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一座擁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不論城内,還是郊外,都有各式地名留存于大街小巷之中。你有沒有被福州的某處地名所吸引?一起挖掘福州這10個寶藏地名和它背後的故事。
俯瞰吉庇巷一處花園 俞松/攝
渡雞口
鐵拐李把公雞超度成仙
達明路 林緻凡/攝
渡雞口,位于鼓西路與達明路的交叉處,這裡曾是交通要道,因是土路,叫作“土街口”。
“渡雞口”的名字起源于一個傳說。
古時這裡有一隻善心的公雞,能啄去過往行人腿上的爛瘡,診治即愈,被八仙之一鐵拐李發現,便超度成仙,雲遊各地,為患腿腳爛瘡的百姓除疾。
從此,土街口地名被渡雞口所替代。
繁華的達明美食街 鼓樓區委宣傳部/供圖
曾經的“渡雞口”,現在已消失不見,隻存留在老福州人的口耳相傳之間。
七轉彎巷
有7處近90度的大轉彎
七轉彎巷 葉義斌/攝
早年,七轉彎巷因特别狹窄、曲折、崎岖不平,有7處近90度的大轉彎而得名,連接着東泰路與仙塔街。
七轉彎巷 倪榕生/攝
随着城市建設,七轉彎巷被改造拓寬,如今隻剩三道彎了,配着古樸素雅的屋檐,延續着雅緻的風格。
七轉彎巷成為網紅打卡地 葉義斌/攝
能補天巷
地名傳說被列入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能補天巷 趙德通/攝
在鼓樓區湖東路有一條北進的巷子,不長也不大,但名字非常大氣,叫“能補天”。
從南往北進能補天巷,走到底,就是冶山,現在打造成“冶山春秋園”。林雙偉/攝
傳說清代浦城窮秀才邝繼聰,來福州考試,住在巷内最便宜的客店。天降大雨,一群螞蟻在水中掙紮,他撿了一根樹枝放在螞蟻集中的地方,救了衆多螞蟻。
考試時,他的文章很好,卻把“天”字寫錯成“大”字。按規定,文章有錯字就是廢卷。後來,考官發現“大”字變成了“天”字,上面的一橫由螞蟻排成。拂掉後再翻開,發現螞蟻又把一橫補上了。
問明緣由後,便将他錄取為舉人。後來他中了進士,回福建做官,又住在這條小巷。他說:“燈籠雖大無斤兩,秤錘雖小壓千斤,大小豈能定功過,須知此地能補天。”能補天巷便由此得名。
能補天巷
如今,能補天巷的地名傳說被列入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故事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教育人們要與人為善,懂得感恩,與自然和諧相處。
粉幹巷
而今不見粉幹
粉幹巷 林建華/攝
粉幹巷近200米長,位于福州市市民服務中心旁。
現場并沒有看到這裡與粉幹有何關聯,巷子内也沒有看到有粉幹店。
糟菜炒粉幹 閩清縣烹饪協會/供圖
據傳,這裡曾是福州粉幹的裝卸小碼頭,被老百姓叫作“粉幹道”。選用“粉幹巷”的名稱,是希望傳承這段城市曆史。
粉幹巷 林建華/攝
花巷
非“賣花之巷”
花巷 葉義斌/攝
花巷位于南街中段,西起八一七北路,東至石井巷,全長僅有500米。
在《閩都記》中,它名使旌坊巷,宋李俯為漳郡守,鄉人榮之,故名。
位于花巷教堂前的辛亥革命福建軍總指揮部舊址 林雙偉/攝
辛亥革命福建革命軍總指揮部舊址在花巷,1992年,這裡被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督教尚友堂 原浩/攝
行走花巷,一定會看到基督教尚友堂。
它建于1914年,原為木構教堂,後改建為石構,為中西風格結合的建築,可容納千人以上,是城内唯一的石構基督教堂。
