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極端迷戀小說《傲慢與偏見》的人,對于每一種重制版本,不論是電影或迷你劇集,兩小時或六小時,都一定有很多意見。更何況,内容如此豐富的文學作品,在影像化的過程中必然要改編、删減不少元素。然而書迷的偏執度又相當高,任何省略都可能造成觀衆席上的捶胸頓足與哀嚎連連。所以每次拍攝,一定都很要編導的命。就連普遍評價極高的1995年迷你劇集版,其中遺憾仍不少。
我看過1940年美國拍的電影版、1980年BBC迷你劇集版、1995年BBC迷你劇集版和2005年凱拉·奈特莉演出的電影版。考慮電影版本的時間限制,2005年的版本已經是非常優秀的了,雖然有幾個小缺點讓人遺憾,但瑕不掩瑜。我先從缺點講起,再談它的許多優點。
首先,沒看過原著的人,恐怕會不懂這段故事有什麼迷人之處,因為原著裡不少着心的轉折心的轉折,在電影中都被淡化了。伊麗莎白起初應該要很讨厭達西,片中卻淡化成好像伊麗莎白隻是不高興自己被他稱作“湊合”而已;達西的情緒轉折也不明晰,到底是一開始不喜歡伊麗莎白,後來才喜歡,還是一開始隻是言語上掙紮,心裡卻喜歡她?影片後半段,針對伊麗莎白由恨轉為愛的感情,來龍去脈描述得也很不清楚,不具說服力。這種情節設計造成許多戲劇性消失了,也讓人不懂主角到底在想什麼。
另外,有些橋段,編導保留了原著的發生場景、人物與劇情走向,但新編了對話。可能我太迷簡·奧斯汀的文字了吧,覺得有些對話一改掉,某種特有的味道與诙諧就消失了,有點可惜。
比較小的缺點則是劇中某些地方明顯在趕戲,對話太過急促,當然,套入劇情還是解釋得通,例如雙方在吵架等等,但總覺得速度快得有點不可思議。
不過,我也了解,為了将内容壓縮成兩小時的電影,以上可能都是必要之舉。本片也有許多值得贊賞的地方。
為了彌補劇情的大量省略,編導試着用一些小細節增加觀衆欣賞時的幸福感,有些鏡頭即使不到一分鐘,卻很令人記憶深刻。例如伊麗莎白的姐姐簡在賓格萊家病倒時,伊麗莎白去看她,她倆離開賓格萊家時,達西緊握着伊麗莎白的手扶她上馬車,卻旋即回頭進屋,鏡頭先拍伊麗莎白頗為訝異的表情,再特寫達西進屋時的手部動作。此種安排不僅凸顯了達西“想愛不敢愛”的掙紮,伊麗莎白的詫異也提供了讓女性影迷很想自我投射的情境──達西這種富有、高傲、挑剔、連跳舞都不願意,還曾說伊麗莎白的長相隻是“湊合”的男人,難道心中對伊麗莎白不如想象中那樣不友善嗎?若是如此,那是什麼原因呢?這種暧昧情愫非常動人。
另一個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畫面,想必是達西于晨曦中露着胸毛走來向Lizzy(伊麗莎白的昵稱)示愛的場景。
這一段當然太扯了,當時的社會禮教應該沒這麼開放吧。雖然劇中并未交代清楚,但合理推斷達西是特意去找Lizzy,而非不小心巧遇她。在這種狀況下,達西竟然連衣服都不穿好就在外亂晃,未免太不合理。但相信大多數書迷并不會責怪這種編排,因為它滿足了不少人的浪漫幻想。此段落發生在達西的姨母跑來找Lizzy興師問罪之後,由于姨母希望Lizzy承諾永遠不接受達西的求婚,Lizzy卻不肯答應。姨母氣急敗壞地回家告訴達西反而使他重燃希望。于是,第二天天還沒亮,Lizzy獨自一人在草原上散心,達西也從遠方走來,兩人第一句話就是“我睡不着”、“我也是”。從男主角短而急促的回應語氣,顯現出某種“再不向你問清楚我就要瘋掉了”的強烈感情。看到這種有錢胸毛男對你一副猴急的樣子,女性同胞一定是看了鳳心大悅。而且,這段對話的語氣中從一開始就有某種輕松,這是影片片中Lizzy與達西的對話中,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氣氛,不像以往從冷漠、劍拔弩張到尴尬不知所措,這段話的開頭已經預示了劇尾的喜劇結局。
除了某些改編劇情頗優秀以外,本片的運鏡也到了炫燿的地步。導演在開場就給大家一個一鏡到底的高難度畫面;其後幾個舞會場景上的鏡頭移轉,暗示着各種情感糾葛;導演更擅長運用光與影的轉換,暗示故事主人翁的心境,使得整個畫面氣氛變得浪漫唯美。
在剛提到的晨光露胸毛求婚的橋段中,光影更是美到極點,如果跳脫出書迷、影迷的角度,變成一個憤世嫉俗的旁觀者來看,一定會想喊:太扯了!最好是這樣!尤其當他們互相表完心意,達西捧着Lizzy的臉,兩人額頭輕輕相靠,鏡頭從原先的斜拍轉為正面,剛好讓耀眼的日出從兩人之間透射到觀衆眼前,噢天啊,這就是傳說中的真愛的光芒吧!
