導、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蕩、先進核能、幹細胞與基因編輯、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跻身國際先進或領先行列;在深空、深海、深地、網絡空間安全和國防科技創新等重大戰略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在機器人與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藥創制、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農業科技創新、資源生态環境、防災減災等方面,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轉化示範工程落地生根,取得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

(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6項)

1、量子通信領域全面保持國際領先地位。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号”圓滿實現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地星量子隐形傳态等三大科學目标,具有裡程碑意義。“首次實現多自由度量子隐形傳态”被評為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十項重大突破榜首。建成了光纖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量子通信裝備為黨的十八大和閱兵等重大活動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

2、量子計算領域實現重大曆史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十光子糾纏操縱的基礎上,自主研制世界首台單光子量子計算機,為我國努力實現“量子引領”目标奠定了堅實基礎。

3、“中國天眼”(FAST)建成啟用。這是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将為探索宇宙奧秘提供獨特手段,為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發展和國際科技合作提供世界領先的創新平台。2016年9月落成啟用,緻信祝賀。

4、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獲得重大科學發現。“悟空号”是迄今世界上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分辨率最優的空間探測器,其探測與研究成果即将發表,将引起國際廣泛關注,有望推動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取得重大突破。

5、凝聚态物質科學研究取得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系列重大突破。高溫鐵基超導體發現及物理性質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首次發現外爾費米子,首次發現拓撲半金屬态,首次觀測到三重簡并費米子,在鐵基超導體發現純的馬約拉納零能模。與清華大學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驗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6、我國空間科學研究進入世界前列。自主研制并成功發射了我國首顆返回式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号”、世界首個碳衛星、世界最高靈敏度和分辨率的硬X射線望遠鏡等多顆空間科學實驗衛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學發現和實驗驗證成果。

(二)面向國家重大需求(8項)

7、在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中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在神舟十号與天宮一号交會對接中,牽頭完成空間應用系統研制任務;在神舟十一号與天宮二号交會對接中,牽頭完成三大科學領域的全部14項科學實驗。在嫦娥系列任務中,完成了地面應用、有效載荷和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等關鍵任務,為工程圓滿成功發揮了重要作用。嫦娥三号探測器上的8種科學設備中,7項由中科院研制。

8、我國深海科考挺進萬米時代。自主研發萬米級遙控潛水器“海鬥号”,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開展了我國首次綜合性萬米深淵科考活動,多次完成萬米深度下潛作業(最大深度10911米),獲得批量珍貴樣品和數據資料。

9、在“蛟龍号”載人潛水器研制中發揮關鍵作用。完成了“蛟龍号”三大國際領先技術中的兩項攻關任務(聲學系統、控制系統)。“蛟龍号”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國跻身載人深潛先進國家行列,在深海礦産資源勘探和深海科學研究中将發揮開拓者作用。

10、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做出重要貢獻。作為主要建設單位之一,承擔了北鬥二号、全球系統試驗衛星、北鬥三号關鍵任務,自主研制并成功發射了首顆新一代北鬥全球系統衛星,星載原子鐘等關鍵單機及器部件實現了國産化應用,并在高精度導航、定位、授時服務等方面提供可靠保障。

11、新一代信息技術取得系列重大突破。量子通信技術、寒武紀深度神經網絡處理器、工業4.0互聯制造解決方案(與德國SAP公司聯合研發)入選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領先科技成果。在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雲計算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12、先進核能研究繼續引領國際前沿。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創造了我國磁約束聚變研究百秒量級穩态高約束模式持續運行的世界紀錄。原創提出了加速器驅動先進核能系統方案并建成樣機,可使鈾利用率從目前的不到1%提高到95%以上,處理後核廢料量不到乏燃料的4%,放射壽命由數十萬年縮短到約500年;在钍基熔鹽堆系統關鍵技術方面,也是目前國際上主要研發力量。

