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怎樣給孩子一個有儀式感的春節

怎樣給孩子一個有儀式感的春節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30 18:16:24

“現在的孩子太幸福了,和我小時候相比,簡直每一天都像是過年。真到了過年的時候反而沒有那麼強烈的感受了。”臨近春節,80後媽媽小璐最發愁的事情是,如今的孩子吃穿不愁、玩具成堆,還經常抱着“電子屏幕”,如何讓孩子過一個有年味兒的春節?新春的腳步越來越近,很多家長都和小璐一樣,正在忙着和孩子一起尋找“年味兒”。

怎樣給孩子一個有儀式感的春節(讓孩子過有儀式感和年味兒的春節)1

80後媽媽

帶寶寶找回記憶裡的年味兒

如何讓自己4歲的寶寶過一個有年味兒的春節?

小璐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的春節,她說:“那時候,雖然物質并不豐富,但是穿件新衣服、吃塊年糕、放串鞭炮,收到一份10元的紅包,過年的喜悅感就能從心底溢出來。”臘月二十三小年當天,姥姥會在晚飯後貼上竈王爺畫像,并擺上一盤子糖瓜,讓竈王爺吃了糖瓜嘴巴甜,好上天去“彙報”點好話。不過,那一天小孩子最感興趣的還是能吃到甜甜的糖瓜。接下來的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按照民俗老禮兒,幾乎每一天,都有着不同的内容。媽媽做年夜飯時炸魚炖肉散發的香氣,爸爸帶着孩子貼窗花、貼春聯,都是回憶裡濃濃的年味兒。“過年,過的就是一種儀式感。

小璐決定,今年也要帶着孩子找回舊時的年味兒。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她帶着孩子,手工制作了一張竈王爺的畫像,一邊用畫筆上色,一邊給寶寶講了竈王爺的傳說故事。看“小豬佩琪”動畫片長大的寶寶聽到這個民間傳說,居然專注到目不轉睛,還拿起一塊糖瓜往竈王爺嘴裡送

寫福字也是傳統新年必不可少的項目。小璐準備好毛筆、墨汁和紅色宣紙,用毛筆蘸好墨水,手把手帶着孩子在紙上一筆一畫地寫上福字。孩子頑皮,非要自己拿着筆寫,結果弄得滿手滿臉全是墨汁。這個開心的過程,她相信會在寶寶的頭腦中形成對新年的記憶。這個福字,她也準備在大年三十一早,讓孩子親手貼在大門上,并告訴孩子,這代表着新一年要開始了……

小時候,過年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蒸年糕。“平時都是從老字号買年糕,今年過年自己帶孩子做一個。”小璐買來了糯米、豆餡、果脯、芝麻,按照傳統做法先蒸好糯米,再層層疊疊擺好豆餡。最後是讓寶寶自己參與的環節——擺上各色果脯,并一一告訴孩子每種果脯的名稱。山楂脯有點酸、梨脯甜甜的、瓜條的味道有點怪……孩子覺得制作年糕特别有意思,嘗到了“媽媽小時候的年夜飯”,還知道了過年吃年糕寓意着“年年高”

“帶孩子體驗舊年禮,既教了寶寶傳統民俗,也讓我自己重溫了記憶裡幸福的時刻……”小璐說,傳統需要這樣一代代傳承下去。

留京過年的南方家長

帶孩子體驗北方的年味兒

距離除夕還有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依依和妹妹悠悠已經開始每天掰着手指頭倒計時。姐妹倆出生在一個南方家庭,不過今年,響應疫情防控需要,留京過年的父母将為她們送上一個北方味兒的春節。

放寒假前,依依學校的老師問孩子們如何過大年,大家七嘴八舌地介紹起自己的春節記憶:包餃子、貼窗花、挂年畫……輪到依依時,她有些茫然,她告訴老師和同學:“我們除夕就是吃年夜飯,不包餃子”,班裡不少同學露出驚訝的表情。

一回到家,依依就向爸爸媽媽提出了心願:想過一個和同學們一樣的北方年。這讓家長犯了愁。張先生和愛人從浙江來北京15年,雖然早已适應北方的生活,但對于春節,依舊還保留了南方的習慣:除夕夜燒一桌豐盛的晚餐,開一壇上好的黃酒,大家舉杯相慶。“在老家農村,還會有人家寫春聯、磨年糕,但在城市裡,現在過得比較簡單了。”張先生說。

今年,為了響應就地過年的号召,張先生一家決定留在北京過年。如何讓這個年有滋有味,他一直在琢磨。女兒的心願頓時讓他找到了方向:那就讓孩子們感受一下北方的年味兒吧。他把想法和妻子、老人分享,大家一緻贊同。

