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講到辦理某件事情時,常有“八字沒一撇”的說法,意思是這件事還沒有眉目,或者是說要辦好這件事還沒辦法、沒有頭緒、不沾邊等等。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這句話源于南宋著名學者朱熹。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朱松子。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18歲登進土榜,曆仕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累官轉運副使、煥章閣待制、秘閣修撰等,終老于寶文閣待制。在宋代儒學家中,朱熹學識最為淵博,遍注典籍,無不精到。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均有精深研究。同時,他又是我國古代重要哲學家之一,發展了“二程”即程颢、程頤關于理氣關系的學說,為我國封建時代理學之集大成者。朱熹從事教育五十年,其學說為當時和後來儒學正宗,統稱其為朱子。他的學術著作很多,有《四書集注》、《楚辭集注》、《朱子大全》等傳世。
朱熹極力主張聖賢之道,強調“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安天下”的做人原則,平生結交衆多,門生弟子遍天下。他在寫給《與劉子澄書》一文中有這樣的話:“聖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自不領會,卻向外狂走耳。”這句話的意思是:通向聖賢的大門,早已敞開,可是人們自己并不理會,不但沒有進門,反而朝向外走。
朱熹說這話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主張人們要學習聖賢之道,可惜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他把通向聖賢之道的入口形容為“八字”大門,向天下所有的人敞開,但有的人視而不見,甚至已經進去的人還有轉身向外跑的。作為以宣揚聖賢之道為己任的朱熹來說,對于這些不認聖賢門徑、對聖賢門徑熟視無睹,甚至進門後又背叛聖人之道的人,感到深深的惋惜、遺憾而又無可奈何。
朱熹對于敞開的聖賢之門用“八字”比喻是很形象的。“八”字形似兩扇門,八字沒一撇,就等于沒有門了,這是朱熹原來的意思。因為朱夫子是鼎鼎有名的大儒,他的毎一句話幾乎都為封建時代讀書人奉為圭臯,這個比喻傳開之後産生了很大影響。于是人們就用“八字沒一撇”形容“沒有門兒”、“找不到路”等,此話也就成了人們經常使用的俗語。“八字沒一撇”後來多形容“不沾邊”、“沒辦法”、“沒眉目”、“沒頭緒”等等。可以說這是對朱熹原來的比喻的活用和發展,符合俗語發展和變化的規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