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國學經典古詩春望

國學經典古詩春望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2 12:59:11
春望

[唐]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國學經典古詩春望(國學經典唐詩春望賞析)1

【注解】:

1、國破:指國都長安被叛軍占領。

2、感時句:因感歎時事,見到花也會流淚。

3、渾:簡直。

4、不勝簪:因頭發短少,連簪子也插不上。

【韻譯】:

【評析】: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

至德。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

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箫條零落,身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詩的

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歎;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

全詩沉着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

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平直,情景兼備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

露,内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闆滞。”此論頗為妥帖。“家書抵萬金”亦為

流傳千古之名言。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于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歎;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着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叙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唐音癸簽》卷九)

國學經典古詩春望(國學經典唐詩春望賞析)2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别,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堕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拟人,感時傷别,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别,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隐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白發”為愁所緻,“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歎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内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闆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铿然作響,氣度渾灏,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脍炙人口,曆久不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