怎樣給孩子一個有儀式感的春節(讓孩子過有儀式感和年味兒的春節)2

随着除夕臨近,過“北方年”的準備已經開始。依依媽媽買回一疊紅紙、幾幅“牛氣沖天”主題的年畫,張先生扛回了5斤面粉,“就是用來包餃子的,以前從來沒買過這麼多面粉。”他笑道。這幾天,依依在媽媽的指導下,正在練習用紅紙剪出各種漂亮的窗花,“家裡的每一扇窗戶都要貼上我剪的窗花。”她說。妹妹則喊着要在除夕夜幫外婆擀餃子皮。

怎樣給孩子一個有儀式感的春節(讓孩子過有儀式感和年味兒的春節)3

到底這個年夠不夠北方味兒?張先生還沒有把握。他們從來沒包過餃子,會不會露餡兒,能不能熟,他也沒信心。但這都無妨,給孩子一段開心的别樣記憶,這就足夠了。

過了臘月二十五,好消息傳來,張先生的朋友一家今年也放棄了去海南過春節的計劃。這位朋友是地道的老北京,聽說張先生家要體驗“過北方年”,當即提出除夕帶着家人一起來張先生家,“合夥”過年。“這下不擔心年味兒跑偏了,他們還會準備燈謎,除了不放鞭炮,都按照小時候在胡同裡過年的模樣來。”張先生說。

當然,到了正月初一,張先生家還是會煮一鍋熱騰騰的湯圓。“這寄托着對故鄉的思念。”他說。

疫情下的“新年禮”

家人“雲團聚”隔空傳心意

“親愛的姥姥姥爺,見字如面。今年春節,我們不能像以往一樣回東北老家陪您過年了,但是距離阻隔不了親情,您寄的包裹已經送到了,都是我最愛吃的家鄉美食,除夕那天,媽媽會把它們做成美味的年夜飯!”臘月二十三小年這一天,小學五年級學生小毅和爸爸媽媽收到了一箱“沉沉的快遞”,他便拿起紙筆,向遠在吉林的姥姥姥爺寄去全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每年這個時候,我們一家都會帶着大包小包的年貨回老家,返回北京時,爸媽給我們準備的年貨更是塞滿了旅行箱。”小毅媽說,今年因為疫情,一家人留京過年,往年春節假期結束時“塞滿的旅行箱”,變成了“沉沉的快遞箱”,“隔空傳送的包裹裡,是家鄉的味道,塞滿了冰箱,更暖了兒女的心。

作為“回禮”,小毅和爸爸媽媽也采購了一整箱北京特色年貨,随包裹附上了一封小毅主筆的“拜年信”

“寫信在我們這代人的眼裡是一種有點‘過時’的交流方式,很久沒接觸了。但對孩子來說,寫信格式是什麼樣的、字句如何斟酌、用什麼信紙等等,這些都是新鮮事。”小毅媽說,因為疫情,讓書信這種獨特的情感交流方式回歸生活,給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表達增添了一份醇厚,同時也被賦予了更多新的内涵,“寫信拜年,有心意,也有新意。”

少串門,少聚集,見面拱手相迎……疫情之下的春節,孩子們自覺形成了不少“新年禮”。小毅在信中提醒姥姥姥爺:“出門一定做好防護,勤洗手,家裡常通風。姥姥愛打麻将,今年過春節,就别上朋友家串門了,現在流行和朋友打電話、發微信拜年,在線上相約送祝福。”

除了要“見字如面”,小毅還和姥姥姥爺約好在大年三十“見屏如面”。“我們全家都期待着和姥姥姥爺‘雲團聚’。”小毅說,不僅是他們一家三口,舅舅、小姨各家都會赴約,大家一起打開視頻,互道祝福、搶紅包,在線同屏包餃子,“共享”年夜飯。

“我們一家每年都要把孩子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接過來,再叫上兄弟姐妹,選一家不錯的餐館,一大家人聚在一起過年,這才有年味兒。”語涵的媽媽郭女士說,今年春節,小學六年級的女兒主動提出,年夜飯要換個形式。“咱家人多,應該避免在外聚餐,不如親自下廚,有家的味道,年味兒更濃。”

一家人都很贊同語涵的想法,臘月二十四“掃塵日”,語涵幫助爸爸媽媽把家裡全部打掃了一遍,接下來,他們就要為除夕的年夜飯做準備了。由郭女士當“總管”,一家人集思廣益,分别認領了各自的任務。郭女士說:“這幾天,我已經陸續收到家人報的菜單,除夕當天,各家都準備一道拿手菜,孩子她舅負責炖牛肉,她小姨燒魚和蝦,我負責準備主食、擀餃子皮,老人帶着孩子們一起包餃子……一家人其樂融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