女主角在秋千上的畫面也堪稱經典了,本片雖然得趕在兩小時内将許多内容拍完,導演倒是舍得讓這幕沒有對白的畫面延續個半分鐘以上。這個鏡頭出現在Lizzy與好友夏洛特的對話之後。夏洛特将與又呆又谄媚的Mr. Collins訂婚的消息告訴Lizzy,Lizzy萬分驚訝,不敢相信自己的好友下半生要與那人度過。此時夏洛特很不高興,告訴Lizzy:"Not all of us can afford to be romantic!" 夏洛特生氣地走了後,留下Lizzy一人坐在秋千上晃呀晃。鏡頭一會兒拍攝她迷蒙的雙眼,又轉而透過她的眼觀看周遭的一切,陰沉的天空開始下起雨,院子裡的土地轉為泥濘,不用旁白說明,也知道Lizzy心情很不好,在思考夏洛特說的話與做的決定。她在想着自己的家境、将來父親的财産得由Mr. Collins繼承、還有夏洛特說的“我27歲了還沒嫁掉,對家人已經是個負擔”。她開始為自己的婚姻、愛情與未來感到擔心。這些煩死人的東西,說出來就不美了,但用畫面呈現的時候,卻是如此迷人。
另外,同樣強調女主角迷蒙憂傷眼神的一幕,就是Lizzy在狠狠拒絕達西第一次求婚後,跟親戚去鄉間旅行,Lizzy站在高處遠眺的時候。這一幕在1995年迷你劇集版也有出現,但女主角的诠釋方式比較開心,還興奮地說“Beautiful!”;2005年的電影版中,女主角看起來卻孤獨而憂傷,我本人比較喜歡這種诠釋,因為這在心境上似乎表達了女主角拒絕達西求婚後,看了達西對某些誤解的澄清信,慢慢發覺到自己可能因偏見而誤會了他,某種後悔與惆怅在Lizzy心中千回百轉,觀衆一定會被這幕安排深深打動。
而且,除了美感所需,本片的運鏡手法也有言簡意赅的效果。例如片頭的一鏡到底畫面,Lizzy先從外面邊看書邊散步回家,點出了她的兩大興趣──閱讀與散步;随着Lizzy進屋内,畫面呈現班内特家的樣貌,讓觀衆可以大緻了解他們的經濟狀況;拍到Lizzy姐妹的畫面也表達了幾個女生的不同個性,例如瑪麗很文靜、簡很像媽媽、另外兩個妹妹則是又吵又鬧;最後帶到衆家姐妹靠在房門外偷聽父母對話,原來有個年輕單身的有錢男人在附近租了住宅,開啟了故事主題。這麼多的背景,就在這段一鏡到底的美麗畫面中交代完畢。
本片的叙事手法,跟我先前提過的《墨攻》,是個很明顯的對比。《墨攻》把故事卡成一段一段的,《傲慢與偏見》則是用流暢自然、讓畫面說話的方式,整部片一氣呵成,功力差很多。
除了這些“炫耀級”運鏡以外,本片配樂也堪稱一絕,作曲家是意大利人,果然很浪漫。得體地搭配主角時而内斂憂傷、時而恬靜自如的情緒,尤其搭上英國絕倫的美景,配樂更是如潺潺流水般,将英國鄉間的甯靜自适完美地烘托出來。
最後我必須大大贊揚一下選角。難得能有像凱拉·奈特莉那樣的女演員,年紀夠輕、擁有美麗的大眼睛,又擁有絕佳的演技可以演活Lizzy的慧黠與執拗。在我心裡,凱拉簡直是唯一能演Lizzy的人。1995年飾演Lizzy的詹妮佛·艾莉演技也很好,眼睛也很美,但看起來太像媽媽了,她先天條件就沒有那麼适合。
男主角馬修·麥克費登非常棒,我以前看過他在迷你劇集《如今世道》的演出,他演的浪子頗有說服力,豈知在《傲慢與偏見》中他完全轉型成一個不擅社交卻深情款款的新好男人,蠻厲害的。何況在科林·菲爾斯(1995年版《傲慢與偏見》的男主角)的陰影下,他能演出自己的味道,還诠釋得很不錯,實屬難得。尤其他第二次求婚時的帥模帥樣應該打動很多女影迷的心吧。
至于其他角色,除了賓格萊的造型怪了點,尤其是發型,大緻上都不錯,尤其Lizzy的姐姐簡也選得很好。
總之,我覺得2005年版《傲慢與偏見》,全然采用極為浪漫的處理方式,将叙事過程提升為藝術,非常唯美動人,使我前面提過的缺點都變得不那麼重要了,有興趣的可以欣賞一下。
#傲慢與偏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