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滿40歲的傑克·尼克勞斯早在1980年的時候,就已經在美國職業高爾夫 total driving排行榜中名列前茅。所謂total driving排行,包括了木杆的開球距離排行(他排名第10)及木杆開球精準性排行(他排名第13),兩項加在一起,其total driving總分數為23。這個成績一直沒有被後人超越,包括“大白鲨”格雷格-諾曼(Greg Norman)、厄尼-埃爾斯(Ernie Els)、老虎伍茲及羅裡·麥克羅伊。
在當時(1980年),傑克·尼克勞斯還在“标準杆上果嶺率”指标上領先。可見,他不僅木杆技術精湛,鐵杆技術同樣一流。在他事業巅峰的那一年,他幾乎狂攬了半數賽事的冠軍獎杯。在他職業生涯中的第16場和第17場大滿貫分别是:美國公開賽和PGA錦标賽。其中,他曾以領先7杆的成績奪冠。在150年裡,從未出現過同齡冠軍選手以如此多的杆數領先的先例。六年後, 46歲的他再次赢得大師賽,這是所有大師賽冠軍中年齡最大的。而在他38歲那年,首次獲得大滿貫。
與其他職業選手相比,傑克有着明顯的身體優勢,但有身體天賦的職業選手不止他一人,還包括Mike Souchak、George Bayer、阿諾德·帕爾默及Tom Weiskopf 等等。然而,他有着其他人都沒有的是,力量與精準性的完美結合,部分原因是因為其強壯的體魄,但更多的還是與技能技巧有關。簡單的說,他的揮杆動作明顯要比其他人更好。
然而,在我所認識的教練當中,沒有人在教球時教“尼克勞斯式揮杆動作”。與傑克的理念最為接近的教練是布奇-哈蒙(Butch Harmon),他的教學理念是:上杆弧線要寬,特别注意雙腳站位。另外一位教練Jack Grout,是傑克青少年時期的教練,就鼓勵大家采取較寬的上杆動作,使手部的高度要盡可能地高,配合這個動作需要有臀部的全轉動與合格的雙腳站位。這就是說,左腳在上杆過程中,首先要發生旋轉,再擡起離地;而在下杆時,左腳後跟要緊壓地面,随着身體的全轉動,右腳跟發生轉動并擡離地面。
問題是,為什麼沒有人教“尼克勞斯式揮杆”?
有人說,由于球具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揮杆動作同樣也應該發生相應改變。更輕、更長的球杆并不需要在上杆時“儲備勢能”,方能在下杆時産生力量。而木杆和金屬木杆重心位置的不同,也使得球員不再需要靠右側臀部和傾斜的脊柱角度擊球。金屬木杆的杆頭重心位置要比木杆更偏低靠後,所以說,球員才需要在擊球時将身體偏向遠離目标的方向,才能使杆頭“向上”擊球,以實現擊球距離最大化。
這是“球具市場經濟”的産物。擊球距離是主要賣點,所以每個球具廣告都會在擊球距離方面大做文章。同樣,教學也偏向于使擊球距離最大化,這就要求球手能夠在擊球時,杆頭處于上升軌迹通道,且球的後旋較少。關于球杆的擊球距離數據很容易獲得,但關于精準性的數據卻沒多少人知道。但如果說,高彈道加低後旋可增大擊球距離是真的話,那麼,低彈道加高後旋則可增加精準度。
而傑克有着距離與精準度完美的結合,這就是為什麼他的揮杆動作至今仍然應該讓廣大的職業選手和業餘球手共同去學習。
對許多球手來說,增加揮杆的幅度就相當于增加擊球距離。既然職業選手能夠優雅地“老去”,正如尼克勞斯展現出來的精神風貌,那麼業餘球手同樣可以做到,随着年齡的增長身體在打球時也不會疼痛。
職業選手的球具都是經過完美個性化定制的,而大多數業餘球手所用的球杆并非定制杆,所以說,業餘球手主要得靠身體各方面最大限度的發揮。綜合考慮起來,最取巧的辦法就是,他們需要用力握杆,并将臀部轉動起來。
沒錯,每一種揮杆方式都有優缺點。我可以輕松而明确地告訴你,如果球手身體過度旋轉,并在上杆頂部時身體向左傾,将會出現什麼問題。
為了确保你在揮杆過程中不會發生搖擺,在上杆頂部位置時,要感覺重心位于右腳跟的内側。若不想發生身體的過度旋轉并在上杆頂部位置時身體過度左傾,要麼像傑克·尼克勞斯那樣做擊球準備姿勢——将杆頭與球位保持一定距離,或者在上杆時身體遠離球位幾英寸距離。我建議采用後者,因為這樣可以保持揮杆弧線較寬廣,還可以防止杆頭過快地滑向内側。
即使是平常不怎麼運動的球手也可以使臀部轉動額外新增一、兩英寸。這麼做的話,其肩膀轉動的幅度會有所增加,并最終導緻擊球距離的增加。同樣重要的是,還能提升精準度,這個結論可被Trackman擊球監測儀證實,同時,也被傑克·尼克勞斯所證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