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杭州四季青服裝一條街裡,坐落着26個市場,約14000個攤位,春夏秋冬,每天有七到十萬人在這裡因為服裝相遇,或者擦肩而過。
這裡是很多人夢開始的地方。
檔口的攤主,光鮮靓麗的穿版模特,淘貨的小老闆,賣衣服的店員……每個人都在這裡努力着自己的努力。
▲徐舜階攝 雨天的拉包工
杭州公益攝影師徐舜階在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幫幫團後台發帖講述,過去兩年,他用鏡頭記錄了這裡一個不太為常人所知的群體:拉包工。
最初讓他萌生記錄想法的,是這些人在淩晨的努力。徐舜階說,淩晨兩三點早起出門拍日出,拉包工們已經聚集在貨運車,卸貨、裝載、運送。太陽升起的時候,他們依然在忙碌。
▲徐舜階攝 天南海北拉家常
拉包工們來自五湖四海,拉着老虎車奔波在不甚寬敞的貨梯間,連接了物流到達和各個攤位檔口間的距離。
他們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裡的堅守,讓數不清的包裹能夠順利流轉。
▲徐舜階攝 管娃瞬間
國慶以後,四季青進入秋冬旺季,拉包工們也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的時候。
胡蓮英是拉包工大軍的一員。每天她要拉着車穿梭在四季青的各大服裝城上萬個檔口之間,一天最多的時候能拉上三四百趟貨。“我平均每天要走3萬多步,最多一天走了7萬5千多步。”
10月19日,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在四季青走近了這個群體,聽了他們十幾年如一日的故事。
▲徐舜階攝 體驗父母的快樂
▲徐舜階攝 生意來了,走哪睡哪
“想要買什麼風格的衣服,問我們準沒錯”
穿梭在檔口間的他們,是四季青活地圖
“早上沒接到訂單,我上工遲了點。”10月19日上午10點多,胡蓮英扶着拉包車,站在中洲女裝城的側門邊等生意。
一大早沒開張,她不是很着急,“旺季到了,等一等總會有生意的。”
▲胡蓮英
剛滿50歲的胡蓮英,在四季青一帶從事拉包的行當已經快17年了。
2000年,30歲的胡蓮英和丈夫帶着女兒從河南老家來杭州。“我沒啥文化,還要管小孩,不太适應在工廠裡上班。”
在杭州打了3年工後,胡蓮英經河南老鄉介紹,加入了拉包工的“大軍”。
一輛20多斤的鐵質兩輪小拉車,一隻小馬紮,一部手機,一個挎包加上保溫杯就是胡蓮英每天出活的全部裝備。
▲徐舜階攝 算算收入
和大多數男拉包工的老虎車不同,女拉包工們小拉車更加靈活,可以拉也可以推。
“男的拉大件,我們拉小件,客戶在停車場裡,把東西一卸,我們裝上就往檔口送。有時候,客戶人還沒到檔口,貨我們早就送到了。”胡蓮英說,她們的優勢就是速度更快,拉包的趟數也更多。
兩三百斤的衣服包裹,胡蓮英擡起拉車頭就能走。
▲徐舜階攝 送包路上
胡蓮英1米6出頭的身高,有時拉車上堆的貨比她人還要高。“拉多了,習慣了。”她說,剛開始做拉包工時,幾乎天天回家都要哭,兩條腿酸得都不能爬樓梯。但這麼多年下來,也都習慣了。
▲徐舜階攝 等待來送貨的車
在四季青一帶,節奏非常快。
胡蓮英說,不練就一身本領,還真不一定接得上生意。
“哪裡潮流服飾多,拉包生意就好。”“客戶着急趕車,給客戶找到捷徑,說不定還能接到下回生意。”……拉貨送貨時,客戶們隻要給出一個檔口名,在說個大概區域,胡蓮英就能一下子在腦海裡反應出最優的路線。
▲徐舜階攝 拉着孫子去送包
不誇張地說,像胡蓮英這樣的拉包女工,就是四季青各大服裝城裡的活地圖。“你們以後想淘到各種款式的優質衣服,就找我們問一句,我們推薦的,大多都沒錯。”胡蓮英笑,這是女拉包工們多年工作下來的隐藏技能。
▲徐舜階攝 拉包的姐妹們在等生意
覺得這份工收入不錯,拉着丈夫一起幹
十幾年下來在老家買了新房還翻新了老房
從30多歲做到50歲,胡蓮英為什麼要做這一行?
她給出的理由很真實:沒啥文化,在杭州這樣的大城市,有這麼一份工作可以謀生,收入也還可以,為什麼不幹?
