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從小到大幾乎每個中國人的耳朵裡都會挂滿長輩的告誡,言多必失,問題在于不多言就不失嗎?
(一)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老子在道德經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孔子曰“敏于事,讷于言”;民間諺語“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到底該怎麼說?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孔子的教學有四個次序,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他把言語放在德行之後,可見言語的重要性。人的言語也是體現人的德行,所謂言為心聲。你有什麼樣的心地,自然就會有什麼樣的語言。孔子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大人物說一句話,雖然細如絲,但傳下去很可能大如輪;又或雖然隻是個小明星,所說的話也可能成為媒體追逐的猛料,有一群粉絲跟着你起哄,也很可能引起群體的關注成為輿論導向,那你還敢亂說話嗎?尤其在新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人人都有自己的親人朋友社交圈,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在特定的群體中産生影響。
敏于事,讷于言
(二)話究竟該怎麼說
如果你是家庭主婦,整天唠叨,五倫是對丈夫還是對孩子,他們不但不聽,而且不耐煩,你的話基本上隻起反作用,你是不是應該注意了呢?
如果你是個小職員,在單位中也說不少話,或向領導進言,或是與同事交流工作心得,不管主管領導還是同事都不以為然,你是不是應該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語能力?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普通人的說話絕非是無足輕重的,說話能力很重要,應該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吐字清晰,表達清楚;第二,要分清場合,注重身份;第三,要以恰當的方式表達。話甯說勿多。對急事,慢慢的說;對大事,清楚的說;對小事,幽默的說;對沒把握的事,謹慎的說;對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對做不到的事,别亂說;對傷害人的事,不能說;對讨厭的事,對事不對人說;對開心的事,看場合說;對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對别人的事,小心的說;對自己的事,聽聽自己的心怎麼說;對現在的事,做了再說;對未來的事,未來再說。
掌握了以上的原則,大體就能恰當的表達了。
(三)處事不多言的道理
每個人的出生、環境、經曆、性格,受教育程度不同,内心世界也不相同。所以對言語的理解不盡相同。這就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的道理,同一句話你聽出這個意思,甲聽成了那個意思,乙又聽見了另外的意思。
話說的少,所說的話,必定經過深思熟慮。一般說話多的人,交際廣的人,身邊的瑣事多,分散自身的精力。從養生的角度來講,“開口神氣散,,舌動是非生”。俗話說“貴人語遲,沉默是金。”說話,恰到好處就夠了,多說了往往會起反作用。所以朱夫子才告誡我們,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