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斯人也是哪版教材

斯人也是哪版教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22:07:40

央廣網

這兩天

話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還是斯人”

登上微博熱搜榜

關于“斯人”還是“是人”

網友們已經吵翻了天

此次争論源自日前一位網友發布的文章《出大事了,我們這個時空的時間線似乎被人動了!》。文章中這位網友稱記憶中初中時期背誦的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變成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網友的認可。到底是網友記憶出現了偏差,還是教材真的變了?

記者多方調查後發現,至少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下冊)、冀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和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中,都曾出現過“斯人”的版本。

從小到大都學錯了?

三本教材中都有“斯人”

其實,“斯”和“是”這兩個字,都表示“這”的意思,兩個字的用法和意思本來就非常接近,因此也容易發生混用。

一位北京的網友翻閱了自家孩子2019年上初中時的語文課本,發現裡面寫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斯人也是哪版教材(版的教材找到了)1

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語文課本(圖片源自社交平台網友發布)

這篇文章被收錄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下冊)的《古文三則》。這位網友告訴記者:“這是我家孩子2019年上中學的時候用的書。”

記者随即在中國國家版本館中搜索此書的ISBN(書号),确實找到了這本教材。搜索結果顯示,此書出版于2019年1月。

斯人也是哪版教材(版的教材找到了)2

中國國家版本館搜索截圖

還有網友在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教材中找到了“斯人也”的字樣。

斯人也是哪版教材(版的教材找到了)3

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教材(圖片源自社交平台網友發布)

此外,冀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85頁的引用中也出現了“斯人也”版本。

斯人也是哪版教材(版的教材找到了)4

冀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圖片源自社交平台網友發布)

換句話說,起碼在一些網友的記憶中,他們學到的的确是“斯人也”。

哪個版本權威?

人教社稱其教材一直為“是人”

而在更多網友的記憶中,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古文出現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一篇題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課文中,選自《孟子·告子下》。

這個話題出現後,網友們紛紛翻箱倒櫃找出各版語文教材并在網上曬出截圖。截圖顯示,人教社1961年、1982年、1991年和2001年四個版本的語文教材中确實均寫着“是人”。

斯人也是哪版教材(版的教材找到了)5

人教社1961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圖片源自社交平台網友發布)

斯人也是哪版教材(版的教材找到了)6

人教社1982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圖片源自社交平台網友發布)

斯人也是哪版教材(版的教材找到了)7

人教社1991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圖片源自社交平台網友發布)

斯人也是哪版教材(版的教材找到了)8

人教社2001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圖片源自社交平台網友發布)

對于此次争論,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編輯部在10月26日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就表示,自從1961年該出版社收錄這篇課文以來,曆屆教材文章一直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從未有過“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杭州惠興中學教齡39年的語文老師程建飛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關于“是人”還是“斯人”的問題,老師們在教學中也時常會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近些年學校使用的幾版語文教材中出現的都是“是人”。程建飛表示,作為面向全國中學生的規範教材,裡面的文章都經過編輯團隊的仔細校對,應該都是參照了較為權威的古代文獻。

桐鄉市鳳鳴高級中學語文教師陸晨華家中收藏了不少古文書籍,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相對權威的古書,如漢代趙岐注的《孟子注疏解經》以及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十三經》,上面記載的都是“是人”。“其實很多出土的簡牍帛書上面,也可以看到很多的錯别字。”陸晨華說。

“斯人”版為何流行?

可能有語義學、傳播學

心理學等多種原因

在央廣網昨天發起的投票中,85%的網友選擇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斯人也是哪版教材(版的教材找到了)9

央廣網投票截圖

為何“斯人”版更流行?這可能要從語義學、傳播學、心理學等方面來找原因。

浙江古籍出版社資深編輯路偉從大衆“口口相傳”特性的角度,提供了一種解惑思路。

他告訴記者,“是”作為“這”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已經很少用了,因此人們可能對這種用法相對陌生一些:“發生誤傳也可能是因為,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中,平翹舌音發音不标準,因此在口口相傳中将翹舌音‘是’發成了更快、更好發音的平舌音‘斯’。”

教育部統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的看法也比較接近。

他此前曾發微博表示,大家讀作“斯人”可能是因為這個詞在許多名詩名篇中出現過,并且生活中“斯人已逝”這些常用的表達使我們對“斯人”這個詞較為熟悉,也感覺更有“文氣”,所以讀作“斯人”。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某些事情上,大衆傳媒的影響力可能比老師上課教的大得多。

有網友表示,自己對這句話最深的印象來源并不是課本,而是古早的電視劇之中,當時演員的台詞念的就是“斯人”。也有網友認為,群體性錯誤記憶的出現和心理暗示有關。因為人傾向于相信别人所說的是正确的。一旦有錯誤信息出現,很可能誤導了既有記憶的真實性。”

10月27日晚,記者也就這個問題請教了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

她的說法挺有意思:“我個人認為這個考據意義不大,應該屬于學術領域的研讨。大衆隻要關心大任之所受的磨砺就好,這是文化真正的意義。”

一個熱搜,能讓大家更關心《孟子》的文本,從而愈發走近中國傳統文化,這才是争論的價值所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