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貴新 嶺南藥學 今天
晚上差不多11點了,正準備睡覺,突然接到一位好朋友的電話,對方非常焦急,連問候語都沒有,直接問我:兒子太頑皮了,稍不留神,一次性服用了8粒維生素D,急死我了,我該怎麼辦?會不會中毒?
小鄧藥師一聽,即刻睡意全無,因為之前也碰到過類似的問題,比較有經驗,問了她幾個問題,覺得應該沒什麼大礙,給予詳細的解釋後,朋友一顆懸着的心也終于放下了。作為一名家長,因怕小孩缺鈣,家裡多少會有補鈣藥,遇到這種情況要怎麼辦?怎樣判斷會不會中毒?且聽小鄧藥師慢慢道來。
一、VitD缺乏與相關疾病
維生素D(vitamin D,VitD)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為類固醇類衍生物,具有廣泛的生理作用。VitD的主要功能是維持人體内鈣磷的代謝平衡以及骨骼形成。如果VitD缺乏,受影響最明顯的就是處于快速生長期的骨骼,可導緻個體罹患佝偻病或骨軟化病。兒童是VitD缺乏的高危人群,加強VitD的健康教育宣傳,合理補充VitD是預防兒童VitD缺乏,促進兒童健康的重要舉措。
二、VitD缺乏的預防與補充途徑
人體獲得VitD來源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内源性途徑:人體皮膚在波長290~315nm的紫外線照射下,可将皮膚内7-脫氫膽固醇轉化為VitD3前體,VitD3前體通過人體體溫異構轉變為VitD3,光照合成的VitD3占人體需要量的93%-95%,是預防兒童VitD缺乏最有效的方法。另外一種是外源性途徑:通過食用魚類、蛋類、奶制品及動物内髒後,經過腸道消化形成VitD。但在食物中,天然含VitD的食物較少,因此通過吃VitD強化食物或VitD補充劑補充VitD成為大部分人的選擇。
三、VitD中毒劑量及診斷
VitD在預防和治療兒童VitD缺乏性佝偻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濫用VitD也可造成不良反應,引起過量、中毒、甚至死亡。1997年前,曾經有大量的文獻錯認為VitD中毒量很小,極易出現高鈣血症,甚至累及心腎系統導緻死亡,以緻于既往人們對VitD的補充戰戰兢兢。然而随着現代維生素檢驗水平的提高,美國科學家發現VitD中毒量遠沒有文獻報道的那麼低,1999年多倫多大學Vieth教授整理大批文獻後得出結論:沒有充足證據證實VitD中毒劑量很小,每天攝入1萬IUVitD的實驗動物中沒有出現中毒的個體。随後的研究證實,健康成人每日服用VitD 1萬IU,連續5個月以上并無不良反應。國内相關文獻也報道沒有充足證據證實VitD易于中毒的見解,吳光馳等在2004年分析了之前30年我國VitD中毒病例177例,其中5歲以下兒童中毒175例,占總報道人數的98.9%,中毒劑量多在120萬IU-240萬IU,相當于每日服VitD1-2萬IU,或者兒童每日服用VitD5000IU,持續6個月以上才會發生VitD中毒。
VitD中毒有多種表現,包括厭食、嘔吐、頭痛、困倦、腹瀉和多尿症。初期變為低熱、惡心、嘔吐、腹瀉、煩 躁、口渴等,晚期變為高熱、嗜睡及抽搐等症狀。甚至因高鈣血症出現心、腎系統的受累導緻死亡。随着醫療診斷技術的不斷提高,目前臨床診斷VitD中毒應具備以下條件:
(1)大劑量VitD補充史;
(2)非特異臨床症狀:厭食、惡心、嘔吐、煩躁、尿頻、煩渴、便秘、乏力等;
(3)必要的實驗室檢查:血清25-(OH)D>375nmol/L,血鈣>3mmol/L;
(4)其他輔助檢查:X線、B超等。其中大劑量VitD補充史和血清25-(OH)D及血鈣檢測是診斷VitD中毒的關鍵。當無法檢測血清25-(OH)D時,如有大劑量VitD補充史同時血鈣>3mmol/L,也可高度懷疑VitD中毒可能。
從上可以看出,一次或反複大劑量使用VitD制劑是造成VitD中毒的重要因素,臨床中應根據大劑量VitD補充史,結合血清25-(OH)D、血鈣濃度等實驗室檢測結果才能明确診斷VitD中毒。但朋友兒子3歲,雖然一次性誤服了8粒VitD滴劑(每粒含VitD3,400IU),誤服前還服用了5天的VitD,且均按照說明書每天1粒服用,VitD服用累積劑量共為5200IU,遠低于中毒劑量,因此告知VitD中毒可能性非常小,無需特别處理,暫停服用VitD,嚴密觀察有無特殊症狀,如出現厭食、惡心、嘔吐、煩躁、尿頻、煩渴、便秘、乏力等非特異臨床症狀,再考慮VitD中毒的可能性。
最後,雖然VitD安全劑量範圍非常大,但小鄧藥師還是要跟家長們說一句:VitD雖小,大有學問,補鈣雖好,切莫貪“D”哦!
參考文獻:
[1]呂群,王勇,王治國.1030例嬰幼兒血清25-羟基維生素D水平分析[J].中廣西醫學,2013,35(12):1691-1692.
[2]吳光馳,楊慕蘭.我國兒童維生素D中毒與維生素D含量應用[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4,8(6):512-513.
[3]胡燕琪,盛曉陽.我國文獻報道維生素D中毒病例診斷依據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1,19(4):373-376.
注:文章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在此向作者緻謝!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中山市人民醫院藥學部 鄧貴新
審稿:廣東省藥學會 中山市人民醫院 劉銳鋒
編輯:廣東省藥學會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深汕中心醫院 林麗娜
以上為“嶺南藥學”原創文章,轉載需授權,并注明來源和作者及審稿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