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
實驗設想
如上圖将物體放在凸透鏡前,由遠及近移動物體至凸透鏡,觀察物體經凸透鏡後的成像情況,通過物距與相距的關系進一步定量分析實驗情況。
重要物理概念:
1. 物距: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稱為物距(μ)
2. 相距:像到透鏡的距離稱為相距(ν)
3. 實像:能在光屏上呈現的像,它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
實驗步驟
用一支蠟燭作為發光物體,一塊白色的硬紙闆作為光屏,研究燭焰的成像情況。
①組裝實驗裝置,将燭焰中心、凸透鏡中心和光屏中心調整到同一高度,确保成像在光屏中心。
②将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中間某刻度處,把蠟燭放在較遠處,使物距μ>2f,調整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改變物距μ,仍使μ>2f,重複實驗,觀察像的大小和正倒。
③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改變物距μ,使μ=2f,調整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
④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改變物距μ,使f<μ<2f,調整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改變物距μ,仍使f<μ<2f,重複實驗,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
⑤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改變物距μ,使μ=f,觀察能否成像。
⑥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改變物距μ,使μ<f,發現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蠟燭的像,此時成虛像,應從光屏這側向透鏡裡觀察蠟燭的像,觀察虛像的大小和正倒。
實驗結論
根據上面的探究活動,可以歸納出如下結論:
①當μ>2f時,f<ν<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物像在透鏡兩側,應用:照相機、攝像機
②當μ=2f時,ν=2f,成倒立、等大的實像,物像在透鏡兩側,二倍焦距點是放大和縮小實像的分界點,應用:測焦距
③當f<μ<2f時,ν>2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物像在透鏡兩側,應用:幻燈機、投影儀、電影放映機
④當μ=f時,不成像,焦點是實像和虛像的分界點
⑤當μ<f時,光屏上不成像,在物體同側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物像在透鏡同側,應用:放大鏡
總結:
1. 成實像時:物距變小,像距變大,像變大;物距變大,相距變小,像變小。
2. 成虛像時:物距變小,像距變小,像變小;物距變大,相距變大,像變大。
小結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焦距:一倍焦距分虛實,二倍焦距分大小.
實像:物遠像近像變小,物近像遠像變大.
虛像:物遠像遠像變大,物近像近像變小.
中考再現
1.(2018•蘇州30)學過透鏡知識後,小明實驗小組在光學實驗室(暗室)想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深入研究,可用的器材有:光源S(視為點光源)、圓形凸透鏡(直徑為D)、光具座、光屏(足夠大).經讨論他們決定先從測凸透鏡的焦距開始.
(1)在光屏中央畫一個與凸透鏡直徑相同的圓,找出圓心O'.
(2)将光源、凸透鏡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調節它們的高度,使光源、凸透鏡光心和 在同一水平直線上.
(3)固定凸透鏡的位置,将光源從緊貼凸透鏡的位置緩慢向外移動,直到光屏上的光斑 ,就可以從光具座上讀出凸透鏡的焦距,此時各器材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圖甲所示,該凸透鏡的焦距為 cm.
(4)為了驗證測出的焦距值是否準确,小明提出可以左右移動光屏,若光屏上的光斑大小不變,則測出的焦距準确.若向右移動光屏,光斑變大,說明本次測出的凸透鏡的焦距比真實值 .
(5)在移動光屏的過程中,小明發現在光屏上光斑外側還有一個暗環,他猜想可能是凸透鏡的邊框造成的.于是他拆除邊框直接将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上,進行實驗驗證,發現暗環仍然存在.你認為暗環是如何形成的? .若光源S在左焦點上,光屏在右焦點處,如圖乙所示,請你算出此時暗環的面積等于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