秘書巷
兩個秘書郎官居住于此
整治前的秘書巷 資料圖
秘書巷片區位于溫泉路西側,包含秘書巷及秘書橫巷兩條街巷,原名“善壽坊”。
整治後的秘書巷古色古香 池遠/攝
後因宋代陸蘊、陸藻兄弟官至秘書,鄉鄰頗顯榮耀,改稱為秘書巷,沿襲至今。
如今,白牆黛瓦的小巷鬧中取靜,綠樹掩映的連廊透着古韻。
秘書巷,巷口是一座具有宋代建築風格的牌坊。史魯閩/攝
洋中路
從“洋中亭”到“洋中路”
如今的洋中路 胡一晟/攝
昔時,從吉祥山折而西達洋中亭,據《榕城考古錄》釋:田野間“中有亭,以憩行者,故名”。
洋中亭附近漸成商市,到了清嘉慶年間 (1796-1820年)錫锖作坊發展至90多家,最為興盛;同時,竈店、玻璃店、鳥店等林立,已成為一條鬧市的通道。
後路面拓寬,便稱洋中路。
2010年的洋中路 楊婀娜/攝
一些老福州人還把洋中路叫做“洋中亭”,以憶往昔的史況。
1954年興建福州市工人文化宮,洋中亭已修成水泥路,有公交汽車站,方便行人乘車。
如今的市工人文化宮 趙均鑫/攝
花園路
名自芙蓉園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朱紫坊芙蓉園 俞松/攝
花園路介于法海路和聖廟路之間,其名源于附近花園巷内的芙蓉園。
芙蓉園 名園文韻 俞松/攝
芙蓉園曾是福州四大私家園林之一。園内遍植芙蓉,亭台、樓閣、假山、水池、雪洞錯落有緻,古木參天,移步異景,當年是許多顯赫一時人物的居所。
雖經曆史風雨,老宅舊園,至今仍存留許多值得保護的古迹。
濃濃的時光韻味 俞松/攝
賣雞弄
與作家胡也頻有關
烏山天皇嶺的绯紅鮮花 葉誠/攝
在烏山天皇嶺南側,曾有一條小弄名叫“賣雞弄”。
上了年紀的老人都知道,以前,郊區賣雞的人挑擔推車到這裡,經常停下來抽煙、喝水、歇腳、中轉,日久便把小弄建成雞棧,“賣雞弄”因此得名。
胡也頻故居 林雙偉/攝
賣雞弄真正出名,與作家胡也頻(原名胡崇軒)有關。
1903年5月4日,胡也頻在賣雞弄4号家中出生。他曾在烏山腳下度過了少年時光。後來,胡也頻在短篇小說《登高》裡描寫了登烏山的情景。
胡也頻故居 林雙偉/攝
如今,賣雞弄已經不複存在,具體位置在今南門兜冠亞廣場停車場附近。
雞角弄
被稱為福州的“雨花台”
西洪路
雞角弄與賣雞弄一樣,如今也沒有了。
原來處在西洪路福州牛奶廠的位置,如今牛奶廠也沒有了,但從西洪路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大門進去,往裡走約五十米,能看到一株醒目的百年荔枝樹。
70年前,這棵老荔枝樹所在的地方,叫作雞角弄。
革命先烈親屬向紀念碑敬獻鮮花 俞松/攝
據說,這裡有著名的“接官亭”和“浙江會館”,雞角弄夾在兩者圍牆之間。
接官亭的門口插有一面清三角形黃龍旗子,旗角正對着弄口,因此稱“旗角弄”。福州方言“旗角”與“雞角”諧音。時間一久,以訛傳訛,當地人就習慣叫“雞角弄”了。
翁良毓侄子翁紀湘來到雞角弄革命先烈就義處紀念地追思先烈 葉義斌/攝
1949年前,雞角弄因荒涼偏僻,不少革命志士、地下黨員被捕後,都被押解到這裡英勇就義。
為了紀念革命英烈,這裡也被稱為福州的“雨花台”。
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地名和它背後的故事呢?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分享。
來源:影像福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