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全文翻譯及注釋?《燭之武退秦師》【字音】 ,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燭之武退秦師全文翻譯及注釋?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燭之武退秦師》
【字音】
氾(fán)水 缒(zhuì) 阙(quē)秦 逢(páng)孫
【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 “矣”,了)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 “供”, 供給、供應。讀gōng)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 “餍”,滿足)
4.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讀yuè)
5.失其所與,不知(知,通 “智”,明智,聰明。讀zhì)
【詞類活用】
1.燭之武退秦師(退,使動用法,使……撤兵)
2.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軍,名詞作動詞,駐軍)
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4.越國以鄙遠(鄙,名詞意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5.即東封鄭(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封名詞意動用法,使……成為疆界)
6.若不阙秦(阙,動詞使動用法,使……削弱)
7.阙秦以利晉(利,名詞使動用法,使……獲利)
8.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詞作名詞,缺少的東西)
【古今異義】
1.東道主
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今義:請客的主人。
2.行李
古義: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來。
今義: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等。
3.乏困
古義:缺少的東西。例如:共其乏困。
今義:疲勞。
4.夫人
古義: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義: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一詞多義】
1.貳
①“二”的大寫。
(例:國不堪貳,君将若之何?《左傳•隐公元年》)
②副職 (例:其内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 (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
(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⑤再,重複。 (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⑥從屬二主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
①邊遠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看不起,輕視。
(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準許。 (同現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 (例:“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所
(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築物。
②què 城樓
③què 皇宮,引申為朝廷
④quē 通“缺” (必能裨補阙漏,有所廣益。《出師表》)
⑤jué 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義)
②衰敗 國勢衰微。
③卑賤
(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義(成語)
⑤隐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如果沒有。 (例:《嶽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6.敝
①壞,破舊。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謙詞 敝人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鑒》:“曹操之衆,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說”“辭”見課後第三題。
7.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8.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表轉折,連詞)
9.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為什麼)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麼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裡)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詞,于此)
“之”的意義和用法見課後第三題。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是寡人之過也(“……也”表示判斷)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斷)
2.省略句
①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省略介詞“于”)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 (省略主語“燭之武”)
③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介詞“以”的賓主“之”)
3.倒裝句
(1)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标志。翻譯時要調整為“有何厭”)
(2)狀語後置
以其無禮于晉(介賓短語“于晉”作狀語,後置,翻譯時要調整為“于晉無禮”)
【譯文】
晉國國王、秦國國王率軍圍攻鄭國,因為鄭國對晉國無理,并且存有貳心和楚國結交。晉國軍隊駐紮在函陵,秦國軍隊駐紮在氾河南岸。佚狐對鄭國國王說:“國家危險啊,如果派燭武拜見秦國國王,敵軍必然退兵。”鄭國國王按照他的話做。燭武推辭道:“我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老了,沒有能力做事了啊!”鄭國國王說:“我不能早點用您,如今緊急的時候才求您,是我的過錯啊。但是鄭國滅亡,對您也不利啊。”燭武答應了他。
夜晚用繩子吊下燭武出城。燭武拜見秦王說:“秦、晉圍鄭,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利,哪敢拿這件事麻煩您呢?越過晉國把邊遠的鄭國當做邊邑,您知道那樣很難嗎,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實力的加強,就是您的實力的削弱啊。如果您放棄攻打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使者往來,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就沒什麼害處啊。而且您曾經賜予晉國糧食,晉國許諾給您焦、瑕兩邑,但他們早上渡過黃河,晚上就設置築城牆的闆修築城牆,這是您知道的啊。晉國,哪裡有知足的啊?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便要在西邊擴大延伸邊境了。如果不使秦國的國土減少,将從哪裡取得土地呢?損傷秦來讓晉獲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國國王很高興,跟鄭國人結盟。派杞子、逢孫、揚孫駐防,就撤回去了。
晉國的子犯請求攻擊秦國軍隊。晉國國王說:“不可。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現在這個地步的。借用他的力量卻又傷害他,不仁義;失去自己的盟友,不明智;用散亂換代替整齊,不合武德。我們還是回去吧。”晉也撤兵離去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