另一位女拉包工張紅幹這一行也有十來年了。
10月19日時周一,這天上午整體生意一般,她就這麼席地坐在中洲女裝城外面。
▲張紅
成為一名拉包工,蠻巧合。
十多年前張紅從老家江蘇連雲港來到杭州,一開始做過很多工作,為了多掙點錢,早上送牛奶,中午幫一家單位食堂做飯。後來由于食堂效益不好,眼瞅着需要再找一份活,在四季青送快餐的表妹說,“姐,拉包收入還不錯,要不你來試試?”
吃得起苦的張紅就帶着個小推車做起來了。
“第一天掙了40塊,第二天掙了80塊。”張紅回憶,那時候自己周圍人的工資才六七百塊一個月。
也是因為這樣,她讓在空調廠看管倉庫的丈夫郭秀兵也加入了。
▲右二為郭秀兵
第一年時間,一邊送牛奶,一邊在市場拉包。
中洲女裝城試營業開始,張紅兩口子就在門口駐紮了下來。
從青絲到白發,才51歲的她,被染黑的頭發間,頭頂藏不住的白發露出了一小截,“辛苦肯定辛苦的,不過習慣了就都還好了。”已經不年輕,皺紋也爬上了臉,也許是大部分時間在室外,膚色也不再白淨,但張紅說話的時候一直是笑着的。
▲徐舜階攝 下棋快樂
相比留在老家,更加辛苦卻不好掙錢的親友們,張紅一家要好很多。
靠着在四季青拉包,夫妻倆不僅在老家縣城買了房子,還翻建了農村房子。前兩年兒子結婚,彩禮20萬,裝修、酒席、三金,一樣又一樣的花費,都是兩口子這麼些年攢下來的。
“孫子已經6個月了,兒子一家在柯橋。”兒子長大後,也從老家來了浙江,現在在紹興一家4S店做銷售。
晚上有時間張紅會和兒子一家視頻。
爺爺奶奶想念孫子了,小兩口就帶着小朋友來杭州。
每當這時候,中午總在附近對付一口的張紅,會提前準備好零食讓兒子兒媳帶回去。
▲徐舜階攝 餓了,吃什麼都香
拉包工的世界,有自己的規則和約定俗成
也有差不多的付出和類似的收獲
在四季青,每一個拉包工都有着類似的故事,老家讨生活不易,于是來到城市,所以都有着差不多的付出和類似的收獲。
這一點在中紡中心服裝城體現得更加明顯。
和張紅她們主要做熟客生意不太一樣,這裡18個拉包工,每一天,會根據到崗的時間先後,把拉貨的老虎車排成一排,卸貨區來了車子,挨個領貨送貨。
▲排隊的老虎車
王錫明就是其中一位。
在兩個孩子大一些的時候,他從桐廬來到不遠的杭州。他在18人當中,年紀算比較大的,這些人當中,比較年輕的是一位1992年出生的小夥子。
每當有新的貨物到卸貨區,王錫明他們就會依次上前。
▲王錫明
很多人會幫着把貨物一起裝到老虎車上,“現在已經好很多了,那時候有的大包裹,有上千斤重。”
從20年前一車貨物3塊錢,到現在差不多已經漲到了15塊。
拉包這一行也分淡旺季,一年中有幾個月是旺季,最近這段時間,他們一天能拉上二十來趟貨,一個月會有七八千塊收入。
不大一會,王錫明排在倒數第四的老虎車又出發了。
這次衣服有些多,一共裝了兩車。王錫明和同事,把在大家夥的幫助下裝得滿滿當當的老虎車,推進電梯。對這個市場,他們已經很熟,推着車就到了商戶那裡。偶爾運氣好的時候,還能順手帶回一車往外運的貨物。
“以前雙十一前後要忙挺久,最近兩年好像忙的時間要短一些了。”在市場拉貨20來年,王錫明看到過行業的繁盛,也感受到了電商、直播、抖音等對線下市場帶來的沖擊。
▲徐舜階攝
臨近11點,胡蓮英的生意開張了。
檔口老闆給她打來電話,要去5家商鋪裡收貨送到托運部。放下手機,胡蓮英推起小拉車,就往女裝城裡走。
有沒有打算退休?
胡蓮英說,去年女兒剛結婚,女兒女婿也在四季青裡工作,想着現在還拉得動,再拉幾年。“等抱外孫了再考慮退休吧。”
彼時的張紅依舊坐在包裹上,偶爾接個電話,手機是不能離手的。
而王錫明他們的“駐點”裡,老虎車依舊整齊地排着隊。
他們都努力地用自己的付出,換取更加美好的明天。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謝春晖 黃偉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