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國内教育的改革,“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這些論斷已經很少聽到了。
“得語文者得天下“的觀點甚嚣塵上。
“甚嚣塵上”,筆者用了一個貶義詞,因為學習從來不是某個學科的問題。學習是一種能力。
當然,語文的地位越來越高,這一點毋庸置疑。而且,但凡說起語文,隻在在教育行業内的,老師、家長、甚至學生都不得不提起“語文素養”這一概念。
那麼語文素養究竟指什麼?
怎樣才能提升呢?
很多家長聽從老師的建議,對語文素養提起100%的重視。于是給孩子買許多經典名著,越經典越好,名著才夠格。有一些家長還比較理性,會找老師推薦适合的書單。
更關鍵地在于語文能力。
這裡的語文能力,當然包括在作文中運用掌握的語文知識,但是絕對遠遠不止如此。它還包含審美情趣、個性品格、習慣養成、自我價值判斷、品德修養等等。
所以語文素養與其說是一個語文學習的概念,不如說是“人文塑造”的概念。
那基于這一層理解,怎樣提高孩子的“語文素養”呢?
▌讀書是最基礎的,也是極其必要的。
但是不應該過度執着于經典名著,必須匹配孩子的心智。有很多優秀作品,還稱不上經典名著,卻對孩子教益頗多。
▌讓素養提升生活化。
這樣一個綜合性能力的提升,對孩子來說,還具備一定的難度。所以家長和老師在日常教學、日常生活中,應該時刻注重引導孩子去感受、去思考、去自我判斷。
▌行動和參與,具有最直接的感召力。
孩子自有其天性,有時候紙上談兵千遍,不如實際操作一回。所以多讓孩子走出門去,站到陽光下、和風中,哪怕風雨裡,自己去參與種植、比賽、建造等适合的活動,這時候孩子自然會感受到一些連家長都未必想得到的東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