13、自主研制世界首套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裝備。标志着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夠制造實用化、精密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的國家,并構建了從材料、器件、儀器到應用的完整體系,相關領域科研工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14、超強超短激光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預研裝置實現了5.3拍瓦的世界最高峰值功率的激光脈沖輸出(1拍瓦等于1千萬億瓦,相當于全球電網平均功率的500倍)。10拍瓦超強超短激光裝置于2016年底在上海開工建設。該成果将推動相關戰略高技術發展,并引發新技術變革和創造新産業。

(三)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6項)

15、潔淨能源核心技術實現工業化。“高溫鐵基漿态床煤炭間接液化技術”成功應用于神華甯煤400萬噸/年煤制油裝置,标志着我國自主掌握了國際領先的核心技術。甲醇制取低碳烯烴技術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工業生産,技術指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已形成650萬噸/年的生産能力。

16、煤氣化直接制烯烴實現裡程碑式重大原理性突破。颠覆了國際煤化工領域90多年來高水耗、高能耗的水煤氣變換模式,直接采用煤氣化産生的混合氣體,高選擇性地獲得低碳烯烴,從原理上創立了一條結構低耗水的煤轉化新途徑,為我國煤化工發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17、終結了我國高精度大尺寸光栅制造受制于人的局面。自主研制成功大型高精度衍射光栅刻劃系統,刻劃出世界最大面積的中階梯光栅(400毫米×500毫米),使我國相關精密機械加工能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相關高科技領域和光譜儀器産業競争力提供了關鍵核心技術支撐。

18、農業科技創新獲得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與科技部聯合魯冀遼津4省市共同組織實施“渤海糧倉”鹽堿地中低産田改造科技示範工程,在27個縣市建立了36個核心示範基地,預計到2020年實現年增産100億斤。在山東合作建設海洋生态牧場示範基地。在内蒙古開展生态草牧業試驗示範。育成高産優質水稻、玉米、小麥、大豆等作物新品種,開辟了提升育種效率新路徑。

19、生命科學研究取得系列重大突破。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跻身世界領先行列,開展了修複子宮内膜和脊髓損傷等臨床應用。首次在水稻和小麥中建立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體系,獲得世界首株基因編輯植物,創制了全球首個基因編輯食蟹猴。在國際上率先揭示埃博拉病毒入侵人體細胞模式;自主研制出新型抗阿爾茨海默氏症的寡糖類藥物;掌握了先進的重離子治癌技術,自主設計建造了示範裝置。

20、為生态文明建設提供關鍵科技支撐。聯合環保部組織開展了全國生态環境十年變化(2000-2010年)遙感調查評估,并為我國生态保護紅線劃定和相關制度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方法體系。組織開展了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為優化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體系建設提供了科技支撐。

上述一系列重大創新成就,體現了我國快速發展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彰顯了世界科技發展的中國貢獻,前所未有地提振了我國科技界的創新自信,前所未有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新熱情,前所未有地開辟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廣闊前景,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支撐。

三、進一步促進重大成果産出的思路和舉措

面向未來,中科院将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按照提出的“三個面向”“四個率先”要求,加快實施“率先行動”計劃,以重大成果産出為導向,努力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先鋒。

——按照“高起點、大格局、全鍊條、新機制”的思路,集成整合優勢力量,積極參與建設北京、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共建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國際一流科技創新高地,打造重大原創成果策源地。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率先謀劃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積極承擔“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認真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防科技創新等重大科技任務,産出更多國際領先的重大創新成果。

——積極促進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與孵化、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塑造引領型發展提供更多中高端科技供給,把科技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新動能。

——圍繞國家和中科院“十三五”規劃确定的重點領域方向,深入實施研究所“一三五”規劃,紮實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持續提高重大科技成果産出能力。

——圍繞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目标,前瞻謀劃中長期科技發展,強化重大創新領域布局,進一步搶占國際競争制高點,力争在主要科技領域早日全面實現并跑和領跑。

——加快科技“走出去”步伐,積極參與全球創新網絡和科技治理,加強“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代表國家發起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進一步提高我國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位勢和影響力、競争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