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拈花,靜坐不語,衆生困惑,唯有摩诃迦葉,破顔一笑,瞬間頓悟。
佛祖在靈山法會上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揚眉示諸大衆。衆人都不知道什麼意思,隻有摩诃迦葉破顔微笑。佛祖知道他懂了。
這就是"拈花一笑”的典故,也是禅宗的起源,佛祖與摩诃迦葉當時的這一沉默的傳授、開悟裡面藏着什麼謎團?為什麼他們可以像是隔空心靈相通的傳遞了某些信息?
這是禅,若問什麼是禅,禅就是在這一拈一笑間,就是這種會心無言。
感覺好像玄之又玄,但是佛其實這麼做,是有其道理的。
禅是種心傳心的默契傳授。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
如老子開篇講《道德經》,真正的“道”,可以傳播講明,但是不能夠用普通的方式講的明白。
大道相通,禅機在一拈一笑之間的默契,也是“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的師徒心靈交流。
就如資深網民在網絡世界裡一句“你懂的”,或者“好人一生平安”,在論壇的評論區裡,不需要更多的什麼文字,彼此之間自然之道要表達的是什麼。(不懂的朋友自行百度)
再如有些接頭的暗号“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他們用這樣别人可能聽不懂的暗号來識别是不是自己人,如果接的上就搞的清身份,太多的其他都在不言中了。
我們平日夫妻之間、母子父子之間,戀人之間、兄弟之間有時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很多時候也傳遞了很多信息,雙方都懂又不需要語言的交流也是如此。
而禅,也是這種在師徒之間心傳心的默契。佛祖隻是一拈花,但是摩诃迦葉已經接收到所有。
禅,最保真、完整、直接的心靈交流。
禅,這種無言默契的心靈交流,在某種層面更優于語言的傳遞,避免了信息的“失真”或“受損”。
語言是一場“騙局”。
語言本身是一場“騙局”,因為語言本身的信息傳播是很有局限性的。我們常常會詞不達意,言過其實,“道可道,非常道”。
因為語言這種表達方式傳播的信息出現錯誤而導緻矛盾和摩擦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很多謠言也是因為如此而産生。主要的問題存在于通過語言傳播,受衆接收到的信息不一定是你想表達的信息。
而禅的這種交流傳播方式其實最完整、保真、直接,突破了語言本身的固有的局限性。
而在各種禅的故事裡面,禅師都用各種的非尋常方法去啟發傳授,可以說很妙又很玄。比如我們所知的“當頭棒喝”、“呵佛罵祖”等。這麼多禅師的用心良苦中,最為經典的就是緘默不語。
老子有形容“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王陽明講的“功到精處,愈着不得言”;用莊子的話就是“得意忘言,得魚忘荃”。
而如果可以通過這種無言之“言”,完整保真的将“微妙法門”傳遞心靈之間,那《阿凡達》中人和自然、和動物的心靈紐帶交流,其實在我們現實中也定可有方法實現。那樣“天人合一”便不是玄虛之言了。
禅,讓你見你的真如本性
佛經裡面,常說自己的言語是“标月之指”。比喻的是,他的語言就是指着月亮的手指,你如果關注點在他的手指上,那麼你就沒有看到月了,那就是被語言迷惑了。
而佛祖想要你看的“月”,是你的真如本性。
你如果一直依賴着外在的語言或者其他東西的點化,一直覺得在外面的東西是最好的,期望着有外物外人來度你,其實就是看着佛祖的指頭而沒有看到月亮了。
也有王陽明道,“啞子吃苦瓜,與你說不得。你要知其苦,還需你自吃。”
見你的“真如本性”是你自己有絕對的不可替代性,沒有人可以替代得到你去完成。禅師能夠做的是用盡各種辦法去啟發點播你,最多也是用手指着月,用竹筏來擺渡。
而重點來了,佛祖不希望你去留意執着着外面的事物,用緘默不語的“禅”的方式來點化你,意在希望你回歸到你的内心,從自己的心靈出發,找自己的真如本性。
那是你的月,你的彼岸,你自己就是你自己最好的心靈導師。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